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2.
方方的《出门寻死》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寻死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妇女生存的悲剧内涵,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男性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则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从男性主义的角度来书写女性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试图挖掘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方方的《出门寻死》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寻死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底层妇女生存的悲剧内涵,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思考。男性作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则书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从男性主义的角度来书写女性的生存困境。两部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分析比较,试图挖掘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男性中心论,形成了三从、三纲、四德、七出等女性传统恐惧。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闺阁政治叙述,暴露了女性冲突族群既有对父权文化极其有限的政治反抗,更是男权诡计的被迫同谋。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中的价值,是敢于面对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种种阴暗意识,揭示其复杂的文化与心理上的深层意识,从而坚持了作者女性性别书写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融合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体例设置上横向解读女性文学文本与女性文学现象,纵向勾勒当代女性文学思潮发展轨迹,综合考察当代女性文学现代性特质的渗透衍进,为全书的恰切定位与有效阐释提供了可能。作为大陆第一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开启了中国女性文学史的"当代"之窗。  相似文献   

6.
《流年》是魏微最重要的女性成长书写。作者在宁静的怀旧中表达对日常生活的真切感受,文革岁月中的童年是一种暖伤,构成了小说的"精神特质"。通过《流年》,魏微打通了现代文学与当代写作之间的壁垒,沿袭了文学史上有关诗意抒情和日常生活写作的传统,同时能娴熟地驾驭现代主义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7.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名著,它集中而深刻地刻画了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围城》在塑造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女性形象时,潜意识里隐含着作者对笔下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所提出的种种不公平的指责,流露出以作者为代表的男性对女性的曲解和偏见。并且,作家运用作品中叙述者的绝对权威,无形中剥夺了这些女性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里乘》是清代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涉及女性,这些作品篇目不仅单独以女性名字命名,而且在篇幅上不吝笔墨。同时,作者通过惩恶扬善的主旨,来批判男性的原罪。又通过女性在政治、科举,甚至性别文化方面的表现而颠覆了传统对女性的角色定位,使男性形象呈弱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反男权书写意识。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汤亭亭文化批判的切入点。它既是文化载体,也是深层意识痕迹在社会生活中的表层反映。对语言以及叙事行为的审察往往代表着作者对社会生活洞悉的程度。在《女勇士》中,汤亭亭立足于女性和华裔,分析华裔女性的语言及其叙事行为,解剖男性中心叙事和白人的中心话语,建构起女性叙事,为华裔女性属性找到了社会语言学基础,并使该书成为一部关于女性书写的力作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题是托妮·莫里森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她的第三部作品《所罗门之歌》中同样透射出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想。小说中的派拉特是一个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人物。在她身上既有女性自然、母性、感性的特质,又兼具男性理性、独立、刚强、果敢的特质,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交流融合,美好的女性特质和理想的男性特质的和谐共生。通过塑造这样一个理想的女性,莫里森表达了她的性别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1.
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早期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其中包含《家》《春》《秋》三部作品。简要分析《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内容梗概及人物形象,并分析《激流三部曲》的女性意识影响因素及女性书写。通过分析及研究,意在深入了解女性意识及女性书写,阐述女性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的大多数文学史著作中,如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王嘉良、颜敏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男性作家创造出的女性形象占了文学史的半壁江山,而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所占文学史的篇幅却是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八九十年代女性作家群的异军突起,但也只是分得了文学史中边缘的一席之地。男性学者视野的局限性及其市场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国内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对卞之琳的书写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早期,建国初文学史对作品的评价受阶级史观影响,而卞之琳偏重于艺术实验性质的诗歌创作,受到文学史批评。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文学史书写尊重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卞之琳诗中独特的抒情气质与抒情策略受到了赞赏。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当下,新时期更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卞之琳诗歌将中外诗艺与情调结合得恰到好处,成为中西方诗歌交流的典范,诗歌《断章》成为短诗中的经典。总体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诗人卞之琳的评价呈现出由低转高、文学史书写由隐没到显现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历史上不乏女性作者,但文学史里却难觅其踪。这既是儒家男尊女卑的反映,也是男性主导历史、对女性愚化的结果。女性文学作品具有男性作品所不可替代的价值,男性笔下的中国妇女形象也有待于从女性角度去重新解构。要想全面构建中国文学史,就必须客观地确立女性作者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达到此目的可从5个方面人手:用女权主义理论审视中国文学史、整理古代女作者作品、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考察女作者、诗史互证和对作品的“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小说的关键部位用女娲补天造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绛珠还泪三则神话暗示了《红楼梦》的立意和统贯全书的主题。这三则神话共同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作者用这三则神话突出表明,在这个特定时期,具有女性特质的文化相对于具有男性特质的文化的优越。  相似文献   

17.
反传统文化是鲁迅创作小说的要旨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鲁迅小说始终采用的是男性书写策略。如果我们对《呐喊》《彷惶》两本小说集中的二十五篇作品作一个大致的扫描,就会发现:在作者始终一贯的男性叙述中,男性人物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即使在他为数不多的几个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金瓶梅》与美国南北战争时代的经典文学《飘》都是重点描写了古代女性生活经历的历史名著;都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其中描绘的妇女形象都成为中美两国最知名的典型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于中美两部著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背后的男性态度,论证女性主义、尤其是马克思女性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史观,阐述马克思女性主义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9.
《剑桥中国文学史》对元杂剧的书写,迥异于传统文学史,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学转向,包括详叙元杂剧产生及演变的历史语境、突出元杂剧文献的实证功能、关注个别元杂剧作品经典化的过程等,保证了文学文化史总体呈现出较为清晰的框架。但同时也存在元杂剧书写碎片化、无法深入杂剧文本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被遮蔽等缺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编撰工作自 8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步。迄今为止 ,影响较大、集中代表了学术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 ,当属《浮出历史地表》和《2 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两部史著均具有开创性 ,同时也都存在局限和缺憾。今后在撰写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时 ,当注意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拓展 ,二是研究方法的开放与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