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婵的形象让我们极易联想到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同是在封建礼俗制度下被压抑了人性,两人选择的抗争道路却截然不同。曹七巧采取的是报复,疯狂地向所有人,甚至于向自己的儿女报复。她的目的在于破坏,在破坏中得到一种快慰以麻木自己受伤的灵魂;而婵更多的是一种顺从,甚至自觉地维护,对于自己正常人性的渴求,首先感到不应该的恰恰是她本人。她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难道仅仅是由于所要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吗?我想原因不在这里。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于文学的态度。施蛰存对文学取一种欣赏的玩味的姿态,即便在后期加了些许社会的内容,他的本意也只在文学本身。张爱玲却不,她想告诉人们更多超越文学本身的东西,为了加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力度,曹七巧的行为越激烈越好,题目“金锁记”那充满象征的寓意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而施蛰存纯文学的态度与眼光,让他有时拒绝关注更多社会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率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挖掘人物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的作家。《春阳》这部作品较好地从主人公的精神层面诠释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与潜意识理论,展示了作家心理分析小说独特的创作手法,文章将从婵阿姨对于性渴望的无意识行为、白日梦幻想及金钱欲望与性欲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并在中期鼎盛的现代派,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于1932年出版《现代》而得名,实际上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当时中国发展是有其发展背景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迅速崛起,物质层面的繁华为中国现代作家发掘、拓展其感觉提供了基础。再次,西方现代主义的陆续引入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参照。新感觉派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时立足本身传统文化创造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施蛰存《鲁迅的〈明天〉》既不全面又不深入。整篇小说的叙事场景与情节应置于相互关联的语义网络之中。单四嫂子把利比多努力倾注到宝儿身上,极力用宝儿压抑阿五的出现,用母子爱压抑异性爱,以应和王九妈等人构成的他们以及鲁镇上的古风。异性爱以母子爱的面目得到合法的替代与满足。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以来,施蛰存在《随笔》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他对新生刊物的支持与呵护,是智者的道义之举.其在《随笔》上发表的系列散文,虽经时光淘洗,仍具可读性,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很能代表他这一时期杂文随笔的艺术特色.他在《随笔》上的文字,具有俏皮风格,他往往以“解构”、“重构”的姿态,对读者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进行善意的调侃,展现智者之思,常有新观点、新看法和新立场,令人耳目一新;敢于讲真话,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勇士精神.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建树的文学家,20世纪30年代以提倡现代派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闻名,他的《鸠摩罗什》、《将军的头》、《梅雨之夕》、《黄心大师》等众多小说文本,以弗洛依德心理分析理论为参照,集中摹写人物表层意识下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揭示人物行为的深层的心理动因,这种创作特点几乎贯穿他十年小说创作的整个过程,其突出的先锋性、现代性和异质性,形成了他对文学艺术独特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和旨趣,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现代心理学上将色调和人的心理、性格联系起来,探寻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色调有着不同的隐喻和象征,于是便衍生出了色彩心理学。施蛰存不是心理学家,但却是这个领域的较早涉足者,并且取得了斐然的创作成就。施蛰存短篇小说《魔道》中频繁出现的两种色调---黑色和白色均有典型的暗示指向,以此为切入点来分析探究人物心理活动轨迹,可以更确切地理解小说的脉络、思路和主旨。  相似文献   

8.
