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麦肯·戴德和吉他·贝恩斯两位黑人男性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在正确的镜像中寻找自我并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才能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会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黑人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说《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和《青衣》中的筱燕秋进行比较分析,程蝶衣与所扮演的虞姬和筱燕秋与其扮演的嫦娥之间的关系是:成就与被成就之间的关系;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本我与自我冲突,镜像与现实矛盾的思考与见解。  相似文献   

4.
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音乐旋律三个方面阐释了普契尼歌剧《图兰朵》所蕴含的一种自我想象性表达,表现了中西方看与被看、自我与他者之间明显的二元对立。因此,可以认为《图兰朵》是一个他者镜像观照下的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6.
笛福塑造的鲁滨孙通过航行冒险积累丰厚的财富,改造荒岛、征服自然,实现人生价值,确证自我。同时呈现了旅行者和被旅行者的文化差异、文化传递现象,再现文化交流与认证,通过对《鲁滨孙历险记》中"他者"形象的分析,呈现文化传递中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7.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自我”的主题总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曲折呈现,且具有深刻的意义。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镜像理论”中也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探寻。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昆德拉作品《不朽》中的“自我”主题,探寻在“他者”映照下“自我”的彰显与偏离,为阐释昆德拉的“自我”主题增添了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8.
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中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饥饿的女儿》通过女孩“六六”成长经历中的“食饥饿”和“性饥饿”,以超然的冷静叙述把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苦难写得铿锵而绝断,宗教式的“苦难”意识显示出生存不可洞见的意味。虹影个人化的生存经验、拉康式的精神镜像使得她的创作执拗地进入女性自我的精神深处,优雅而又毫不留情地去打开那些生活死结。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女作家艾丽斯·默多克在其小说《钟》里建构了多重镜像,女主人公多拉辗转于由自我之镜、他人之镜、空间之镜等构成的“镜城”之中,经历了自我迷失到自我重建的艰难历程.依据拉康的精神分析逻辑,多拉镜像式生存的本质只是一种“非我”的他者生存.默多克构建了以“关注”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陷于拉康悲剧论断中的人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保罗·奥斯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美国作家,他的写作手法独特,往往采用故事套故事和反传统侦探小说的技巧。在特定的叙事语境中,以偶发事件导致人物生存处境发生变化,人生境遇发生改变来描写人物,塑造了一个个迷失自我,又寻找自我的人物形象。离奇的人物形象,有限的生活空间,诡异的故事情节,这一切在《玻璃城》和《密室中的旅行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约翰·冈田的小说《不-不仔》讲述了二战之中日裔青年山田一郎在面对征兵令的问题时做出否定回答,从而历经了不同的命运道路的故事。由于一郎的两个否定回答与他的母亲的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因为母子之间的一次激烈争吵中重要物件“镜子”的出现,使得母子关系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中的“他者”与“自我”相契合,也让利用镜像阶段理论深度分析隐藏于矛盾表面之下的一郎与母亲的关系成为可能。所以从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的顺序可以剖析出主人公一郎从混沌迷茫的状态,通过与“他者”母亲的区分与疏离最终走向成熟完善的“自我”的过程,进而论证整个过程中的母子关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也可以更好地解释利用镜像阶段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凝视的美学表明,日常经验中的凝视,其目的在于世界的明晰化;而诗化的凝视,其目的则在于世界的神秘化。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作中,戴望舒的《雨巷》与卞之琳的《断章》展现了凝视的神秘性。其共同的构造逻辑在于,诗语一直在隐秘的寻求交互凝视,但最终却走向了交错凝视,从而迷失在重重镜像之中。但《雨巷》通过凝视,将外在空间自我化,而无意使自我封闭在无限循环的时间幻象中;而《断章》则经由凝视,将内在自我空间化,却无意使自我陷入多重局面的空间幻象中。总而言之,基于对凝视的想象性建构,《雨巷》与《断章》分别开启了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转换视角,采用拉康镜像论解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身份认同紧密关联,主体的生成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之上。本文拟主要从拉康的镜像形成的阶段性来阐释主人公的身份建构过程,从他者的干预来阐述爱丽丝的身份认同。作者卡罗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长期关注商州乡土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在对现代性反思的过程中揭示其精神缺失。《浮躁》中金狗在纠结情绪下的矛盾出走,《废都》中庄之蝶在欲望都市中的精神迷醉,《高老庄》中高子路在城乡文明间的迷茫徘徊,《秦腔》中夏风在乡土文明衰落时的精神逃亡,无不体现出贾平凹笔下乡土知识分子在城乡两种文明交杂下的精神矛盾,物欲与道德撕扯下的精神颓败和心理失重下的自我价值迷惘与丧失。  相似文献   

15.
辛格代表作《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中的犹太少女燕特尔,为了学习犹太教法典,女扮男装,但最终迷失自我,被迫放弃了理想和爱情。以拉康的"镜像阶段"论解读,燕特尔荒诞行为表层之下所遮掩的是悲剧性心理冲突和精神异变。《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在犹太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处境,也折射出犹太传统文化的男性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呼啸山庄》和《还乡》中的凯瑟琳和游苔莎的悲剧进行了分析,认为她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她们对大写的他者的欲望的无法满足使她们在现实中不断寻找欲望的对象。欲望的无法满足使她们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最终走向毁灭,形成悲剧。  相似文献   

17.
今敏将筒井康隆的科幻小说《盗梦侦探》改编成动画电影,利用多重镜像展现了人的潜意识欲望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冲突。他选择梦境作为核心的镜像,同时以镜面、画报、屏幕、网络、被观看者为辅助元素,关注了人们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潜意识欲望表达和自我认同缺失,以期完成个体的自我探寻。  相似文献   

18.
刘玙 《海外英语》2024,(2):205-207
《紫色》是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于1982年发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沃克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身心遭受巨大创伤的黑人妇女希莉在三位黑人姐妹的认同与鼓舞下,主体意识逐渐苏醒,最终奋起反抗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归复。镜像理论是雅克·拉康理论构建的核心和逻辑起点,他提出主体的形成不是出于自然的,而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上,自我即“他者”。文章将以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紫色》中女主人公希莉的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21,(4):36-39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凯蒂的自我建构过程。镜像阶段是个体成长的起点,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成长和消亡。凯蒂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以母亲、情人和修道院长等人作为个体他者,又以社会生活法则为他者,凭借着他者呈现的镜像反馈进行自我调整,并逐步脱离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直至分辨出镜像和自我的区别,最终寻获真正的主体性。文章通过镜像理论对女性在情感逆境和社会逆境的活动进行解析,探讨女性应采取何种策略才能实现积极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和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了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根据男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及复合身份,分析了他在一个他者的世界里找寻自我、建构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