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文学作品反映了战后日本的时代特色、文化内涵和国民情绪。作品不仅体现了日本社会当时的审美风向,还为读者展现了人类政治、社会和文化演变等丰富内容。从战后初期对日本军国主义直接深刻的批判,到试图探究日本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黑暗面,以及后期关注自身日常生活等私小说题材的迅速转换,都标志着日本作家不断追求突破、发展的创作姿态。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是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的产物,也是作家描写内心世界的产物。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  相似文献   

3.
地理意象研究作为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为当代羌族作家的文学作品批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羌族作家创作了大量反映岷江和涪江流域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的文学作品。其作品中的山水、动植物等自然地理意象,不仅构建了独属于羌民族的自然地理空间,也浇筑了羌族人民的精神空间。羌族作家世代生活的人文地理环境建构了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意象、地域文化意象,并且该地多元的人文环境也促成了作家艺术风格的多样和作品中多元文化的互生互融。  相似文献   

4.
第三编这一部分是作品论,讲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及其诸要素——如主题、题材、情节、结构、语言、体裁以及风格、流派、民族特点等等。这一部分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有:1.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既包含着客观现实生活的内容,又包含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所以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这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统一体,是反映在作品中的、包括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主观评价的客观现实生活。文学作品的内容由题材、主题、情节等因素构成。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表现形态,它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是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的产物,也是作家描写内心世界的产物。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则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作品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反映社会,表达作家的主观精神,形象思维则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第三编 本编是文学作品论,是对文学作品本身所进行的分析和论述,包括对文学作品内容及其诸要素、文学作品形式及其诸要素的分析,又对形式和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这一编的内容大致包括。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包含着作家思想情感和主观评价的客观现实生  相似文献   

7.
战争记忆往往与"民族"、"共同体"、"国家"概念交织在一起,作为共同体意识构筑起日本战后思想的原点,在战后很长时期里,战争体验都是日本社会的潜在思想史课题,理清战争记忆与重塑民族认同紧密交织在一起。随着"亲历者"一代记忆的褪色与抽象化,情感成为理解及传递创伤性历史经验的要素,战争文学以特有的形式塑造创伤形象,使受众能够真实地内化战争体验。战后日本文学流派纷呈,反映着相应的世态变迁或时代性,战败的经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对于战争体验,作家笔下出现了虚脱、哀悼和忏悔的情感,以及受害者意识,作为共同体验的重要传递者,文学作品参与了新集体记忆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第三编本编是文学作品论,是对文学作品本身所进行的分析和论述,包括对文学作品内容及其诸要素、文学作品形式及其诸要素的分析,又对形式和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这一编的内容大致包括:(1)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包含着作家思想情感和主观评价的客观现实生活。因此,客观的社会生活虽然是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刘晓艺 《考试周刊》2009,(28):36-37
野间宏是日本战后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他善于运用意识流和心理描写,重视象征性表现,文体执拗晦涩,主要反映侵略战争对人生理、心理所造成的伤害。本文从象征主义的定义、发展、影响入手。从《脸上的红月亮》这篇文章中解读野间宏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同时挖掘其接受象征主义的原因.以及象征主义对文学作品影响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0.
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不是对真实人物的机械摹仿、简单再现,而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产物,是作家生命力量实现的结果。文学创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组镜像反映。作家的文学创造过程就是拿自己的生命体验来照镜子,通过透视、折射和反射等各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从中艺术化地截取生命力量聚集形成的影像。本文旨在对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镜像反映做一些分析。并由此阐释作家和作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第三编 本编是文学作品论,是对文学作品本身所进行的分析和论述,包括对文学作品内容及其诸要素、文学作品形式及其诸要素的分析,又对形式和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这一编的内容大致包括: (1)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包含着作家思想情感和主观评价的客观现实生活。因此,客观的社会生活虽然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现实基础,但本身还不是文学作品的内容,文学作品内容既包含有客观的因素,也包含  相似文献   

13.
职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相对普通高中学生低.尤其是面对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形象.他们不知如何区分、鉴赏,甚至会模仿、学习.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品健康。为此.语文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坏人,了解作家在反映现实和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所倾注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年代学角度来考证战国前期韩国段规、鬼谷子和严遂三位作家的文学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国前期韩国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5.
语文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艺术创造的结果。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因而,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挖掘和剖析,来反映人类的生活和人生的哲理,而两性关系是人类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系,因此作家就必须去客观地反映这种关系,这也应该是文学最基本的色调。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是客观存在的。作为青少年来讲,毕竟认识和判断能力还不高,另外,文学作品对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情感、性格的形成也有着一定影响,因此,青少年首先要识别文学作品的类型,这样才能很好应对其中的性描写。对于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基本可分为三类:1.思想性和艺术性比较高的优质文学作品。其中虽然包含性描写,但都是为了更深刻地揭示人…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大胆直率的文章。作者对当前的青春文学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作者把中国与韩国两国的“80年代后”的文学现象做了比较后,觉得中国的“80后”有些作家文学创作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就是近乎道德沦丧。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不是以昂扬的笔调描写当代青年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不是写青年人热情向上的精神,而是写他的虚伪、残酷以及纸醉金迷的人生等等。而同是“80年代后”的韩国作家,他们笔下的青年则充满阳光、积极进取,他们的道德水平、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敬佩。作者把两国青年作家的作品相比较后,对中国的青年作家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有的作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不是提倡文明的道德精神,而是渲染残酷和丑恶的现象,渲染做人的“两面”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两极,反映的是精神世界的两极现象,有些作家不批评这些不良的道德现象,反过来还津津有味地加以宣扬,这是中国“80后”作家的悲哀。由此,作者提出要重视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应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道德精神,而不是宣扬丑恶的社会现象。在写法上,作者开头直截了当地把中、韩两国“80年代后”作家作品的不同主题做出比较,用比衬的办法提出问题,然后丝丝入扣,抓住实质——两国作家的不同写作状态所写出来的不同作品,实质上是如何对待社会人生的问题,如何对待社会道德的问题,这就是两国作家的质的区别。作者文笔尖锐,论述有序,对问题的理解较深。虽然对某些问题的提法可能存在偏颇,但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对某些社会现象提出严厉的批评还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在作家的创作中,作家的理性和情感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了作家世界观的复杂性。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源于现实生活,但同时文学创作又是通过在艺术家审美情感支配下的想象活动来反映生活,因而在文学作品中或者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身上,既有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即深刻的理性内容,又有作家所追求的赞赏的东西,即作者的情感取向。理性与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大特点:政府主导,政治倾向鲜明;立足儒教传统,广纳西方文明;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这些特点保证了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我国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借鉴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重视传统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实现传统思想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有机统一;重视道德实践、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社会生活,而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过的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经过作家的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塑造成艺术形象,往往具有更鲜明、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显然,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和实际生活不很相同或很不相同.这种不同,反映在真实性的问题上,就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生活中真正发生过的事,若原封不动照实写入作品之中,人们仅会觉得虚假,不可信.有些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到了作品中,人们反而觉得可信。这就说明,在生活与艺术这两个不同领域中,是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真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