诗词名家施蛰存先生晚年曾说起在抄集研讨词籍题跋的过程中,无意之间弄清楚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产生、发展的源流问题:“词”这一种文学形式,在唐五代时,名为“长短句”、“曲子词”。在北宋时,名为“乐府”或“乐府雅词”,或“近体乐府”。到南宋中叶,才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到南宋晚期,才确定这种文学形式的专名为“词”。在南宋中叶以前,一切单用的“词”字,都是“胖”字的简体字,其意义是“歌辞”,是一个普通名词。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之初,就有不少读者就《现代》杂志所刊的诗歌提出了强烈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现代》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施蛰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在施蛰存的眼中,《现代》诗是有着新锐诗歌意识和强烈的生命力的,体现了现代人所拥有的情绪,无论是诗歌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别于以前的诗歌,是值得提倡的。从施蛰存的回应中,不光看出了施蛰存的诗歌观念,也能够体味到他作为编辑的明确理念,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状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在小说领域中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呐鸥、施蛰存和穆时英。时间大致是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他们创作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上海味”。作家们对都市各阶层生存状况和心理心态的真切描写,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又渗透着“阿拉文化”与大上海“衰弱巨人综合症”的创作主旨。同时,这种心理小说的创作视角又非常奇特和新颖,因而在当时曾引起很多读者的注意和欣赏。这个流派在文坛活跃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它的独特,因而值得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个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是一位学者,对古典诗词有深入的研究,《唐诗白话》即是其古典诗论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诗歌本体论和功能论、古典诗歌创作论、古代诗人批评论和诗歌鉴赏论3个方面,阐述了其诗歌的看法:诗歌是用形象思维来言志或抒情的句法整齐、音韵和谐的文体。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之初,就有不少读者就《现代》杂志所刊的诗歌提出了强烈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现代》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施蛰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在施蛰存的眼中,《现代》诗是有着新锐诗歌意识和强烈的生命力的,体现了现代人所拥有的情绪,无论是诗歌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别于以前的诗歌,是值得提倡的。从施蛰存的回应中,不光看出了施蛰存的诗歌观念,也能够体味到他作为编辑的明确理念,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状况。  相似文献   

13.
焦虑叙事是现代派小说家施蛰存的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书写方式,其一表现为向内心进发,投到对自身的内心的精细考察中;其二表现为淹没、冲击或消灭他人的主体性,以此维持自己的生存。这种焦虑叙事是作者站在急剧变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错点上所体验到的内心动荡不安的冲突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手法以及文学观念在作品中都有突出表现,并且他是最早认识到现代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作家。其短篇小说《夜叉》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许多西方现代派的思想,然而作者并不照搬这些经验,而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得《夜叉》成为他创作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杨迎平教授在1991年就开始了与施蛰存先生的通讯交往,此后又多次拜访施先生,聆听教诲,得到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这为她还原历史语境、走进施蛰存先生的心灵和深入阐释其文学作品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杨教授没有辜负施先生的期望,多年来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出版了一部沉甸甸的学术专著《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版,以下简称《施蛰存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礼教曾在精神上长期统治着国民,它将任何超越既定秩序的思想、行动全部扼杀在萌芽之中,并且逐渐使之丧失了主体意识,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文章试图通过对吴组缃的《菉竹山房》与施蛰存的《春阳》作比较,烛微洞幽地探究人性在特定时空下所至现出的状态,从而透析出人性与社会生存环境的互动关联以及人性的某种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17.
智者施蛰存     
《中文自修》2001,(6):21-21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家施蛰存的精神分析小说《梅雨之夕》,叙述了一名男子在压抑的都市生活和伦理道德控制下的一次心灵的放纵与回归,构筑了一个精神流动的纯美世界。本文着意分析《梅雨之夕》的主题意蕴和艺术特色,以期深入体味该文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9.
以往关于《魔道》、《夜叉》这类怪诞的小说分析极少。只是指出它们对于人物的变态和病态心理作了一定程度的解剖和表现。这样的结论对于文本主题的开掘还远远不够。《魔道》是一篇极度寓言化了的小说,文本中种种隐喻符号传达了丰富的性文化的含义。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施蛰存的《魔道》,时代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令男性人物感到恐怖的已不是“大哥”式的家长,而是“妖妇”城市情欲世界的征服者,她们令男性陷入一种人格与精神分裂的状态中。文本中这几个令“我”神魂颠倒、恐惧害怕的女性形象,有着从陈夫人、巫婆到埃及艳后的僵尸的流变,即从年轻、衰老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其中蕴含着作家及小说中的“我”对美人迟暮的恐惧。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年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名作家、学。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因主编大型学杂志《现代》及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而享誉坛;建国后,施蛰存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古典学、金石碑刻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年表力求翔实、客观地反映施蛰存生平、创作与学术研究情况,以促进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