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校史校情的德育资源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校史校情是一所学校特有的重要资源。对校史校情进行开发利用不仅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弘扬和发展高校文化。校史校情的德育资源包括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思想,校风、学风、教风,学校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以及一些外生型资源。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史校情的德育资源必须坚持客观性、系统性、效益性、即时性原则,建立科学机制,不断探索,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以及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内涵为指引,新时代普通高中德育实践的目标是把每一位在校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依托学校得天独厚的“国家绿色学校”资源、六十八载薪火相传的校史沉淀以及长期摸索、萃取固化的优秀做法,笔者广泛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开发出序列化的德育校本课程,建构了新时代普通高中德育实践的途径,即基于德育课程、学校文化、系列活动、有效管理和协同育人促进德育实践走向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3.
校史校情:高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校史校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缩影,是高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校史校情教育符合德育认知、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高校可以通过校史校情教育构建大学生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傅桂花 《现代教学》2015,(Z1):56-57
上海市大同中学创办于1912年,百年老校蕴涵深厚的校园文化,百年校史就是中华民族爱国办校、教育兴国的历史,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信念。我校从丰厚的校史文化中挖掘资源,形成"笃学敦行,立己达人"的校训,开辟多种渠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以校训、校史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校训所承载的是一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校史中蕴涵着历史传统、文化氛围、大学精神,以及大师风采、校友事迹、育人环境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推进校史教育的系统化、课程化、景观化是实现校史资源德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背景下,校史社团逐渐成为大学校史文化育人新的增长点、创新点和重要支撑点,也正在给大学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革命性变革。通过对相关典型案例分析可知,卓越的组织管理、多样化的校史知识学习和活动,以及校内外合作共建,实现新媒体平台内容创新,打造特色品牌化活动能够不断优化校史社团的创新动能,更好地提升校史文化资源的育人实效,推动校史文化育人不断取得新突破,达到新高度。  相似文献   

7.
乐广吉 《新教师》2022,(3):26-27
学校在发展德育的过程中,立足乡土区域特点,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乡土文化,让优秀乡土文化融于学校的办学思路、德育管理、德育课堂、特色活动中,形成独特的德育特色,使学校的德育有更良好的群众基础,焕发出生命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王玉兰 《文教资料》2013,(26):49-50
校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得以通过校史档案这一载体保存和传承.校史在校园文化中具有教育、传承文化、参考借鉴、宣传等多种作用.建立富有特色的校史馆、编研校史、加强校史管理、编辑校史教材和开设校史课程等措施,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东肇庆中学在承办内高班过程中,基于对民族团结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内高班学生思想行为的长期观察,不断明晰育人思路、创新育人方式。一方面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通过开发以校史学习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以新疆四史教育为重点的思政课程、开展以社会实践为重点的研学旅行课程,着力增强内高班学生的“五个认同”;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方式,通过探索“三混”管理、实行“双导师制”、拓宽“互访”渠道,促进各民族学生深度互动交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德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筑基作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精华,是中华文明几千发展中诞生的瑰宝。因此在小学德育中进行优秀文化渗透,对塑造小学生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之中,也对德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在认识德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将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推动小学德育质量和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兰利元 《广西教育》2020,(6):22-23+63
本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渗透的意义,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渗透的主要内容,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中职德育中渗透的具体措施:充分整合资源,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材;理论结合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主题活动、融入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德育教学中是当前学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中,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时,建立民族自豪感,规范自身的道德观念.南小区小学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小学德育教学模式的内涵、模式框架的建立和模式实践的探索,研究并建立"一主、两建、三加强"的融...  相似文献   

13.
正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工作方针,努力为学生创设健康和谐的良好成长环境。我们注重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养成健全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励成才意识。在德育实践中,注重挖掘校史功能,构建有形文化,对接校企合作,倡导"5Q8S"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一、提炼核心价值观,形成教育信念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德育课程教育活动中,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优秀文化资源的作用,在德育课程中开发、渗透优秀文化资源,让优秀文化资源在初中校园德育活动中更好地继承、弘扬下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让德育教育更加有针对性、目的性,提高初中德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日常德育工作中要关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运用。本文主要是对优秀文化资源在初中德育课程中的开发和渗透进行分析,希望对于推动学校德育课程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观点     
【校史:应大力开发的“校本课程”】高鹏、马绍森在2008年9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学校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校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那些拥有久远历史和丰厚校史资源的百年老校,更应该把校史作为一门必修的校本课程来大力开发,为广大师生提供一部“精、气、神”十足的德育教科书。学校管理者必须摒弃校史“应校庆而生”的观念,改变校史研究、编纂中“意义不明确、体制无保证、写作‘粗线条'”的不良状况,真正将校史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范畴,作为正式的校本科研课题来操作:常设专门的校史课题研究组织,吸收真正对校史研究感兴趣的教师组成稳定的研究骨干队伍,同时吸收和接纳感兴趣、有热情的学生和校友,积极参与到校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中来;  相似文献   

16.
赵永斌 《学周刊C版》2022,(17):124-126
在我国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德育管理创新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也顺应了小学教育的改革趋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将其引入小学德育管理,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有力的参考,从而优化小学德育管理模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具体展现,蕴含丰富的内涵,在大学生德育层面有着重要作用与价值.本文透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并结合大学生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做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中华优秀文化与大学生德育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小学德育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手段,直接关系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在小学德育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切实提高德育的整体水平,促进德育良性发展。本文针对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9.
郭志鹏 《考试周刊》2012,(53):38-39
校史文化的研究与利用,能够反映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校史是高校的重要资源,作者阐述了高校校史文化研究的意义;如何挖掘、利用好校史资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发挥校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之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优秀历史传统教育.一是借助地方特色文化的优秀文化历史资源,宏扬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二是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德育载体作用,优化德育路径;三是借鉴地方特色文化的生活性特征和启示,德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