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成才的过程中,德育教育起到的是在发展方向上的定向作用,一个在道德方面缺失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全面型人才的。为了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推行品德与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意义是无比重大的。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成为广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与社会能力。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如果一味地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只会觉得沉闷乏味。因此,新课改下,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应大胆引进生活内容,以生活化教学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儿童在课堂上的品德与行为表现,真实反映着他们日常的品德与行为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德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追求教育的基础性与有效性。而要达到这个“有效性”,就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能否达到这一目标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准,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即是有效的或高效的品德课堂,反之则是无效或低效的。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以"教"为中心,不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能力,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无效"等现象。新课改提倡探究教学,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结合实例,拟从"利用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设计任务,引导学生探究""适时点拨,导正方向"等方面实施探究式教学,引领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相似文献   

6.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构建开放的品德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德育新课程。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前,课程改革已由研究阶段进入到学校实践阶段。它的理念必须由教师通过一堂堂课,一次次活动来诠释、实施。与传统的德育课程不同,《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安秀 《辽宁教育》2011,(7):80-8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华 《山东教育》2005,(28):51-5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基于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0.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1.
12.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过去我们注重讲道理,忽视了让学生去体验,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使课堂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而没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这些道理,并且把道理内化为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能力,使得知识与行为不统一,从而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效果。因此,不仅要从观念上更新换代,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实施生活化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深度渗透,生本教育理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在从传统到开放的教学转型中,亟待注入生本教育理念。本文拟从促进学生参与共享、优化学生道德感悟、丰富学生自主体验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等角度,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基础,集中针对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展开系统分析,并据此给出相关教学模式启示。  相似文献   

15.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6.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该课程虽然不像数、语、外的主科课程开设课时多,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就基于笔者自身经验,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对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这一论题进行一番个人观点的说明和阐释。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小学生理解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学科,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为塑造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设立的。在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各级教育部门越来越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回归生活,保持纯净的心灵。然而,就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真实情况来看,在教学细节的把控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提出了一些改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现状的具体措施,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9.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的课前搜集、课前体验、课前实践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才可能提高教学的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价值教学的价值是伦理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判断行为是非好坏的能力,即所谓的道德价值”。当然,价值的获得不是外在灌输的结果,必须经由学生的感知、选择、加工、内化和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价值更多地呈现为一种道德价值,是一个价值澄清和道德批判的过程。本想要探讨的就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价值教学策略问题,这些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价值获取为指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