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面向法律事务、面向基层一线、高端技能型四个基本属性。我国法律高职教育存在诸多困惑。法律高职教育应当以“需求”为纽带,遵循基本办学规律,协同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应当正确认识难以对应法律职业和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的问题。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培养的高度统一,强化与法律事务工作的结合。精心营造育人环境,将整个大学生活作为树立职业理想,修养职业道德,锻炼职业能力,拓展职业素质的理性空间。  相似文献   

2.
法律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面向法律事务、面向基层一线、高端技能型四个基本属性.我国法律高职教育存在诸多困惑.法律高职教育应当以“需求”为纽带,遵循基本办学规律,协同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应当正确认识难以对应法律职业和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的问题.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培养的高度统一,强化与法律事务工作的结合.精心营造育人环境,将整个大学生活作为树立职业理想,修养职业道德,锻炼职业能力,拓展职业素质的理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根据教育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高职的法律实务专业应当定位于辅助性法律职业教育。高职法律实务专业毕业生应当从事为法律职业人提供辅助性法律专业服务的职业或者从事基础性法律事务。如书记官、律师助理、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法律服务人员。辅助性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法律技能培训应成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法律事务是法律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专业。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中国社会对于统一的、规范的、多层次的法律服务的需求。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的就业困境的形成并非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而是由于遭遇行业准入和资格认证困境。我国法律服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求,亟需建设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多层次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雷绍玲 《陕西教育》2014,(10):54-55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是高职法律类职业院校的重点专业,主要为公检法、基层法律服务机构、街道社区、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府机关等部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服务人才。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法律事务专业在培养众多高职法律职业人才的同时,也面临闲境,尤其面对法律本科教育的普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办好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司法考试体制下,法学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法律职业者的重任,而法律职业素质的培养应当包括法学基础知识、法律实践能力和法律职业伦理三个方面的教育。法学基础知识教育是向学生讲授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现行的法律制度;法律实践能力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实务能力培养和训练;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理念和法律职业者应有的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7.
研究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就是要解决法律事务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文章首先对法律事务专业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该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基层国家机关及社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依据该目标提出了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法律事务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旨在推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法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戴向芸 《高教论坛》2014,(12):126-129
开展高职生职业法律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法律素质为核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建构高职生职业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基础性法律课程、专业性法律课程和专门性法律课程结合的多层次的职业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职"素养工程"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的能力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注重提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基本目标的实践教学能力、以培养"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学生工作课程化"为主导思想的学生工作能力、以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和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从用人单位的高职毕业生素质需求研究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我院高职毕业生时偏好四种类型的学生:一是办事灵活的学生干部;二是身体素质较好;三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四是专业技能过硬(理工科毕业生).而其中用人单位偏好的三种学生(一、二,三)所具备的素质在教育定义上都属于"非专业性职业素质"的范畴, "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职业理念、从业道德、创新意识、集体协作与交流能力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的特点决定了"非专业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从用人单位的学生任职能力评价和岗位需求来看,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对高职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它们从深层次上关系着高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期望能引起高职院校对于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视,增加高职院校对"非专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浅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训体系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可行、有效的实训体系是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改革的核心,也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法律人才的重要保障。文章从构建实训制度体系、构建实训课程体系和构建校内外实训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训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基层培养初级应用型法律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其核心教育目标.经济法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无疑会打破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对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作了一系列探讨,旨在增强经济法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论高职高专法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根据教育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高职高专的法律类专业应当定位于辅助性法律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的法律类专业毕业生应当从事为法律职业人提供辅助性法律专业服务的职业或者从事基础性法律事务。如书记官、律师助理、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法律服务人员。辅助性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法律技能培训应成为高职高专法律类专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4.
作为职业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质也是贯彻"就业导向"人才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创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的融合模式,不仅能充分体现思政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还能突显思政课程的开放性、发展性、思想性,对学生综合素能的增强有积极意义。本文就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模式创新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四要素.根据社会对现代"职业人"的基本要求,可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创设职业素质学分银行,建立素质教育"包保"工作网络,采取"全学程、全方位和全员化"的教育方式,开拓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围绕"素质"与"能力"两个中心,提出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通过对我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与分析,并结合学生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了设计与实践,力图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应定位于培养"职业选择度广、职业适应度高、职业发展度强"的基层辅助性法律职业人员。产学合作教育与"三度融合"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契合度明显,在课程体系的确定、"两化"实践基地的打造、专兼教学团队的组建以及专业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开展产学合作,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方的优势,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基层法律人才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逐步增强同时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很大挑战.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领悟"以人为本"的含义,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促使高职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但不是目标的全部.应全面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着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求,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改革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入手,融"教学做、产学研"于一体,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拓展知识面和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通过生产性实训和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率,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