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足宝顶与敦煌莫高窟佛说父母恩重经变相的比较研究孙修身四川现存摩崖造像和石窟造像多达数百处。①大足县的宝顶山石刻,规模宏伟,内容丰富,人称“北敦煌,南大足”。②宝顶山石刻有小佛湾和大佛湾两处。两处各有一铺佛说父母恩重经变相,大佛湾第15窟保存完好。大...  相似文献   

2.
大足宝顶大佛湾第15号龛刻石,位于北岩中段,南宋赵智凤主持镌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价值很高。历代学者对其研究甚众,多称之“父母恩重经变”或“佛说父母恩重经变”。但因各种缘故,至今无如实全面著录该刻石的著述面世。为使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该龛刻石,笔者就该龛刻石的调查研究,略申管见,请方家教正。一该龛刻石的佛教经轨该龛刻石,历代学者多称“父母恩重经变”。按此称谓,其刻石的经轨,应是《父母恩重经》。查该经一卷,唐人所撰。自《开元释教录》及其以降的经录,皆言该经是伪经而收人藏经古逸部①。…  相似文献   

3.
长岭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简阳市安乐乡天才村,现存造像18龛,题材主要有观经变、僧伽变、千手观音、千佛、天尊说法、释迦说法、佛道合龛等。据龛窟形制、题记及造像题材、风格等判断,长岭山摩崖造像始凿于盛唐,中唐最盛,延续至晚唐五代,受川西仁寿等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大足宝顶和敦煌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之比较研究胡文和一这幅变相系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17号龛,雕凿于宋代,为平顶龛,高7.10,宽14.70米(参见图版5及附图)。全图的中心像系释迎佛半身像,高3.70米。佛头有螺髻,顶无高肉譬,头顶上冒出一道毫光,光...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摩崖造像中,这种经变只有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20号一龛,系宋代雕凿。笔者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并检录有关资料,发现该变相对于中国佛教典籍、佛教美术、中国俗文学的研究,都有着相当高的价值、兹将该龛内容述论于下。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博物馆所藏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北宋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以说法图、经文和连环画相结合形式表现父母养育之恩及报父母恩内容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唐宋时期敦煌一带民众的出行风俗。其出行之畏远行、出行折柳,无不昭显着儒家礼义思想和佛教福田思想。  相似文献   

7.
位于四川邛崃市大同乡盐水村的夫子岩摩崖造像,开凿于唐宋时期,现存造像18龛,题记4则,主要题材有三佛、七佛、二十五佛、观音、地藏、尊胜经变、文殊、普贤、天王等,虽然残损严重,但造像特征突出,题材又具有典型性,为研究巴蜀唐宋石窟造像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提出莫高窟经变中的经架只出现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中,而且是判定《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特定标志,从而认为第449窟东壁门北有经架画面的《报父母恩重经变》应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本文对第449窟东壁门北是否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进行了辨析,并说明经变中的经架并非判别《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唯一标志。  相似文献   

9.
药方洞位于洛阳龙门西山窟群偏南的崖面上,南距最早洞窟——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的古阳洞10米左右,北临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规模宏大的奉先寺15米左右。洞窟为前庭与主室两部分(图1)。前庭现无顶部,南北宽约5米,东西进深2.75米左右,窟门宽1.90米,门券进深0.62—0.65米。主室平面近于马蹄形,穹窿顶,东西进深4.40米,南北宽3.70米,高4.10米左右。西壁正中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座下雕熏炉与二护法狮子。窟顶正中雕一朵大莲花,莲花四角各雕一身伎乐天或供养天人。南壁正中开一大龛。窟内壁面布满小龛。窟门圆拱形,原有门槛,宽0.27米,高0.22米,多残。门外两侧各雕一束莲柱。门楣呈尖拱火焰状,上雕二侏儒与龟,共托一通大碑,碑身两侧各有一身向下飞舞的飞天。门外南北两侧各雕一身力士。前庭南北两壁也布满小龛。药方洞内外造像风格差异明显,有北魏、北齐、唐宋的题记,时代内涵丰富,开凿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营山县太蓬山有龛窟104座,造像1476身,主要集中于透明崖、东门、南门一带,开凿时代主要是唐代和宋代,清代也有零星开凿。龛窟形制多为摩崖小龛,也有个别石窟和剔地浮雕,造像题材丰富,部分龛窟有题记。  相似文献   

