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声乐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它既包含了人们的声音、情感、形象等审美思维,也离不开感知、想象、理解等审美心理。演唱者只有在演唱声乐艺术作品时把自己正确的审美感受和爱憎呈现给观众,观众才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陈琳 《文科爱好者》2023,(6):112-114
新课标明确指出,审美感受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让学生通过语言内容和形式获得审美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进而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地设计和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文章重点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现实意义,同时以山水画教学为例,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美术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它是人的各种感官对事物美的因素直接、迅速的感应,并形成愉悦的心理体验。只有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产生一种感受和感动,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思维、审美想象以及美的创造活动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4.
诗歌鉴赏教学的“四读四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鉴赏教学在准确把握新大纲的要求下 ,教法上要始终紧扣一个“读”字 ,注重一个“引”字。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了“四读四引”的诗歌鉴赏教学法。一、注重通读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是诗歌鉴赏的第一阶段 ,是学生积累审美经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础。整体感知包括简单的审美感觉和比较复杂的审美知觉两个环节。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想让学生观照审美对象 ,获得审美感受 ,首先就得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 ,当学生受到审美对象 (诗歌 )已经固定…  相似文献   

5.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二是对审美对象所蕴藏的情感表现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首先必须接触课文,发现课文中美的因素。这种对课文中美的因素的直观把握能力,就是一种审美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材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内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审美活动贯穿始终。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具备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进行感知、评价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才能胜任愉快地进行语文教学,也才能尝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胡林艳 《考试周刊》2011,(71):52-53
诗歌鉴赏教学在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下,教法上应始终紧扣一个"读"字,注意一个"引"字。一、注重通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整体感知审美对象是诗歌鉴赏的第一阶段,是学生积累审美经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础。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让学生对照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受,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  相似文献   

8.
审美认知,即审美感受能力,就是指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对审美对象(即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康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而美术教学亦即关于审美认知和基础技法与理论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审美情感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高级情感活动.在美的欣赏和创造过程中,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始终伴随着审美情感活动,后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决定性要素,审美情感还具有复杂性,多面性和强烈的主现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0.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语文课运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为美感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对这类文章的阅读、欣赏,提高学生的美感。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培养美感、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感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美,美感就不存在了。文学作品是作者美感的具体反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始终离不开形象:首先通  相似文献   

11.
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和审美愉悦.审美注意在审美主体的需要与审美客体的知觉特征双重作用下产生,将意识从目的键中脱出,进入一个自由的境界--审美活动.审美感知是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的中心,具有选择性,非功利性,想象性,情感性和整合性等特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脱离了日常经验而进入非常状态,与客体融为一体,使主体超越了时空限制,进入物我不分的自由境界,感受到物我为一,与天地同一的永恒感,获得人生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愉悦.  相似文献   

12.
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感受。审美经验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生动、具体的感知与体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审美经验的当代性就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性的体现。在现代性、前现代性、后现代性交织的当今社会中,许多新的现象、事物产生了许多新鲜的审美经验。文学的边缘化带来审美经验的世俗化、私人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导致审美经验的感官化、娱乐化;大众传媒多样化带来审美经验平面化、当下化。  相似文献   

13.
<正>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其教学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图画教学和手工制作,而是一种美术活动,其活动的实质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良好的感知水平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前提,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依靠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获取感知内容后根据自身的情感、经验、性格、习惯、想象力和创造力内化加工并在交流中完成审美提炼。审美感知在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它  相似文献   

14.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首先从感知客观对象的外在形式开始的。审美主体只有借助“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首先感知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形式,才可能产生审美感受。在文学欣赏中,最早地映象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的,也是作品中的语言、场景、情节、人物等感性形式因素,这些形式因素如果是美的,并与审美主体的人生经验所提供的知觉表象相对应,它就会引起审美主体的极大兴趣,给他们以快感。如果这些  相似文献   

15.
我们之所以说审美感受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和深刻的社会内容,审美具有认知功能,是因为从客体方面来看,审美对象是客观的和社会的,从主体方面来看,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结构中具有理解的功能。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形成的这种对应关系,形成了审美活动中认识和反映功能的客观基础。正是这一客观基础,构成了审美成为价值判断的理由和根据。为什么说审美感受的内在心理结构中具有理解的功能呢?我们知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  相似文献   

16.
语文阅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课文结构、语言、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进行理性剖析,忽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作品的想象,破坏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提倡多一些形象思维,少一些空泛的理性分析,努力寻求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审美活动既离不开主体的感官感受,也离不开客体的具体可感的感性形式.审美活动总是通过人化了的感觉器官作用于对象的"可感受的形式"方可发生并正常运行,因此,审美活动须以感官感受-感性经验为基础、为起点、为途径.感官感受-感性经验虽不是审美活动的全部,却是它须臾不可脱离的,也是不可抛弃的.作为审美价值之基本品格的愉悦性,其中必然包含着感官愉快;但是,审美愉悦的感官愉快绝不是生理性的官能快感.  相似文献   

18.
语文阅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课文结构、语言、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进行理性剖析,忽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对作品的想象,破坏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提倡多一些形象思维,少一些空泛的理性分析,努力寻求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而电教媒体有科学、准确、形象、生动、视野宽阔等方面的教学优势,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性脱离感知的矛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果.运用电教媒体,从教学过程看,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在审美活动中,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这是一种现象。另一方面,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