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考察了作定语的名词和作状语的动词的性质,发现它们在这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上都丧失了原有的特征,具有了表性状的功能。文章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分析,并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of构成的介词短语一般用作前面名词的后置定语,形成一种“从右到左”的修饰关系,如:the arrival of the train火车的到来,the vice of lying撒谎的恶习。但of还可以构成一种特殊的“从左到右”的同格名词修饰关系,亦即所谓的同格的属格(Appositive Possessive),其典型结构为“限定词+N1+of+a(n)+N2”,这里的N1和N2均为单数,N2(即使N2是专有名词)前面的不定冠词也不能省略,其中N1体现了N2在某一方面的特征或性质,可以视作N2的逻辑表语,即整个短语含有“N2 is like a(n) N1”的意义。该结构一般有以下四种具体类型。 相似文献
8.
9.
在中学教科书中,讲到名词作定语时说:有的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另一名词,作定语的名词后面可以不带“的”,例如“木头房子、玻璃器具、语文课本”等;有的名词则不能直接修饰另一名词,特别是一些单音节名词作定语时,后面必须带“的”,例如“人的性格、水的深度、树的形状”等。然而,在什么情况下,名词之间可以直接依靠语序组合成修饰关系?在什么情况下,名词之间必 相似文献
10.
11.
12.
李晓滨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英语中很多名词都具有动词功能,即名词有动词的含义,例如:to have a smode-tosmoke;to pay a visit to China=to viait China;to have a look =to look;to take up arms=to arm oneself;to put an end to something=to end something等等.这些例子里的名词本身都有动词含义,都可以舍去与之搭配的动词而独立作动词用。有时之所以用其名词形式而不用动词形式,多是为了语言关系或句子平衡,因为动词太多会使句子显得太“冲”而不那么文雅,犹如人之缺乏端庄稳重,所以句子规格愈高,名词愈多,动词相对愈少。但有时要达到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效果,用其动词形式更好。有些同志教授英语时把名词和动词截然分开,忽视它们的双重性,这主要是受了我们母语—汉语影响。因为在汉语中,名词一般只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属性。而在英语中,名词不但可以用作动词而且往往使句子变得更生动, 相似文献
13.
罗飞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1,(3)
本文归纳从平时阅读与教学中所见名词转化为动词词的语言现象,以探索这种转化在现代英语中的发展趋势,帮助英语学习者扩大巩固词汇,深入理解词义,灵活运用词语。 相似文献
14.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8,(9)
正初写文章,喜欢积攒形容词。好像脑子里装了几个形容词,自己就可以像暴发户一样偶尔嘚瑟,最起码,出来写几段文字时心里不慌张。形容词可以帮我们撑面子、撑场子。有几个文友,早几年,直言自己喜欢哪几个形容词,自然,写文章时,会不时端出那几个鲜艳的形容词来待客。我从前也热爱形容词,喜欢用薄凉之类,现在回头看,总有些羞赧。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试论汉语动词、形 相似文献
16.
田庶人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5,(4)
近三十年来,在中学语法教学中,许多众说纷纭的现象,使教师们在很多问题上无所适从,《提要》的发表,给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必将大大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象所有事物都不能尽善尽美一样,《提要》也会存在着一些微瑕。我觉得,体系方面有前后矛盾的情况。下面谈一点关于副词能否修饰名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文祥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93,(3)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偶然地活用为另一类词,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义特征与语法特征。这就是词类活用的定义。在上述定义中,“临时”、“偶然”这两个词至关重要,它集中概括了词类 相似文献
18.
基于名词表达动词语义是英语语言表达的特点之一这一事实,本文从英语民族的不同思维习惯出发,根据名词与其他词类的不同搭配,从语义的角度,探讨了名词表达动词语义的表义功能、与用动词表达动作语义的差别、翻译及其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文言语法教学难点之一。如果教法不当,往往事倍功半。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必须为学生提供规律性的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讲解这一内容,第一要让学生明确基本词性,即先看它是不是多音多义词,通假字,词的兼类等,不是,则看它在一般情况下是否属于名词,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