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或接受自身的"他者"身份,顺从地成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或积极努力地和男性结盟,成为男权社会的共谋;或敢于打破男权社会的桎梏,积极寻求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勇于探索反抗压迫的方式。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作者暗示女性想要摆脱"他者"身份,找到合理的女性坐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美国服务学习倡导者试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理想。边界教育学为正义取向的服务学习提供了批判性的理论框架和解读视角。在面对由差异和权力构成的社会空间边界中,不同背景、不同群体的大学生通过服务学习实践成为现行边界的挑战者、重构者和超越者。社会正义取向的服务学习给予大学生挑战既有社会身份的机会,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中的差异和权力,培养他们的反思批判力和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4.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该小说女主人公爱米丽彷徨在南方旧传统和北方新文化之间,逐渐迷失了自我。为了找寻自我,爱米丽试图摆脱"他者"的身份,冲破传统文化、权力和制度的规训,却以失败而告终,最终成为社会更新换代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作为语用身份的三种类型之一,他者身份尽管时常发挥重要作用,但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细化研究。本文基于语用身份论,以《红楼梦》中的语料为例,探析在该文学语境中的他者身份调用情况,涉及其实质、动因和路径。研究显示,他者身份调用有时是发话人把他者身份当作交际资源的一种刻意行为;发话人调用他者身份的动因往往是维持语用平衡,以满足行事、面子和权势等需求;发话人常会通过身份借用、冒用或擅用等路径调用他者身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电影文本主角阿黛尔的身份认同困境为核心论题,从电影中的语言、身体、空间、活动场域等几个维度出发,运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等性别符号分析理论、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权力控制体系如何制约阿黛尔的行为进行了具体分析。本文对阿黛尔的自我性别身份在对权力体系的归顺与反抗中表现出的"流动性"进行解析,从而使电影文本在符号学理论背景下呈现出关于个体"身份认同困境"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玛丽娜·卡尔是当代爱尔兰最杰出的女性剧作家。她以自己的成长地——爱尔兰中部地区为背景创作的悲剧三部曲《梅》、《鲍西娅·考夫兰》、《猫原边……》,打破了民爱尔兰男性剧作家单一话语和强调民族身份的叙事传统,把被边缘化的爱尔兰女性呈现在舞台中心。女主角在封闭、压抑的家宅空间和开放、神秘的自然空间中游走,在记忆与现实交织的心理空间中挣扎,在父权主义和天主教权威压制的社会空间中抗争,最终在沼泽地自杀身亡。她们的叛逆行为挑战、颠覆了爱尔兰女性"房中天使"的他者身份。剧作家通过探究悲剧女主角在由家宅空间、自然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组成的戏剧空间隐喻中自我身份的建构,对当代爱尔兰社会女性的边缘身份提出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形式——网络权力.与传统语境中的权力不同,网络权力是通过微博、论坛等新媒介对他人产生影响达到预期效果的能力.网络权力的载体是话语,其本质是理念和价值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本文以微博为例,分析网络权力问题.研究发现,网络权力产生于“身份——权威”的整合体,现实社会中的身份特征和个人通过观点表达建立的声誉成为网络权力产生的双重来源,这使微博权力结构呈现出阶层化特征;另一方面,微博热门话题的形成过程又是网络权力流动的过程,实现着权力重组与分配.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角色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大学教师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并用角色意识调控个人的行为,使之表现出符合该社会角色的行为,很好地完成其社会职责.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揭示了空间在现代权力规训中的关键位置,认为权力的空间化是现代社会规训并操控人的基本策略和方式,知识话语与权力运作正是通过空间的组织安排得以具体操作和实施。空间背后藏匿着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理论规训等社会历史身影,与知识、权力有内在的隐密关系。空间理论试图通过日常生活空间的改变,建构理想社会,成为政治抵抗和解放政治学的场域,最终目标是在发掘异质性空间过程中寻求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开启人类新的解放议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