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关注度近几年持续高涨,政府各部门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但是,孩子的问题是大事,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留守一代是国家转型时期的特殊一代,更需要特殊的关怀。对于留守儿童的幸福生活而言,与当下相对比较多的物质关怀、社会关怀和一时关怀相比,他们更需要精神的关怀、父母的关怀和长远的关怀。为了满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作为个体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正当需求,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正人总是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我们的人生开始于关系,我们一开始便是母亲的一部分。我们个体的发展也离不开关系。我提出的关怀伦理,就是一种关系伦理。这意味着教育应当从关系入手,而不是从个人、个体开始。在关怀伦理中,需要探讨处于关系中的关怀者和被关怀者所扮演的角色。关怀者要非常专注,非常注意倾听被关怀者,倾听他们的需要。当关怀者感觉到了"动机移位"时,"关  相似文献   

3.
关怀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诺丁斯关怀理论强调关怀的关系性,关注情境中的双方,家长与孩子在双向的互动中实现有效的关怀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石。然而,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专制型、溺爱型、片面型、功利型"关心"阻碍了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走向关怀型家庭要求家长重视儿童的需要,与儿童进行平等的交流,培养儿童关心的能力,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4.
关怀伦理主张关系的和谐,把行动的注意力从道德自我必须转向他人,对他人现实的关注,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中看重的是关怀行动的结果。老年人成为伦理关怀的被关怀者、接受者,关怀者要尊重和洞察被关怀者的精神需求,并付诸于实际行动的关怀、照顾、体贴。同时,被关怀者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关怀方的关怀作出回应,主动接受关怀。以"关怀"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从关怀伦理的维度关怀老龄者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老龄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人文关怀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它要求父母要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理性施爱,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6.
关怀伦理学家在解释关怀的道德基础时使用了"关系本体论"这一概念,但是这一概念并不指一种严格的哲学本体论承诺,而是指一种社会心理角度对关系之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关怀关系的现象描绘并不能直接推出道德的普遍"应当",其中缺乏了哲学反思的关键步骤,因此关怀伦理内部仍然存在着"是"与"应当"之间的断裂。此前关于儒家"仁"与"关怀"的比较多从"仁"之"用"的维度入手,忽视了二者道德本体层的差异,儒家"仁"的本体论本质上也是一种基于关系的本体论,但是儒家"仁"的关系本体论具有"体用合一"的特征,集"是"与"应当"为一体,具体体现在其两层的关系本体论架构中:先秦儒家同样以家庭中富有情感性的"孝悌"关系作为"仁"之根基,与关怀伦理重视原初家庭领域的关怀关系相似,但是儒家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关系已经内蕴着伦理的"应当"法则;其次,宋儒以后更加强调"万物一体"关系为"仁"的宇宙论本源,解释了以家庭关系为根基的伦理关怀,何以能推扩至一切宇宙万物。儒家"仁"的两层关系本体论对于克服关怀伦理"是"与"应当"断裂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潘占明 《甘肃教育》2014,(12):22-22
正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整合了教育资源,规范了办学程序,提升了教育水平,有效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发展、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低龄儿童入学寄宿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中,寄宿生情感关怀缺失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寄宿生情感关怀缺失的成因1.远离父母。在现行中国家庭结构中,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对孩子的抚养中普遍存在溺爱现象,很多孩子对父母与家庭有很大的生活与情感依赖。生活上的依赖必然产生情感上的依恋,突然之  相似文献   

8.
<正>关怀教育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哲学研究会主席内尔·诺丁斯在其《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的,她提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因此"教育必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关怀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关怀",是一种由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在关怀情境中共同建立的相遇关系,"关怀"情境是这样的:关怀者真正关  相似文献   

9.
高考结束,考生的梦魇有没有结束?根据以往的事例来看,一些考生自我感觉发挥不佳,惧怕父母责问,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出现失眠、焦虑不安等症状.还有平时成绩不错,但在这次高考中感觉发挥不理想的考生,考前考后的心理期待差距最大,即使能够上大学,心理上也易出问题.更有考生觉得自己"考砸"了,做出离家出走等"傻事"来.所有这些都说明,高考之后,考生的心理出了问题.因而高考虽然结束了,但是对考生的关怀不但不能结束,反而应当加强.这就要求做父母的,要树立正确的观点与认识,不要把孩子的高考当作"面子工程",要理性对待孩子的成绩;尤其是对考得不理想的孩子,要倍加关心,尽量多陪在孩子身边,与孩子交心、谈心,帮助孩子减轻思想包袱,走出困境,保证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赵凯 《家庭教育》2010,(7):62-65
曾经有人无奈地说:沟通,很难;与孩子沟通,更难;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难上加难。事实确实如此,在我们的身边,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付出了很多很多,然而父母的做法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常常被孩子指责是“烦人”。父母试图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遇到的往往是冷冰冰的拒绝。这是为什么?是青春期的孩子没有沟通的需要吗?不是。不断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别人的关怀,也最需要与别人沟通。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薄情就会产生冷漠,冷漠会产生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则是残酷无情之源。”要想铲除孩子这“残酷无情之源”,家长须从孩子幼年时即给予他们建设性的关怀,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 做孩子的玩伴 父母每天应至少抽出20分钟时间和孩子共同游戏、玩耍。游戏、玩耍中,父母应真诚、准确、具体地表扬孩子好的行为,如  相似文献   

