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中的名词能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凭借、方位、时间、状态等。这与现代汉语中的情况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要跟介词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去修饰动词作状语。可以说,名词作状语在功能上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结构。因此,我们在语译时一般都要在这个名词状语的词汇意义前配以适当的介词,从而把它变成一个介词结构状语。如: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廷”(朝廷),直接修饰动词,“叱”(叱责)作状语,表示“叱”的处所;“廷叱”可译作“在朝廷叱责”。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  相似文献   

2.
名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名称(或表示时间、方位)的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只能充当主语、宾语、定语。除表示处所,方位或时间的名词可以直接用作状语外,一般名词不能充当动词的修饰成分;要不,名词也只有跟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之后才能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却经常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充当状语。如:  相似文献   

3.
中学文言教学不能忽视语言的时代性,在活用问题上应注意:古汉语中有些词最初是动词,后来逐渐变成了名词(鼓)或名词性语素(质);有些词最初不是形容词,后来逐渐变成了形容词(坏)或形容词语素(易);现代汉语介词一般由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变而来(把);现代汉语的一些副词由古汉语中的动词演变而来(已),有些数词量词来源于古汉语中的动词(半、步);读破(乘chénɡ;shènɡ)。  相似文献   

4.
中学言教学不能忽视语言的时代性,在活用问题上应注意:古汉语中有些词最初是动词,后来逐渐变成了名词(鼓)或名词性语素(质);有些词最初不是形容词,后来逐渐变成形容词(坏)或形容词语素(易);现代汉语介词一般由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变而来(把);现代汉语的一些副词由古汉语中的动词演变而来(已),有些数词量词来源于古汉语中的动词(半、步);读破(乘chéng;shèng)。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它的基本功能是与名词(或名词短语)、代词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由于介词绝大多数是从古汉语动词中演变过来的,有些至今还保留着动词的用法,而且与连词也存在着兼类的情况,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其使用错误的几种情况,几乎涵盖了《考试说明》中所提到的几大病句类型。下面对与介词(介宾短语)有关的常见语病作简单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6.
1.构词成分“于”与介词“于” 1.1 “于”,在古汉语里除作动词外,主要充当介词,也用作助词。如: (1)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诗经·幽风·七月》)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例(1)中的“于”是动词,例(2)中的两个“于”,分别为助词和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大多数是从古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少数直接继承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便是其中之一。介词“于”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古汉语介词“于”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继续履行介词的职责,有的逐渐虚化而成为词缀。如:  相似文献   

7.
高中第二册语文课本中古汉语语法知识短文《文言词的一些用法》,对“名词用作状语”作了如下概述: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这段文字共三句话,首句解说状语的一般位置和作用,指出状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次句说明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尾句则转而说明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  相似文献   

8.
〈五〉介词词组介词在句子中起介绍作用,它可以把代词、名词、名词性词组或其它类名词化了的词,介绍给动词.介词和它介绍的对象组成介宾词组,(它介绍的对象叫介词宾语)在句子中充当一个成分.介词词组一般只能作状语或补语.古汉语最常见的介词是"以"和"于(于)".介词"以"和它的宾语一起修饰谓语,说明动作的条件、凭借.例如: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词话》表方向的方位名词有4个:东、西、南、北。它们都能修饰名词或受名词修饰,有的还能与动词、形容词、教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名词词缀结合为不同结构,表现出极强的组合能力,体现出近代汉语的特点。这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陶文娟 《文教资料》2011,(33):29-30
现代汉语的“经过”除了有动词和名词义项外,也有介词的倾向。“经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表示动词,到表示名词,再到表示准介词的语法化过程。社会的发展,句法位置的改变,以及人类的认知规律是其语法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有那么一种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即介词结构对动词谓语起修饰或补充作用。《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在谈到这种现象时说:“介词结构,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做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后做补语,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现象。”介词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辨识这些差异,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着重谈谈倒装句,也就是如何注意文言句子的语序变化,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置的规律。一、宾语前置。在古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哪些“条件”呢?①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②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一般置于动词前;③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二、定语后置。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的“于”,常见的语法著作都认为它是介词,一般只交代它能带名词或代词,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作用,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其实,介词“于”在现代汉语里的意义和组合能力同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不打算对介词“于”进行全面的论述,只着重从构词法的角度对单音动/形 后缀“于”的词的构成及语法特点作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充作动词的补语,构成 DM 直接组合的动补关系句。而现代汉语却不然,名词须跟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后,方可充作动词的补语;因此,现代汉语的 Dm 直接组合,即使其尚未进入语境,而其成为动补关系的可能却是可以排除的。  相似文献   

15.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四川张红华现代汉语词汇中有很多四宇成语,仔细研究它们的结构,会发现不少成语保留着古汉语现象.下面列举几种。1.活用现象。词类活用在占代汉语中大量存在,归纳起来主要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这在成语中也屡见不鲜。例如: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活用是文言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实词的活用一般分为名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直接作副词;动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名词和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包括活用为名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些活用现象是我们今天用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待它的结果。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善于从某个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在语境中的意义出发,去辨析、判断它属于哪一种活用现象。有些实词的活用可以从语法角度辨析。名词作副词的语法条件是:名词放在动词前,不构成主谓关系,而是对动作行为起修饰、限制作用。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语法条件是:形容词、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典型位移动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派生出不同的词法特征,如名词性、形容词性、介词性、助词性、连词性等。这不仅仅是历时语法化,历时语法化只是它们分化的方向之一。通过考察,文章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是古汉语典型位移动词的词法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按照传统的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副词一般是不能处于名词之前修饰名词的,甚至可以说,副词成了名词区别于心理动词和形容词的主要特征,成为判断名词活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有些名词加上介词后,能表达被动意义。在这种“介词 名词”结构中,所使用的名词,一般来讲是动词的名词形式,其意义相当于该相应动词的被动形式。这种结构能使句子精炼、简洁,符合英语习惯用法,可避免过多生硬地使用被动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名词前往往不用修饰词;但有时候也可以用形容词或所有格修饰,但一般不加任何冠词。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词名词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分析它的各种情况,研究它的教法,是文言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忽视。学生学习名词作状语,有两个难点:一是如何辨别它是主语还是状语;二是如何对译。在高一语文课堂上,有一次我让学生翻译“有狼当道,人立而啼”。有人把“人立而啼”译为“人站着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