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康德的“界限”学说的考察分析力图回答“有限的人类理性作为人的自由的根据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并从中揭示出蕴含在康德哲学中的求通的智慧。本文依次考察了康德给认知划出界限所提出的真正问题:人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通过对界限学说的分析提出“界限”实际上是一个悖论,通过这一悖论,康德把人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置换成了人类理性的统一性问题;最后揭示出康德是如何用理性的意志实践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充满智慧地论证了有限的人类理性如何成为人的自由的可靠根据。  相似文献   

2.
A“‘秃头论证’理论”话题江西杨日红[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包含着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样呢?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开始是受到否定的。  相似文献   

3.
秃头论证     
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成为秃头的界限是头发一万根?一百根?十根?一根?一根也没有?无法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根、十  相似文献   

4.
直觉思维是一种十分敏锐的思维,它的思维表现常常是非逻辑的,很多是靠直感来获得,然而这种直感对一个创造型人才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然而,由于直觉思维的非逻辑性和跳跃性,学生在用直觉思维解答问题时,往往不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有时甚至于因为他回答得不够严密、完整,或一时说不出理由而遭到否定,这样,学生思维中闪烁的直觉思维火花就有可能被熄灭。那么,在直觉思维的训练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第一,不要轻易亮出“黄牌”。例如,  相似文献   

5.
智力与直觉是人类生命的两种形式。智力是理性的产物,是一种逻辑智慧,它所追求的是因果律,只能把握外在的、静态的、凝固的、确定的事物,人们能够利用它获得社会功利性知识,这种智慧只能在生命的表面徘徊,而无法走进生命的深处;直觉则是一种生命智慧,是非理性的产物,它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认识者能够将自己对象化到认识对象中去,从而把握内在的、动态的、流变的、不确定的事物,直觉还能摆脱功利性而获得内在的知识。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仅仅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是远远不够的,开发智力只能使学生获得一点表层智慧(小智慧),要获得深层智慧或生命智慧(大智慧)就必须依赖直觉。在教育中开发直觉,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丽、智慧、财富你选择什么?”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选择智慧!”由此可见,智慧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一位渔夫在最不佳的时节出海,常常都能满载而归。那帮年轻捕手们既羡慕又嫉妒,向他请教方法。渔夫说:“船多划几里路呗!”但是,小伙子们常常累得半死,回来后依然收获甚微。他们私下里叹道:“这老头,运气总比咱们好!”渔夫的儿子长大了,也要出海。他问老爸“:你的运气为啥总是那么好?”渔夫说“,什么运气!你得学会看风辨云观水色,即使几片浪花,都有鱼的味道;很多技巧我说不清,你得自己去研究、去悟;这些…  相似文献   

7.
抓住语文学科“四感”特征1、语感语感就是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实际上是直觉思维。读完朱自清的《春》 ,便拍案叫绝说写得好 ;听到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便立刻觉得“绿”字用得妙 ,这就是直觉思维能力强的表现。一个人语感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他能否一听就明 ,一说就顺 ,一读就懂 ,一写就通 ,能否做到听得真 ,懂得深 ,说得好 ,写得美。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叶圣陶说 :“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于课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多次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说要认识某一事物、某一现象,必须亲身接触、亲眼所见方能相信。这种不盲目轻信的态度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反映了人们的自信、成熟和智慧。然而,“眼见”一定“为实”吗?自己的眼光一定靠得住吗?自己绝对不会受自己的骗吗?人们的自信一定是理性和智慧的吗?未必!不信,请读一读史铁生的短篇小说《第一人称》。  相似文献   

9.
心理测试     
一个人的心理适应性强弱直接关系到能否工作、学习得愉快、生活得幸福。你想知道自己的“适应度”如何吗?下面一组测试题将给你一个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数学直觉是指未经过逻辑的、明确的分析,迅速得出数学问题的比较合理的设想或答案。好的数学直觉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理解数学问题,获得对问题的解决。那么,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做,以诱导或利用好学生的数学直觉呢?一、理性地对待数学直觉尽管大家对直觉在日常生活乃至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已达成必要的共识,但如下的片面误解  相似文献   