12.
<正>人总是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我们的人生开始于关系,我们一开始便是母亲的一部分。我们个体的发展也离不开关系。我提出的关怀伦理,就是一种关系伦理。这意味着教育应当从关系入手,而不是从个人、个体开始。在关怀伦理中,需要探讨处于关系中的关怀者和被关怀者所扮演的角色。关怀伦理注重的是如何建立、维系以及加强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倾听非常重要,要专注地倾听  相似文献   

13.
张晓霞 《班主任》2012,(3):15-17
高尔基说过,关爱孩子是连母鸡也会的事。的确,对孩子的自然关怀几乎是所有动物的本能。然而,教育关怀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关怀方式,则不等同于简单原始的“母鸡之爱”,它的实施需要教师将科学性、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诸多因素糅合,体现出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蕴藏着更多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4.
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体现了师生平等互动中的人文情怀,平等的"我-你"构成了关怀的主体,关怀关系在"我-你"的互动中完成,关怀者在距离上与不同成员构成了关怀系统。在关怀理论视域下,师幼关怀的重构,需要班级管理从"美德式"关怀转向平等式关怀,游戏指导从单维式关怀转向对话式关怀,教育合力从"围城式"关怀转向开放式关怀。  相似文献   

15.
人事服务关系是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体系,包括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等。从关怀伦理学的角度看,电大人事工作人员与教师的关系是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人事工作人员能以关心者的身份出现,让关怀成为二者沟通的桥梁,构建和谐的合作关系。从关怀伦理的视角构建电大人事服务关系,运用"关怀伦理学"对改善和提升人事服务关系的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怀伦理学:主题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其主题包括三个方面:作为一种德性的关怀,它既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又表现为一种道德认识,既表现为一种意志,又表现为由这种意志所支持的行为;道德与性别的关系,有陷入性别、逃避性别、超越性别等观点;关怀与实践的关系,应以关怀视角探讨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以母性思考探索走向和平的道路,把关怀作为变革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的一种理想来追求。关怀伦理学也带来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即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在关系中自我的认同和自主性;在认识论上表现为注重具体情境,而不是抽象的和普遍的原则,注重体验和情感,而不是理性的判断和证明  相似文献   

17.
何谓生命关怀?生命关怀是指教师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成长,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关注个体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个体生命的主观能动作用。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它不可逾越,也不能逾越。然而,当前有不少教师喜欢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看待孩子、要求孩子,企图让孩子迅速地成熟,结果塑造的只能是心理、性格畸形的"老成少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从生  相似文献   

18.
性别与道德教育是关怀伦理学的重要议题,关怀伦理学通过揭示性别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表明一种隐含非正义性的性别德性观教育已经成为道德教育长久以来的重要特质,另一方面则努力证明性别差异对发展道德教育具有建构性意义。通过对性别与道德关系的考辨、把握和建构,关怀伦理学从对道德标准与道德发展路线的重构主张对道德教育进行变革,并试图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范式。在性别视角的审视下,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触及到我们作为性别的存在,对一种关怀关系的强调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我们在道德上的现实的性别关系的价值观照。同时,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更没有深入到对基于性别的两种隐含非正义性的道德规范的批判与重构。在这一意义上,关怀伦理学所做出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努力应当被视为一次未完成的启蒙,需要结合承认伦理、连结伦理和共同体伦理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发展“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安置性别及其要求的“特殊的普遍主义”。  相似文献   

19.
关怀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改变着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行动的气质和性格。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指出:"教师的根本任务不是别的,就是对学生的关怀。"教育者,首先必须是"关怀者"。一、聆听与倾诉:生命关怀教育的起点"聆听与倾诉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是防止理解变成主观想象和暴力教育的关键,聆听与倾诉不仅是简单语言的交流,还是对生命体的信任与承诺,他不是把师生作为"对象"来接受,而是视师生为"生命的鲜活"。在本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倾诉"中,来自后进生的心灵表白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但确具有警示意义。由于父母忙于事业而导致亲情缺失,致使孩子患上孤独症的,在当今社会并不鲜见。做父母的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如何调整好事业同培养儿女的关系。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仅仅给他物质上的关怀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