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相似文献   

2.
醉翁亭记     
课内检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采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相似文献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课本注“太守自谓”为“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但细究上下文,该句上文是“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有问有答,自然通畅。何以问到“名之者谁”,作者便不直接回答“谁”,却去说明命名“醉翁”的因由呢?这不是答非所问吗?我认为“自谓”就是“自称”“自号”,其后又省略了“醉翁”二字,下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正是对“自谓(醉翁)”的说明。但如果把该句直译为“是太守自  相似文献   

4.
“欢渡”还是“欢度”语病错字门诊守饮”,后面“太守谓谁”照应前面“太守自谓”。只有前后伏应,首尾顾盼,文章才能天衣无缝,细密谨严。二、意境美一是山水相应之美。文章之中山泉林亭,一应俱全,相与映带,增光添彩。有青山,则流泉不孤;有流泉,则青山不寂;有佳...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004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新要求。下面结合2004年中考文言文试题,为大家讲讲如何学好文言文。典型例题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醉翁亭记》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孔子的仁智思想作了淋漓尽致的诠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太守对山僧智仙修建的这座枕山临水的亭子是一见钟情,他欣然以“醉翁”名之,携客会饮于此,却“饮少辄醉”。他果真如此不胜酒力吗?非也。他是因滁州山水而沉醉,不是酒  相似文献   

7.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A,林h白_B .huong_竹 C .qi6ng_倾D.hul_面 2.根据课文默写。(8分) ①,气象万千。 ②野芳发而幽香, ③,锦鳞游泳。 ④日星隐哩, ⑤,在乎山水之间也。 ⑥忽如一夜春风来, ⑦,悠然见南山。 ⑧长风破浪会有时, 3.下列各句读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纷纷暮雪/下/辕门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4.与“乃记之而去”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B.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或异二者之为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  相似文献   

8.
<正> 《醉翁亭记》语言及其精炼,仅以短短400余字就写尽了琅琊山、醉翁亭的自然美色,使其千古流芳。那么,《醉翁亭记》究竟写了哪些自然美景呢?细加分析有如下几种:(1)山水相映之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远近、上下、左右构成了主体山水画面,作者对山、泉、林、亭并不孤立用墨,而协调组织,浓淡相宜,使其各尽其美。(2)朝幕变化之  相似文献   

9.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辞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相似文献   

10.
许寒梅 《初中生》2007,(23):53-54
欧阳修在他的传世美文<醉翁亭记>中,交代了他"醉翁"之号的由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欧阳修为什么要自号"醉翁"呢?"醉翁"一号又蕴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11.
“醉翁之意”真的“在乎山水之间”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以为,“醉翁”的真正之意并不“在乎山水之间”。欧阳修是个正直的官吏,他被贬到滁州做太守时,仍然心忧国事,仍以民之乐为己之乐,仍以民之忧为己之忧。寄情山水(“在乎山水之间也”)不是他的目的所在,“山水之间”只是“醉翁之意”的形式,而不是其实质。  相似文献   

12.
[教例简述] 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确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胳,在纸上划一划,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  相似文献   

13.
魏红 《初中生必读》2008,(12):41-42
一、文章开篇即写自号为醉翁欧阳修为什么自号为醉翁?课文提到的理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在《题滁州醉翁亭》一文中欧阳修曾说过:"四  相似文献   

14.
初中题库     
<正>初中诗文题[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相似文献   

15.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也是古往今来游记中的名篇。一提起本篇,人们往往会不期而然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烩炙人口的名句。但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从“醉翁之意不在酒”两句来看:欧阳修一不贪杯,只不过是个“饮少辄醉”的人。二则所记之景,亦不过是一溪一亭而已,既非奇山异水,又无古塔丽宫,又有什么可以引人入胜的  相似文献   

16.
题目二当______遇上______滁州琅琊,清泉环绕,林木蓊郁,独酌于醉翁亭中,耳闻林间鸟鸣虫唱,原本因贬谪而抑郁的太守更增烦躁之绪。倒酒,饮之,再倒,再饮……自号醉翁的太守,已有七分醉意,举杯对天,低喃着,邀蓝天,邀浮云,邀古木,但求有人相伴复饮之。没有回应,只有周遭雾气渐浓。太守有些失望,伏案而睡。良久,听到人声唤己,醒来,如身处仙境,四周皆浓雾,雾间一人影,渐近。来者乃一道骨仙风的老人,提酒一坛,至太守前。  相似文献   

17.
<正>读《醉翁亭记》,学生多为两个问题所困惑:一是名为醉翁亭作记,但全文摹写醉翁亭的只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等寥寥几笔,所“记”俨然不在于亭,何以如此?二是文中明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山水之乐”,却又道“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该做何解?对此历来多有探讨,这里笔者也献芹一二。问题一:“记”不在亭,则“记”在何处?何以如此?  相似文献   

18.
说明:“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此文之所以传诵千古,得益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厚的涵蕴。文章写景重在一个“美”字: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文章写情全在一个“乐”字:众宾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  相似文献   

19.
许寒梅 《初中生》2007,(7):53-54
欧阳修在他的传世美文《醉翁亭记》中,交代了他“醉翁”之号的由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欧阳修为什么要自号“醉翁”呢?“醉翁”一号又蕴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20.
<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号醉翁,南宋诗人陆游号放翁,现代金石书画家邓散木号粪翁,这三个别号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但他们的号各有什么含义呢?欧阳修喜欢饮酒,不过酒量有限。他在40岁那年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不因仕途失意而忘乐,常与客饮酒于城郊山亭,但"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赠沈遵》一诗中,他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醉翁"欧阳修不仅留下了一篇传世美文《醉翁亭记》,还留下了一句妇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