11.
课前慎思 当问及“9+5=?”时,大部分孩子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得14呀,太简单了!”面对“你能说一说14是怎么得来的吗”这一问题时,孩子们会说:“姥姥告诉我的呀!”“幼儿园老师说的!”“我背出来的,我还会背9+6=15,9+7=16呢.”……在90%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计算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将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将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本期导读     
走向高品质办学的本真样态。建设高品质学校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在“抗拒外部千扰”“听从内心召唤”“不断超越自我”中塑造学校的精神品格?如何在“坚持科学理性”“增强文化自觉”“建立审美敏感”的过程中优化学校的智慧品相?如何在办学过程中“用整合思维做事”“如工匠般做事”“创造性做事”……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学校迈向高品质的关键。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回答了这些问题,富有启发性和引领性,值得细读。  相似文献   

13.
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这是当前教育战线上争论得颇为激烈的问题。有的说:“启发思维就是要把知识讲得清楚生动,使学生的思维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跑”。也有的说:“启发、启发、就是你启我发、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诚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知识讲得清楚生动,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方法指导 1.概览参读提示,明确说明对象,透过其中所提出的“图书馆是怎样一个地方?一些有成就的人是怎样利用图书馆的?图书馆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如何?图书馆有哪些业务工作?”几个问题,大体了解文章的内容。2.浏览全文。看文章是如何回答参读提示中的问题的,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总的直觉的印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什么》是六年制第十一册中的一篇二类课文,作者通过智慧姑娘让三个牧童用劳动实践弄清了幸福含义这一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幸福要从辛勤的劳动中得到,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就是幸福”这一深刻的道理。我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分三步进行教学。一、争辩。教学时,我先根据课题,出示了下列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如今,我们的生活幸福吗?试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②有人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富裕了,吃得好,穿得好,玩得也好,这就是真正的幸福。”你认为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③你对幸福是如何理解的?对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争论不休,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起后,我对有关问题不忙于下结论。而是告诉他们课文能给大家一个满意的回答。这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查、读、想、议的方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里先说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问在座的许多人:“是两只耳朵听得清楚,还是一只耳朵听得清楚呢?”也许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两只耳朵听得清楚了。”这个答案对不对呢?当时没有人能提出问题来。  相似文献   

17.
正方体的截面可以是什么形状的多边形?不可能是哪些形状的多边形?这是一个需要充分想像力才能回答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都能够或多或少地给出一些答案。在这里肯定性的回答往往比否定性的回答要容易些,如截面可以是梯形是比较容易想到的,但截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就不容易想像出来。当然也有一些肯定性的答案正好与否定性的答案等价,如“截面是三角形时,这个三角形必为锐角三角形”,这与“截面不能是直角三角形,也不能是钝角三角形”等价。回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学生的直觉的空间想像力,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特  相似文献   

18.
时间和空间一样是关于宇宙的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往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素养和群体素质的高低。 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差不多都会不止一次地提到“时间”这个词。但是,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时间?”或者问你:“时间是什么?”你该如何回答?也许你会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当你组织语言试图作出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又会感到很茫然,不知该如何措词方能回答好这个觉得很熟悉又简单的问题。这种直觉和道理之间的矛盾,恰恰反映了大多数人对时间的模糊见解。  相似文献   

19.
开心果     
童言 在动物课堂上,老师问一学生说:“费嘉,老鼠的寿命你知道吗?它能活多少年呢?” 学生费嘉随即回答道:“老师,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这得要看老猫的心思!”  相似文献   

20.
盗贼     
一位女士使在厨房的小偷大吃一惊。身上的鼓鼓囊囊的装满了要偷的东西。她没有别的武器,而且孤身一人。她唯一想到能做的就是引用圣经。于是,她举起手说:“神迹第二部第三十八篇!”小偷害怕得发抖,连动也不敢动。这时她摸到电话机,拨通911报警。警察来到时候,小偷仍然在原地未动。警察十分惊奇:一个手无寸铁的妇女竟能做到这一步。其中的一名警察问这位女士:“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女士回答说:“我引用圣经。”警察又转过身来问小偷:“圣经中的哪些章节对你有如此影响?”小偷回答说:“圣经!什么圣经?我原以为她说她有一把斧子和两把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