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预赛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为d_1的甲处时速度是v_1,则它行进到离洞穴为d_2的乙处时的速度是(?)从甲处到乙处用去的时间是(?).笔者参加我市阅卷过程中,发现这些来自各县、市区370多个物理“尖子”,都能做对第一个填空,而做对第二个填空的只有6%,导致94%的错误率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
第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中有这样一道竞赛题: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1的甲处时的速度为v1,则它行进到离洞穴为d2的乙处时用去的时间为多少?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有如下一道例题[1]: 例1 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x1的甲处时的速度为v1,求老鼠从甲处到离洞穴距离为x2的乙处需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4.
奇图,巧解     
例1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_1的甲处时的速度是v_1.假设老鼠继续远离洞穴运动,求它行进到离洞穴的距离为d_2的乙处时的速度v_2是多大?从甲处运动到乙处用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5.
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1的甲处时的速度为v1,则它行进到离洞穴为d2的乙处时用去的时间为多少?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有如下一道例题: 例1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x1的甲处时的速度为%求老鼠从甲处到离洞穴距离为x2的乙处需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7.
《蟋蟀的住宅》(部编五年制小语第八册)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蟋蟀不是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几年来,我们“昆虫研究兴趣小组”的同学作了细致的观察,事实证明,文中的说法有误。蟋蟀大都利用石头的缝隙或现成的洞穴,只是因地制宜,经过精心的整修才成为自己的住宅。  相似文献   

8.
例1 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1的甲处时速度是v1,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2的乙处时速度是多少?从甲处到乙处用去了多少时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的释义,在对洞穴隐喻的结构和意义梳理基础上,发现教育作为一门灵魂转向技艺的同时,这一灵魂转向还具有不同维度的方向性。这一方向性关涉到不同灵魂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变动。尤其在洞穴隐喻中,存在着囚徒从洞穴内朝洞外的日光出离,又从洞外世界返回下降到洞穴之中的过渡。本文认为这两次不同方向的灵魂转向存...  相似文献   

10.
丽丽 《小读者》2012,(10):53-53
秋天,丰收的季节到了。一只田鼠忙着储备粮食,它不停地把粮食一点点地搬到它的洞穴里,从天亮一直工作到天黑。  相似文献   

11.
原题目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行进到离洞口为α的甲处时速度为vα,求老鼠从甲处运动到距离洞口为b的乙处所用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在一座城市郊外的一个洞穴里,住着一只豺狼。一天,它外出找食物,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它竟糊里糊  相似文献   

13.
在物理学习中,巧妙地利用图象“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既形象又方便.关键是正确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并能跟据图象得到的全部信息与其规律有机结合,以培养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在离洞穴距离s1的甲处时速度为v1.  相似文献   

14.
南京汤山地区的洞穴和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山葫芦洞是在早更新世时期地下水位稍下处,由混合溶蚀作用形成的,中更新世被抬升到地下水位以上并被揭开,堆积了来自近源的堆积物,其中已发现两具颅骨化石。与洞穴堆积一起组成了具有特色的洞穴文化旅游的珍贵资源。 由于开发中洞穴文化旅游的内涵深度不足,建议:对洞穴旅游资源再深入评议,丰富洞穴文化旅游内涵、协调和作好洞穴、阳山碑材和温泉三大资源的整合工作。  相似文献   

15.
“洞穴之喻”是西方思想传统中最基本的文本之一,它可以有多种解释。这篇文章借助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现象学家的术语并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柏拉图的洞喻启发了我们对自身生存的存在论的思考。人们日常的存在方式就是在洞穴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像洞穴中囚犯的认识,将想象或者影像误认为现实。社会习俗、传统价值、伦理道德等都是将我们囚禁于其中的洞穴。一般人的行为都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习惯性观念的支配,缺乏反思与批判。哲学的怀疑论者断定人们是洞穴中的囚犯,而科学和实际生活则证实人们经常摆脱洞穴。我们如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三种借以走出日常生活洞穴的方式分别是失去平衡的疾病体验、不在家的焦虑感觉、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6.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教育要使人的灵魂,从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感觉世界,进入一个用灵魂的眼睛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否则,沉迷于感觉世界的人,就像习惯于在洞穴中生活的囚徒一样,走到洞穴上面的世界,反而觉得是痛苦的,仍然想逃回到洞穴中去。教育家是走出洞穴的人,要把洞穴里的囚徒解救出来,使他们的灵魂看到善。当下,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与"民主","人"与"民主"就是这个时代的善。  相似文献   

17.
很久以前,当犀牛族群身处现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山谷中吃草时,一头小犀牛游逛到一个洞穴中死掉了.让我们快进大约900年.1970年,英国的洞穴研究者发现了这个小家伙的化石,并推测他是一头驴子的残骸.后来,西班牙专家声称这是一头史前熊,并试图把它移至马德里.但当地的居民并不打算放弃这么一个珍奇的发现,特别是如果它能吸引游客的话.  相似文献   

18.
为了超越洞穴比喻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困境,追求理论的自治和灵魂的平静,为了给哲学家下定义,柏曾以建筑师作为隐喻.柏拉图的政治教诲就是要进行“技术统治”,其隐微说辞的代表就是“洞喻”,“洞穴比喻”它反映了一种总是为事物的假象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真相的人类知识处境.哲学家下降到洞穴是出于哲学的内在必然性,可见政治与哲学的矛盾可以化解的,也就是说哲学家从政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隐喻包含了启蒙主题文学文本的核心素材及编排法则。作为典型的启蒙主题文学文本,鲁迅的《野草》对启蒙者的剖析遵循了洞穴隐喻对启蒙者的解读。具体到文本内部,《野草》中对"看"的描摹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灵魂转向的经历,对"走"的叙说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离开洞穴的过程,对"战"的书写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回归洞穴的遭际。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