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蒹葭>的主旨历来有关刺说等各种不同的解读,企慕惆怅应为其核心旨意,而解读者对"伊人"各自不同的具像化处理正是造成其主旨多叉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2.初读诗歌。(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  相似文献   

3.
《洗兵马》是一首古诗,共四十八句,十二句一转韵,即自成四个段落。或曰:它是一首颂体诗歌,“可说是热情洋溢的《河清颂》”(《唐诗鉴赏词典》)。可是,我们细读全诗。得到的完整印象是:《洗兵马》主要是杜甫在发表自己的关于“整顿乾坤”的政治见解。因此,它通篇  相似文献   

4.
<正>《蒹葭》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诗经》二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被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教材分析】诗歌以四言句式为主,采用双声叠韵,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感情淳朴、真挚。文字简单,却意味深远,有百读不厌之感。其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水乡泽国的情调,缠绵柔婉、渺远空灵的境界。主人公江畔凝望、上下追寻伊人,写尽了情致,这是“诗以言情”。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意境理论分析了《诗经·蒹葭》一诗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相似文献   

6.
未读<诗经>,已闻其名.当学生真的有一天面对<诗经>时,他们想得到些什么?我们又能帮助做些什么?何以引导他们走进这一文学世界,触摸这一中国文学的源头?现结合<关雎><蒹葭>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蒹葭》以特有的“河流”为背景,以特定的“蒹葭”为典型景物,展现了追寻者不畏艰难,奋力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文化内涵,其以独特的朦胧色彩,留给读者太多的不确定性,增添了文章的神秘感。虽然有很多专家进行过大量解读,但是仍有很多疑点值得探析:“道阻且右”中的“右”,最合理的解释是“西”的意思,在当“西”缺乏积极意义时,以“右”替代“西”而避讳。“溯洄”“溯游”都是逆流而上的意思,“溯洄”是逆流而上时河流转弯,河水回旋;“溯游”则是逆流而上时沿河道的直行。“伊人”是指有身份地位的、受人尊崇的人、事、物,是尊贵神圣的象征。因此,《蒹葭》是周人追忆国都、追思礼乐、眷乡念亲的恋曲。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结构特点。 2.领悟《蒹葭》所要表达的主题。 教学重点 1.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相似文献   

10.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及,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诗,我认为重点是透过诗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的主题,从而增加内涵量。我们知道,诗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诗歌所包蕴的极为丰富有成效的内容,往往依靠精炼和谐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蒹葭》可…  相似文献   

11.
《蒹葭》作为《诗经》中的名篇被选入初中教材,很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课本及教师用书有三处解释值得商榷。现提出来与大家讨论,以求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美是客观事物引起人在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朦胧美就是朦朦胧胧的美,是因事物的朦胧不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午夜的万家灯火之美,雾气缭绕的黄山之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之美,贵在空灵含蓄的诗歌之美,重在气韵神采的书法之美……这些都是朦胧美。古诗《蒹葭》也饱含着这种美。  相似文献   

13.
14.
美是客观事物引起人在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朦胧美就是朦朦胧胧的美,是因事物的朦胧不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午夜的万家灯火之美,雾气缭绕的黄山之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之美,贵在空灵含蓄的诗歌之美,重在气韵神采的书法之美……这些都是朦胧美。古诗《蒹葭》也饱含着这种美。一、具体而飘渺的目标———伊人意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是何许人也?是少女思念的白马王子?是少男追寻的白雪公主?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是贤臣期盼的明君?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假…  相似文献   

15.
《诗经·蒹葭》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更多源自其文本形式而非内容:《蒹葭》在文本语言上的非特指性产生了巨大的想像与艺术再创空间;《蒹葭》把自然界的物理时空转化为虚拟的心理时空,通过时空的拓展来表达歌者内心深蕴的情感;《蒹葭》还体现了中国诗歌原初的声音诗学,通过歌声的反复咏唱来表现心中浓郁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埃、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相似文献   

17.
宋代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作为陶渊明最后和上层社会决裂的宣言书,这篇文章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与珍惜的财富。我是这样教学的:  相似文献   

18.
《蒹葭》诗中“苍苍”一词,众多选本皆注为“茂盛的样子”或释为“青色”,但笔者认为“苍苍”一词作“灰白”讲,更符合植物生长的特性和时令特点,更有利于诗歌意境的创造,也能使诗歌的內涵得到拓展,比作“茂盛”讲更为妥贴恰当。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第6册25课《荷花》是看图学文课.图上画的是公园里的一池荷花;清澈的水面上飘浮着碧玉盘似的荷叶,挺拔的荷梗上缀着雪白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瓣初绽,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莲蓬.池旁有绿色的垂柳.池上空有飞翔的蜻蜒.池中有游动的小鱼.配合这幅形象的彩图,有5段文字,共18句话,300多字.  相似文献   

20.
殷瑶《河岳英灵集》称李白《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这首千古奇诗的主旨,唐代以降,即见仁见智,众说纷坛,成为聚讼千年的诗学之谜。本将古今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一概述,并就这一问题的教学处理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