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明代范希文有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家表情寄意的载体,或是自然景物牵动他们的情思,促其有感而发付诸文字,或是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教学中,合理分析体会作品中所赋予的情感是解读的要务。一切景语皆情语,直达情语的不二法门乃景语也。一、梳理景、情之间的联系纵观古今写景状物的作品,所绘之景和所抒之情之间均有着一定的组合规律。概括起来有正  相似文献   

4.
<正>《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隐居杭州的郁达夫,为避暑由青岛而来北平。此间,接到《人间世》编辑的约稿,遂于17日"晨起,为王佘杞写了篇两千字文,题名‘故都的秋’。"按照作者日记中的这则说法,显然《故都的秋》是应景式的急就章。自然就不会有题外之意。然而,我们推敲文本,研读特殊语句,便会发现,除了文本本身具备的主旨外,再从文本所使用的语码转换着手,会体悟出隐含在"清、静、悲凉"情调背后的文学主张和创作诉求。也就是说,《故都的秋》语码转换的背后,曲折地宣示着郁达夫有关农民文艺和大众文艺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重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相似文献   

6.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相似文献   

7.
《简·爱》中对自然界的描写在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反映人物的性情 ,渲染气氛与场景 ,达到了景与情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简@爱>中对自然界的描写在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反映人物的性情,渲染气氛与场景,达到了景与情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0.
李宗阳 《学语文》2010,(5):14-14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五灯会元》中用来比附第二种修行境界的。也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的。有我之境。在文学创作中即可指带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11.
一、牵牛花为何“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写道 :“说到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紫黑色次之 ,淡红者最下。”蓝色蕴意宁静深远 ,白色包含素雅纯净 ,二者与此文的意境、与作者此一时期的心境相吻合。更重要的是 :宁静深远、素雅纯净正是许多生于内忧长于外患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的性情旨趣 ,所以作者“以蓝色或白色为佳”。而紫黑色过于低沉、压抑与悲观 ,淡红色过于浅近、浮躁与艳丽 ,这两者与作者的心境、性情旨趣相忤逆 ,因此作者不喜欢。其二 ,牵牛花属蔓科植物 ,身材细长 ,状貌显求远之相 ,态势呈袅娜之…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早期作家,他的名作《故都的秋》自1934年诞生以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它传达的是一个迷恋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和散文作家,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人民。这大大震惊了沉缅在艺术中的郁达夫。从此,他开始提倡无产阶段文学,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但他对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又由于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33年,他离开大革命的洪炉。举家迁往梳州。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着力描写乡村生活的宁静,文笔精致优美,力图借此陶冶人们的感情,净化人们的灵魂,表现出他远离政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15.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  相似文献   

16.
故都的秋产碧天鸽声日光蓝朵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叙)」(点)深沉 \、注胡静悲凉{幽远严厉折去寿命 (愿望)-换得零头门1}l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1!i习\一//一\一恤一依厂(面)萧索“.~_.二一(议) 色彩不浓一~--..-一..一一-一--一(感受)一 回味不永 一\一/慢润淡/一\ 南秋;︵对比映衬︶|l (总起)—(分轰)—(总结) 夏板书说明月《故都的伙》这篇抒情蔽起、分写、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要点,同时标明了文,运用对比映衬等手法,通过对故郁之秋的着意写法,反映了本文紧扣“清”、“静”、“悲凉”抬绘,赞美了故那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落笔,以…  相似文献   

17.
【总体阅读思考】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品感情深沉,描写别致细腻,学习本文可着重围绕下面三个问题来思考:一、作者曾说过:散文家笔下的自然“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又曾提出,要把热情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大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来”。(《小说论》)请结合这些话来分析本文的“景”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指导品读,把握情感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3.鉴赏五幅秋景,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秋天是个意蕴丰厚的季节,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读到的是壮丽。  相似文献   

19.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宋少辉 《中学文科》2007,(11):64-64
当年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金陵,同在秦淮河畔都写下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两篇文章也自然地成为比较阅读的经典文篇。现在我们将朱自清的《春》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来一个比较,梳理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点,加深阅读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