11.
须弥山石窟现存唐龛150个,分别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开凿。其中属于唐代开凿的窟龛多达95个,几乎占全部窟龛的三分之二。无论就其窟龛数目,还是造像形式的多样和造型技巧的精美,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的各代造像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就是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12.
飞来峰石窟保存有内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藏传佛教石刻造像群,其中第84号尊胜佛母大龛是其中数量最多、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组精美元代藏传佛教密宗雕作。本文对此龛组合造像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该组造像系以摩崖龛像形式表现的藏密曼茶罗的一种特殊变体,同是本文还追溯了飞来峰藏传雕刻艺术风格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炳灵寺唐“永隆二年”列龛共10龛,编号41-58,系唐高宗永隆二年(684年)开凿的一组造像龛,造像具有典型的盛唐风格。这组龛像的功德主为唐室中央派往陇右的巡察使及地方陪同官吏。他们在炳灵寺开龛造像,充分说明唐代炳灵寺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当时与吐蕃的关系十分复杂。炳灵寺处于“唐蕃古道”的交通要冲,许多有关唐蕃关系的重大事件在炳灵寺均有实物资料的记载,因而这批巡察使的使命可能与吐蕃有着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4.
位于成都市西南约120公里处的蒲江县,是四川省至今仍保存有盛唐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地方之一。在蒲江西南13公里的霖雨乡,有一处叫做飞仙阁的遗存,山崖上雕刻有104龛大小不等的佛像。据笔者初步统计,约有500尊造像,从造像碑到造像尽寸与真人相仿和更小一些的造像。雕刻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造像总体保存情况不佳。从风格和图像志方面判断,它们凿造于八世纪的盛唐。第44龛有一处模糊的铭文亦为其证据,该铭文为“天宝九载”(公元750年)道教徒造像的题记。①将飞仙阁造像定于起自八世纪中叶,续造于九世纪,这是可行的。本文研究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龙门的维摩诘造像,现存实例有一百多铺,时间跨度北朝一代,这在中国其它石窟造像中十分罕见。特别是莲花洞、古阳洞宾、阳洞等窟内的维摩变造像,生动地表现了经变故事中文殊前往问疾时的特定场景,并形成较为固定的艺术模式,出现了窟龛无论大小,其上必有文殊、维摩对座说法场景的局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相似文献   

17.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相似文献   

18.
调查发现,太蓬山现有龛窟104个,造像1470余身,主要分布在太蓬山透明岩周围的石壁上,东寨门和南寨门也有少量的造像。开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晚唐,一直持续到南宋,个别龛窟开凿于清代。太蓬山石窟多为摩崖浅龛,也有部分石窟。造像题材丰富,以天龙八部、千手观音等最具特色。题刻共111方,与石窟相关的有39方,包括佛教刻经、造像题记、游记等类别。  相似文献   

19.
菩萨湾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岳阳镇新村,现存造像19龛,题材丰富,有千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五十三佛、十方佛等,第5龛发现一则说明造龛原由的题记。依据造像题材、风格及题记等,造像分属唐宋、清至现代两个大的时段,唐宋时期造像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20.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清流乡长新村,现存20龛,年代涉及唐、北宋、明,各期皆有年代明确的造像记。龛像时代特征明显,个别龛像独具特色,尤其北宋初期造像,多数有造像名称和造像纪年。题材丰富、时间集中,可补充安岳北宋时期造像序列,各类题材和组合显现出信仰体系和佛教造像的民间化。该造像点为研究安岳乃至四川地区摩崖造像发展演变和宗教信仰变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