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觉醒》中爱德娜形象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凯特·肖邦的《觉醒》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其中爱德娜备受关注并被贴上了勇敢追求自我实现的“新女性代表”的标签。然而,爱德娜的形象是多维的。从小失去母亲的爱德娜对母爱的渴求伴随着她的一生。在格兰德岛度假之旅中爱德娜遇到了生活之“母”——阿黛尔,精神之“母”——莱思小姐,两种力量的合力影响着她,最后她回到象征生母——大海的怀抱,最终获得母爱,同时个性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话语角度展现的空间感是话语空间关注的问题。小说通过不同的视角不仅能够展现小说人物及叙事者各自的空间感,并且能够展示二者之间的距离变化,以达到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目的。分析《觉醒》中的女主角爱德娜和叙事者肖邦两种视角分别所展示的空间感,以及两种视角的空间距离,说明话语空间在推动爱德娜的觉醒之旅、深化觉醒内涵的作用。小说是对空间艺术的无意识触碰,也是肖邦对女性的空间诉求的有意识表达。  相似文献   

3.
《觉醒》是19世纪末期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作,是一部体现了女权主义思想的早期作品。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位已婚的年轻女子爱德娜拒绝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故事。要深刻理解作品中体现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叛精神这一主题,就要分析爱德娜的觉醒历程,即从其早期在父权社会中的屈从,到逐渐意识到女性附属地位并重建女性自我形象,再到爱德娜最终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所著的<觉醒>自1899年初次发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外文学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比如说:女性主义、达尔文主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然而,学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心理状态关注得不多.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鲜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这部作品,本文作者试图运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达娜‘杰克的抑郁症理论来对<觉醒>中的女主人公爱德娜挥之不去的抑郁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与解析.  相似文献   

5.
自由意志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凯特·肖邦的《觉醒》中,多处有着自由意志的内涵。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将从自由意志的角度解读《觉醒》的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挣扎选择,以及选择后的沉沦。本文将通过对自由意识这一概念的探析,来指出爱德娜有权利去选择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并且有能力对她的选择所负责。  相似文献   

6.
在凯特·肖邦的长篇小说<觉醒>中,"一个孤寂的灵魂"是作家给予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最贴切的标签.爱德娜的"孤寂"不仅体现在她的自我感觉上,还体现在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上.爱德娜在孤寂中思考,在孤寂中存在,在孤寂中觉醒.她对"妻业"、"母业"、贞操观的怀疑和否定成为后来女性文学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母题.  相似文献   

7.
8.
《九歌》已经能够根据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的差异,并采用情景交融的笔法,以刻画出他们不同的爱情心理。通过对《湘君》与《湘夫人》、《大司命》与《少司命》、《河伯》与《山鬼》三组诗的分析可以看出,《九歌》已经能够因不同的性别视角、人物身份、和地理环境,而对抒情主人公的爱情心理采取不同的描写方式。  相似文献   

9.
早期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殖民地,有较深的男权烙印,妇女的地位很低。一直以来,澳大利亚的女性作家们都迎着逆境坚持从事文学创作,借助自己的小说来阐述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感悟。克里斯蒂娜.斯特德是澳洲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代表作《仅仅为了爱》被普遍认为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作品中的女主角为了自由,为了独立,为了追求个性自我而历经坎坷。小说中的女主角的经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本文试图分析女主角的成长经历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其成长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节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以翠翠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为线索,从各个方面充分地展现了处在青春萌动期的少女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1892-1973)的获诺奖作品《大地》(1931)与美国经典女作家凯特·肖邦(1850-1904)的《觉醒》(1899)(一般被视为美国女性文学的开山之作),分别塑造了为人妻、为人母的阿兰和爱德娜形象。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对比发现,阿兰是一位符合中华传统女德的贤妻良母形象;而爱德娜则不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此研究旨在对现代女性成为贤妻良母、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倪千 《文教资料》2009,(18):163-164
"生命是一个疗伤的过程.""人不可能永远和挚爱的人相聚在一起,无论多么美妙的事情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消逝,一如时光的流逝."吉本芭娜娜的这两句话几乎涵盖了她小说的所有主题.她的处女作,短篇小说<厨房>所具有的四层象征意义:家庭、生死对立、精神疗伤的领域以及心灵的成长历程,正向人们说明了不断地丧失和疗伤的历程才构成了人的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菲奥娜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中克里利家族的第一代女性.她对于美好的爱情有着热烈的向往,也不顾世俗的观念而进行了大胆的抗争,但是在当时残酷、无情的男权制社会制度下,无奈地度过了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一个黑衣女人的艺术形象蕴藏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她神秘、孤僻、一言不发,在小说中只短暂地出现数次,而且作者对其的描述也是寥寥数语,但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形象却是作者用来突显主题的有力工具.她代表了重压广大妇女的黑暗社会,象征了女主人公摆脱社会束缚、追求自由的美好希望的破灭.  相似文献   

15.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坛公认的一部经典小说.小说成功塑造了简·爱这一坚强、刚毅、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不幸的童年和贫穷的生活使简·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相反不轻易屈服的性格使她在顽强的自我奋斗中逐步觉醒,并最终获得幸福.简·爱的斗争精神吹响了时代女性觉醒的号角.  相似文献   

16.
凯特&#183;肖邦的《觉醒》自1899年第一次出版以来,其大胆的性意识描写和反父权制的女性主体意识在评论界倍受争议。文章通过运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理论,追溯和分析主人公爱德娜在前俄狄浦斯时期所经受的童年的精神创伤,及其成年阶段既无法认同父权主义又无法完全回归母性而最终不得不投向犬海结束生命的过程,揭露了对女性压迫的根源于从孩童时代便开始把女性为交换和定义的对象男性象征权力。  相似文献   

17.
爱情诗是《诗经》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爱情诗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先民的爱情生活。在《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对爱情的描写表现为:对爱的渴求的描写与对情爱婚姻的描写等两个方面。对爱的渴求的描写分别有:坦率直接型、委婉含蓄型;对情爱婚姻的描写分别有:幸福欢乐型、痛苦悲怨型。坦率直接型侧重于以情感的展示、心理状态的凸现表现人物情感,委婉含蓄型利用外在的景物,并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人物情感,幸福欢乐型利用设置场景,景、事结合,记录人物对话的方式表现幸福欢乐,痛苦悲怨型让人物悲泣自述,利用对比、衬托的方式写人物的痛与悲。  相似文献   

18.
乔治·爱略特和凯特·肖邦是19世纪英美著名女作家。在她们的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坊》和《觉醒》中,女主人公麦琪和爱德娜经历了一番“主体意识”的觉醒,但都以悲剧的死亡命运结束了和传统社会的抗争。两位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失落反映了爱略特和肖邦身为女性作家在19世纪作为创作主体的困惑和迷惘。悲剧潜质是时代在她们小说中留下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一."归附主流":寻找隐秘的父亲 美国学者卡伦·霍尼曾说:"在谈到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时,我不仅指的是存在着某种基本共同特性的神经症患者,而且指的是这些基本的共同性根本说来是由我们时代和文化中的现存的困境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觉醒》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小说出版时遭到了各种抨击,直到女权运动兴起后才得到广泛的关注,现当代的批评家也从各个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文章从审美的角度,运用博克和康德的崇高理论,分析《觉醒》结局中引起崇高感的两种力量,即艾德娜对父权社会的绝望和无意识对母亲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