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吉多·斯塔罗斯塔立足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两个文本,探索马克思革命主体性理论的具体构成性,其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将革命主体性问题归位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领域,表明革命主体性只能从资本内在规定的展开过程中产生,阐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直接生产劳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不同形式劳动者生产主体性的扩大和退化之间的矛盾。这些探索有力地回应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质疑,重新阐释了马克思革命主体性思想,为当代工人阶级解放理论的深入发展开拓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思想是康德批判哲学和美学的精髓和灵魂。康德的崇高论尤其突出了主体的价值,侧重于主体理性力量的张扬和内在道德精神的唤醒,并充分肯定了主体在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自然与人的统一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文明的早期,存在着儒学和怀疑主义两种不同的哲学创设。处于童年时期的人类受到了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创设影响之后,中西文明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它们对认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对主体性,即对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特性方面的思想孕育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析哲学通过对命题意义,即可传达性的强调,以及对康德的先验范畴所进行的语义学改造,实现了对主体性哲学的某种超越。然而,分析哲学虽然否定了作为主体性哲学之前提的关于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或者人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对立的假定,但却保留了康德哲学中的形式与内容的对立。也就是说,分析哲学对主体性哲学的否定是不彻底的,并没有放弃对绝对确定性的寻求,仍保留有康德哲学的残余,只能说是对主体性哲学的半截子超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即是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目标即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思想批判现实社会并导向未来社会的根本旨意,脱离价值取向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将会导致实证化和庸俗化倾向。因此,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不断挖掘其价值向度,以此回应当代社会现实的挑战并能更好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冲突与走向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主体性问题是近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16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哲学从古代讨论万物本原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转变到讨论知识经验是怎样产生的认识论问题。“认识你自己”这一古老的箴言成了实际的社会行动。对自我,尤其是其理性能力的认识增强了人的自信,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巩固了这种自信,而不断深入推进的民主化进程则从社会关系方面提高了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与此相伴随,主体性教育也随之产生并发展起来了。然而,从一开始,这种思想内部就充满了由两种不同的主体性概念所引发的对立。从学生的主动性到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梁宇  李培湘 《文教资料》2007,(26):66-67
主体性原则是贯穿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本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本原问题,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等方面一一阐述它的主体性原则,并作出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突出教育者的主体性,但由于受教育者不是一般的普通对象,传统的"主体一客体"思维模式将向主体间性转变,人与人的关系不应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是还具有"主体一主体"的关系.文章也阐释了主体间性教育所坚持的三个原则,即地位平等原则,双向沟通原则,情境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哲学诠释学对真理主体性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诠释学探讨了真理的属人性、价值性与无限丰富性,深刻揭示了主体认识真理的动力机制,包括一系列理性因素(逻辑、作品、本文、语言、对话等)和非理性因素(体验、移情、先见、传统、权威等)的协同参与,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真理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其中,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才真正把"主体性原则"彰显出来,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人为自然立法"正式确立了"主体性原则",黑格尔"绝对精神"则把"主体性原则"推向了极致。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推动了西方文明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因其理论内在的缺陷,使它陷入了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原则,为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找到了出路。当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德格尔认为尽管技术的本质是集置,技术在摆置和促逼自然的同时,也摆置和促逼着人,但在技术那里,仍有存在在.只有存在在,技术才在.技术,也属于存在自我运作的领域,在它那里有着存在的现身.技术与艺术/诗在生活世界中并行不悖,因此人若要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就必须既需要艺术/诗,也需要技术来为人类服务,如此,人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的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已经实现的理解构成前理解,并作为进一步的理解扣解释的基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海德格尔反驳那种认为二者是循环论证的指责,并进一步主张前理解、理解和解释之间构成的解释学循环关系,所袁征的正是作为有限性存在物存在着的人根本的存在特性,为人所特有。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思想,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得到了阐明。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良知呼唤",分析了良知呼唤的何以产生、谁在呼唤、良知呼唤何以可能、呼唤的特征,并简要讨论了良知呼唤与后期语言思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大争论的产物。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精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律以及战略战术原则,深刻地揭示了王明军事路线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根源。这既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均具有奠基性  相似文献   

16.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对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思想的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出发,进而阐发了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对后期存在主义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昭示。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的政治革命的理念具有同构互演的特征。在西方政治思想中政治革命的理念历经古希腊至中世纪、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以后等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家阐述对政治革命理念的认识以及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无政府主义革命、法西斯式革命等模式。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工业革命、历史循环论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和平年代,其理念潜移默化中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致力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纵观西方哲学史,天文学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每一次猜测性的假说和实证性的发现,不断地揭开了宇宙神秘面纱,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带来人们认识上的巨大变化,从而推动了哲学的产生和不断向前发展。天文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当之无愧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对语言本性的探讨始终是在"语言与存在相互归属"这一洞察的指引下发生的.对语言之本性的考察首先需要清理出一条通向语言自身的道路,然后在这条道路上追问语言之本性.正是在"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的思想道路上,海德格尔揭示出了语言的本质即是本质之语言,存在与语言在本有之真理中相互归属,从而真正走向语言之途.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科技之思”构成了其科技观的核心要素,学理志趣在于强调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确向我们敞开了极具生存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因其不能同时为我们遭遇技术异化的后现代人类,提供何以值得过下去的生存理由,从而陷入了技术生存悖论的全面危机之中。惟有固恋一种审美生存立场,严格限制科技的非正当使用,才能消解种种价值负载;而要使人类摆脱科学技术的异化、“座架化”,就必须批判近代以来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学之知识论维度,并借助于诗与思的内在融通来确保现代人类诗意地栖居和生存质量的跃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