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使用历史。筷子传入日本后,保留了其在中国古语里的叫法“箸”。但其外观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筷子的外观,起源及与之相关的习俗,更进一步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使用历史.筷子传入日本后,保留了其在中国古语里的叫法“箸”.但其外观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筷子的外观,起源及与之相关的习俗,更进一步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筷子这种取食工具分析日本文化的内涵。日本和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和筷子文化圈。从中国引入日本后筷子后在饮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并产生了独特的筷子文化。筷子的长度和形状也进行了改造,与中国多用竹筷子不同,日本筷子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更好的适应日本饮食多生冷、分餐制的特点。日本筷子还因使用者而有所区别,有儿童专用筷、成人专用筷、客人专用筷,还分男女筷。公用筷和方便筷的产生都缘于日本人认为筷子用后灵魂会停留在上面,不能让别人玷污了自己的灵魂而使自己遭受灾祸。在筷子的使用上有多达几十种禁忌,其中除了不雅举止外,有的还和葬礼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中日两国文化的心理传统来看,日本是无我为中心型,中国则是以我为中心型。从两国文化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外向型开放型,中国则是内向封闭型。从两国文化的基本形态来看,日本是并存型,中国则是单一型。从两国文化的摄取形态来看,日本是全面摄取型,中国则是部分摄取型。从两国社会的协作形态来看,日本是非亲族协作型(忠),中国则是亲族协作型(孝)。从两国社会的教育形态来看,日本是普及,提高能力型,中国则是选拔,达到目的型。由于中日两国各自独特文化形态的差异,决定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佛教的交流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便开始了改变其异域色彩、植根于中国大地的过程,最终经过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冲突和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日两国的交往中,中国佛教也随之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产生了影响,把日本也纳入了东亚佛教文化圈之中。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3,(A5):19-20
中日两国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往来的邻国,中国文化渗透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饮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豆腐、饮茶等都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料理构成、特色、制作方法及中日两国人的饮食生活、饮食观来研究日本民族的特有性格。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可以说是由两国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筷子进食,后流传到日本。不同的是,筷子在日本的待遇可要比中国好的多。日本把筷子誉为国粹,并还专门为它成立了一个节日——筷子节。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人民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关系十分密切。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一直是两国学术界都很重视的研究课题。 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约当我国战国末年至汉朝初年),中国文化开始传入日本。日本山阴、北陆等地,曾发现了很多形状酷似中国先秦古钟的日本制造的铜铎。这些文物证明中国早期文化,曾以原始的交通工具,通过日本海左旋回流的自然航路传入日本。现已出土的地下文物也证明在同一时期,中国的铜剑、铜(钅牟)等物,也经朝鲜半岛横渡对马海峡,传入日本北九州等地区。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大唐文化、律令、典章制度,以及佛教典籍,使得日本文明化的历史进程缩短了千年.中日两国的民间吉神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古代日本大量地从中国吸收了民俗文化,并结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形成的.中日双方交流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造成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大量借用和吸收中国的汉字和汉语词,尤为突出的是吸收中国古代汉语词汇。其中大量的是中国唐代典籍词汇和宋代禅僧词汇。 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长期以来,两国文化互相交流,两种语词互相借用。这些互相借用的汉字语词,由于人们习用日文,都忘其语源,而视为本民族的固有语汇,所以很容易误解和误用。笔者根据现有材料,简要地介绍一下两国汉字语词的假借情况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语言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日本语言的发展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影响,为中日两国相互了解、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中日语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汉字在日语中的作用,汉语从日语中吸收的词语以及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日系流行语等方面,来分析汉、日语之间相互影响、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以及政治上越来越多合作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学习日语。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了解日本文化是学好日语的重要前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这一课题,开始对日本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和探索。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中国文化必定对日本文化有着很多的渗透影响,本文依据多年的经验针对日本文化影响对媒体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研究表明,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在学习欧美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初是在学习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经验,同时受欧美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中日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近现代中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各个发展时期的梳理、研究,探讨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规律及得失。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两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探求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异国生活,注意体察该国国民的文化观念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1994年我得到了一个去日本一所大学研修的机会,自觉十分幸运。赴日之前,我除了自己从书本上了解日本的文化之外,还十分注意了解朋友们心目中的日本。我的这些朋友们,也都是从书本中知道日本的,但都自以为对日本并不陌生。在朋友中间,我听到了对日本的两种议论。一是认为日本乃中国近邻。地域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处东亚。文化上,中国的汉字,儒学对日本影响深远。因此,中日两国在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方面多相似之处。也有的朋友对此种看法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即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不屑与亚洲国家为伍,力求使自己“脱亚入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教育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特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教育业对GDP的贡献份额低于日本,说明中国教育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日本高。中国教育业对各产业的依赖程度高于日本,反映了中国教育业发展后对其上游各产业的拉动能力高于日本。中、日两国各产业对教育业的依赖程度都非常低,这是两国教育业为企业提供市场型教育服务较少的缘故。中日两国教育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小、附加值高的产业,而且中国教育业对其上游产业的总体带动能力远远高于日本。中国教育业的中间需求率略高于日本,两国的教育业都是以提供生活性教育服务为主的产业。中国教育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远高于日本,因此中国将教育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政策是合理的。中日两国教育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这与两国教育业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较少有关。中国教育业的影响力明显高于感应度,因此中国有必要实行主动发展教育业的模式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彭丹  吕婧 《考试周刊》2007,(10):17-18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各民族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它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是语言文化财富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因此翻译习语时,对两国的文化特色进行比较并作恰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中日两国均有其固有的习语,它们清晰地体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由于中日两国同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造就了两国文化许多共通点和极为接近的特质。而日语习语的汉译过程不仅是日语到汉语的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日本文化移植的过程。故本文将着重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及日语习语的汉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赵敏 《文教资料》2008,(26):64-65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都属于农耕为主的国家.两国在各自饮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其中,日本自古以来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颇为深刻,可以说很多的日本料理文化都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一些饮食文化.另外,由于两国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饮食习惯的不同.最后,现代饮食生活日本与中国也是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汉字、律令制度、佛教等是日本学习中国的主要内容。中日两国均属于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汉字同形词。同形词中的同形类义词、同形异义词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既有汉字的亲切感,又会因为母语的干扰,做出错误的判断。本文主要从语义偏差与汉字字义的多样性、汉字意义变迁的关联性出发探究汉日同形词,为汉日同形词的学习与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化革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大化革新使日本在奴隶制社会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文化,跳跃式地进入了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一跃而为亚洲的强国,并对中国社会有所触动.这是中日关系史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事件.日本之所以能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是与中日两国的交往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日本,虽然隔着汪洋大海,但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公元以前,两国就有了文化的联系。根据文字记载,东汉时,两国就建立了正式往来。此后,交往日益频繁。到唐代,达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通过两国使节和人民的往还,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风习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