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亮 《新闻窗》2007,(6):125-126
范长江说过,记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影响太大,不能作普通人看待。他认为有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记者应当是社会所尊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缺点,就不能算作新闻记者。新闻记者责己要格外严,律己要格外密,要让社会人士提起新闻记者就觉得真诚可敬。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形象     
从小说家的立场来看,新闻记者是非常难写的。记者本身有一种微妙的特点。见面一谈话,你马上就会发现他是个记者。记者的特点来自新闻记者的职业,当记者的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大不相同。记者的特点是什么呢?三言两语又很难说清楚。我本人当过十多年新闻记者,可以说对记者是比较熟悉的。尽管如此,写记者也比写其他行业的人难得多。  相似文献   

3.
日本著名作家、记者井上靖说:“新闻记者的工作,无论那是不是本质的,总之他不能忽视同其他报社的竞争。……毫无竞争意识就不能进行采访,换句话说,没有竞争意识,采访是不能想象的。因此,在记者的活动中,经常带有运动场上的惊险动作。他是要不断地决一胜负的。”①...  相似文献   

4.
刘靖锋  李艾 《新闻传播》2023,(5):115-117
邵飘萍是近代史著名的报人,他对新闻记者的精神与体格的修养有独特的见解。新闻记者作为社会之公人,那么记者在行使报道中,不仅仅需要具备必备的知识与经验,同时也需要加强体格修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邵飘萍认为记者从事的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睡眠、饮食以及脑筋都会受到影响,休息时间较少。所以,他认为新闻记者应该充分加强体格修养,开展多方面的运动方式,并调整休息时间,保持头脑冷静与休息。邵飘萍提出的新闻记者体格修养,对提高新闻记者身体素质,履行记者的职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其人格魅力在新闻采访中有相当的公信力。一名记者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受敬重的记者。有道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铸成这铁肩的,正是新闻记者的人格力量。构成这一人格力量的细节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新闻记者的人格魅力大致应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7.
刘霞 《东南传播》2010,(3):79-81
范长江是新闻记者的一代楷模。他的西北采访报道,奠定了他在新闻界的地位,使他成为久负盛名的记者和新闻工作的领导者。从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报道可以看到要想成长为一名成功的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三识:见识、胆识与学识。  相似文献   

8.
西方不少新闻记者或新闻学者喜欢把新闻报道与戏剧联系起来。美国著名记者休·A·马利根回忆他当学生时,教授对他的作文的批语就是“要有戏剧性!要有戏剧性”!经过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之后,马利根说:“我认为这两句话在写作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报纸新闻的写作方面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9.
所谓广,指的是兴趣的广泛,知识的广博和交际的广阔。这些都应是新闻记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新闻记者需要这么“广”,是由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的。我们知道,新闻工作的范围包罗万象,广阔无边,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服务对象是全社会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台湾学者郑贞铭在《新闻采访的理论与实际》一书中,论述记者的条件时指出:“由于记者采访范围之广阔,接触事物之复杂,再加以新闻事业本身  相似文献   

10.
“这个社会正需要无数有操守的记者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著名记者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中说:“我想世界上很少人有像新闻记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稍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温  相似文献   

11.
徐静 《新闻世界》2013,(11):154-155
胡适是现代开创型的思想家,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似乎与新闻、新闻记者不沾边,可他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坚持认为自己与记者是"同业"。本文分析了胡适与新闻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13.
爱他的人千倍地爱他,恨他的人万倍地恨他,前者何只万千,后者寥寥二三。他,就是湖南衡阳日报社离休干部、主任记者李升平。在中国新闻记者群中,李升平以杂文式的批评报道独树一帜。他的文章富有激情,关注民生,鞭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党风记者"、"业余纪委"、"反腐斗士"等等,这些来自民间的崇高荣誉,是他几十年新闻记者生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张育萍 《新闻窗》2008,(5):62-62
新闻记者是一种神圣的职业。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要无愧于记者的光荣称号。邵飘萍前辈说过:“中国的进步,不能脱离新闻的繁荣,不能没有记者担当。”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与其他职业相比,他们更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何谓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也称新闻嗅觉或新闻鼻、新闻眼.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形象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6.
“我们是同志加朋友”。这是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对新闻记者常说的一句话。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兼管全省的意识形态工作,在与新闻记者打交道中,深知记者的甘苦。他常说:“新闻记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作为省委,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去年,湖北省党代会召开了,钱运录同志特别叮嘱会务组的同志,要把驻会新闻记者安排在省委书记、常委的对面房间,以利于记者的采访工作。记者们住进房间后,笑喜喜地说:“顶天立地临马路的惯例,这次被钱书记破了。”钱运录却说,“你们是  相似文献   

17.
丁坤 《新闻传播》2023,(1):103-105
民生新闻记者采访时有轻重缓急,却不能忽视民众想要表达的心声。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不忘媒体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民生新闻记者该如何抓住采访要素,又当如何引导公众视角,切实值得深刻反思。鉴于此,结合多年民生新闻一线报道经验,论证了民生新闻记者采访要素,提出了民生新闻记者视角引导的多维架构之法,旨在为新时代发声讲好民生新闻故事。  相似文献   

18.
“我们是同志加朋友”。这是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对新闻记者常说的一句话。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兼管全省的意识形态工作,在与新闻记者打交道中,深知记者的甘苦。他常说:“新闻记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作为省委,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去年,湖北省党代会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他以脍灸人口的《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等小说饮誉全球,成为一代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然而,人们却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个勤奋的报人;狄更斯不仅当过新闻记者,还办过报纸和杂志.他最初发表的作品,不是小说而是特写.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小职员家庭,父亲因破产入狱,他不得不去当童工.以后在律师事务所当誊写员,不久改行为新闻记者.记者生活使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有了更加广泛的接触,这些都成了他小说中揭露和嘲讽的素材.狄更斯创办报刊是在他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尔·退斯特》、《马丁·朱述  相似文献   

20.
不要掩饰知识上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人以为新闻记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是“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些记者受虚荣心的驱使,往往不肯承认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俄国“十月革命”以前,新闻界有一个派别,叫“苏伏林派”,这一派新闻记者的座右铭是:“记者如果不能事事都懂,至少也应当装作全都知道的样子。”其实,新闻记者的知识缺陷是非常明显的。一、新闻记者在知识的广度方面存有缺陷。记者以社会为舞台,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