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境界体现参禅者见地及悟道程度,是判断参禅者见性与否的标准。从《六祖坛经》看神秀作偈、六祖作偈回应之以及六祖听五祖讲解《金刚经》后大悟,可知二者之见地及其参修境界:著相之凡夫,理无碍、事无碍之未彻悟者,理事圆融之彻悟者。  相似文献   

2.
禅作为禅宗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六祖坛经》中有丰富的表现形式。通过其在《六祖坛经》中的具体表现来探讨禅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有助于加深对"禅"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将"禅"之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与"文字禅"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表现对比,对"禅"的理解将更深刻、更立体。比较可知,禅为内外无执、了了放下,是根基伶俐者的事业;文字禅为因言悟道、执着于种种方便法门,缺少真正禅者的伶俐洒脱。  相似文献   

3.
按照佛教传统的规矩,只有释迦牟尼本人传教的记录,才能被佛教徒尊称为"经",后世大德的著述,则只能称"论"。而《六祖坛经》被中国佛教徒和世界佛教徒尊为"经",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也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件。它的禅思可以帮现代人开启生命的智慧,回归精神的家园,找到迷失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都是生死问题。生死事大,世上每个个体都要经历一遍,元人可以逃脱,宗教中的转世轮回,天堂地狱等等理论能使人们在蒙昧的状态下得到一丝安慰。然而,生前死后之事终究虚妄,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乃是“领取而今现在”,如何从现世的苦难中解脱出来才是宗教的首要任务,因此,各种宗教都力求通过某种修行方法使教众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从而在思想上出离尘世苦难、获得心灵慰籍、重返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运用描写、比较法,着重探讨《六祖坛经》判断句、被动句、动补句、处置句、比拟句、祈使句等重要句式的运用。判断句,新旧形式混合使用;现代型的判断句SVO型大量使用。祈使句的格式较多,分别表示命令、禁止、请求、劝诫、希望等语气,有的祈使意义现在还用。其它句式也呈现出该文本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敦煌本《六祖坛经》的修辞方式省略、引用、比喻等。  相似文献   

7.
8.
一、引言 《坛经》是唐代禅宗六祖惠能(638-713)讲授佛法的语录,由其弟子法海所记,是佛教禅宗的一部重要典籍,在佛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由于《坛经》是六祖当年讲法授成的口语实录。  相似文献   

9.
《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禅宗乃至日本禅宗的思想渊源。日本临济宗始祖明庵荣西在论证禅宗思想时,既参鉴了《六祖坛经》的内容,同时又力证禅宗与台密二教的兼修性,荣西这种新旧兼容的做法为日本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作为禅宗的“宗经”,《坛经》是惠能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时的唐朝流传甚广,无论是帝王的示范,还是民间的信仰,抑或是佛学文化的其他领域,都形成了一股“禅意”的崇佛风气,逐渐高涨并渐渐传播开来。因此,本文特从《坛经》出发来探讨唐朝的一系列崇佛风气。  相似文献   

12.
近来,"佛系"一词很流行,广大青年人用"佛系"这个词语来表达看破红尘、不争不抢的处世态度。这个词语似乎与佛教经典《坛经》中的"破除执念、欲望"等相对应,其实它们之间完全没有联系。"佛系"是年轻人用以自嘲的玩笑话,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而《坛经》告诉我们对世事的顿悟是自内而外的,需要从我们内心找到使自己不会为外物所动摇的力量。我们要分清"佛系"与"佛教"的区别,如果追求清净无争的生活,与其空喊"佛系",不如去读佛教经典,从中悟出人生道理来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3.
英藏敦煌本《六祖坛经》通借字刍议邓文宽(中国文物研究所)《六祖坛经》一向被称为难读之书。自敦煌本《六祖坛经》 ̄①问世以来,国际上许多学者,如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和公田连太郎、柳田圣山、田中良昭、石井修道;韩国学者金知见;法国学者凯瑟琳·杜撒莉(Cathe...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有两个最重大的禅学理论成果,一个是"东山法门",一个是《六祖坛经》。从"东山法门"到《六祖坛经》,展现了中国禅学理论体系创立和发展的历程。"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学创立的标志,《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学发展的高峰。一、中国禅学的孕育种子:达摩禅学在"东山法门"之前,既没有中国禅宗,也没有中国禅学,只有中国禅学的孕育种子:达摩禅学。因此说,达摩禅学时期,是中国禅学的史前期。  相似文献   

15.
慧能是禅宗中极其重要的人物,除了各种机锋语之外,《坛经》还较为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慧能入佛门、得真传宣讲广弘佛法的经过,从这点来看《坛经》也是一部具有很强文学性的作品。现在大部分作品考量的都是《坛经》中的偈语、机锋语以及其中的佛法观念等,很少有涉及到关于慧能本人的性格分析,通过各版本的《坛经》故事来分析慧能的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6.
波罗蜜是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译为到彼岸。《坛经》对波罗蜜的理解是和到彼岸、离生灭联系在一起,这和其他佛教波罗蜜的含义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于《坛经》中的彼岸在自性之上,所以此彼岸不脱离世间,觉悟到自身中本有的真如性,就到达了彼岸。《坛经》以流水比喻波罗蜜,与佛教五蕴理论有关,同时代表了动静不二的清净佛性。  相似文献   

17.
《坛经》中的"自性"是慧能大师所讲佛法中的重要内容,给予了艺术创作重要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何期自性’,即艺术创作的根本源泉;返归本心,当众生向外寻求,被世俗的迷妄缠绕,需要"除却迷妄"返归本心,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途径;明心见性,即自性本自清净,明了本性,即得"见性成佛",这启示了艺术创作最高境界,即浑然圆成。  相似文献   

18.
佛门禅宗传教悟道,素有顿悟、渐悟之分。面对法缚、见缚、我缚等难解之题,禅师忽作狮子吼,一声棒喝,令意障痴迷者菩提自现,立登般若,此法即名"顿悟""。棒喝"顾名思义就是叫喊和棒打,是禅宗的禅师帮助"病人"觉悟的方法。这种方法大概是这样的:禅师非常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以平等和真诚对"病人"给予无条件的关注和接受,了解"病人"觉悟的时机,这时他通过对"病人"大喝和用棒子惊打,而使"病人"受到触动,从而启发"病人"自己把握住觉悟的时机,并通过觉悟摆脱心理病痛。我们教育教学,实际上也可以借用禅宗的这种"顿悟",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指引下达到"顿悟"的觉悟,从而理解教师的教育指向。禅宗用棒喝的方式让佛教徒达到"顿悟"的目的,我们教育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吗?其实,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是一些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我们不可能采用棒喝的方式来传递我们的教育智慧,而应该抛弃棒喝这种落后的或者说与我们的教育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方式,寻找属于我们教育领域独特的达到顿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全社会都在呼唤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今天,用科学家发明创新的思维之路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关键是如何训练和促进幼儿顿悟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当从营造"顿悟"产生氛围作为切入点,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跳水》一课的教学中,将孩子和猴子、跳水联系起来是关键,而联系点则是孩子的帽子.当我讲到"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时,有位同学忽发奇想,大胆提出设想:"孩子能不能想别的办法拿到帽子呢?那样就不用跳水啦!"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产生了位移,都替孩子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