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多元条件下的多元新闻框架——以企业报道等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晖 《新闻记者》2007,(4):18-22
一、媒体多元与新闻框架多元框架(frame)本身是指“对社会知识与经验所进行的建构(organization)。”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研究“人们是如何将日常生活的现实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景进行理解与反应的”。将此引入到大众传媒中,在新闻业的框架(framing)理论是媒体“进行选择的原则——是强调、解释与表述的符码。  相似文献   

2.
盖伊?塔奇曼在《做新闻》一书中认为"新闻是窗口",新闻是展现出来的文本,是由特定主体主观选择而成.托德?吉特林在《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一书中,认为媒介如同游乐场里的哈哈镜,总是夸大或强调某一话题,而选择性地对于其他话题缄口不提.本文对塔奇曼与吉特林的几个重要新闻观点进行了比较,为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塔奇曼的《做新闻》让我想到生活中的窗户.一个人不可能亲自到每一个地方了解每一个事件,新闻就成了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窗口的大小、方向、形状决定着人们能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这个窗口的主宰者便是新闻媒体,他们通过制作新闻对社会现实进行建构,虽然以事实为基础,但有所加工.  相似文献   

4.
金鸽 《青年记者》2012,(19):70-71
“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塔奇曼的书就是从这一句话开始的.全书把新闻看做一种框架,并考察这个框架是如何建构的,考察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全书内容可断成两个部分,一个前窗,一个后窗.前窗:第一章到第七章,展示日常发生的事情是怎样变成新闻的;后窗:第八章到第十章,揭开新闻生产之所以如此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交代自己的研究及结论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强 《中国出版》2015,(8):19-24
框架理论受到我国传播学界高度关注,但由于缺乏对原始文献解读与对国外研究现状的完整把握,我国的研究沿袭了美国的窠臼,并将"框架化"(Framing)误译为"架构"或"构型化",造成了新的理论混乱。自梳理从贝特森到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文献入手,剖析了美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提出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是基于人类学视角,以象征互动论为基础,将隐喻作为情境定义来分析人类传播现象的理论建构,为框架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按照卡尔·波普尔的理论,新闻文本属于第三个世界——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世界3),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文本世界三个世界的互动的一个中间体。在三个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新闻文本不断地得到重现、确认与阐释,在学科研究与社会实践,以及新闻学科的实践与研究中,经过了突出化、典范化、符号化和"神话"化等过程,变成一个经典文本。新闻文本的经典化过程把新闻学科纳入人类知识体系整体框架,这是新闻文本实现自身价值的另一种方式,也是新闻学科得以持续构建的一个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7.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框架理论是当今新闻传播领域最受重视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从社会真实(事件)到符号真实(新闻内容)再到主观真实(受传者),都有一定的"框架"在影响着人们对于"真实"的认知。研究对大陆新闻传播领域内近三年(2012-2014)有关框架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得出结论:大陆对框架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国外成果介绍得不及时;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混乱、质量一般是近三年大陆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但是凭借其数量优势、议题集中和对新兴媒介的关注,大陆框架理论研究仍有进步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日益网络化和移动化,这要求新闻生产者作出相应变革。美联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闻通讯社,是美国乃至世界新闻业的典型代表和标杆。在新媒体时代,作为老牌的新闻内容生产机构,它的辛迪加(Syndicate)模式是否还有效,它是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的?带着这些问题,作者于2011年4月在美联社纽约总部对其做了参观访谈,发现该社的新媒体创新是建立在其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而且经历了从"地位防御"的红海战略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蓝海战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徐斌 《新闻实践》2005,(3):F003-F003
前不久,第48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荷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路 透社驻印度记者阿尔科·达塔(Arko Datta)的《海啸》获得最高奖--年 度最佳新闻照片(附图一)。"荷赛" 评选委员会主席戈尔德贝格评论这张照 片是"一张带有摄影者震撼视点的真实 的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10.
"闺蜜"作为女生之间交往的一种特殊群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圈层。戈夫曼的"戏剧论"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出发,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并且"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实际是由他人(社会)的期待来限定的"。"闺蜜"在维持其个人或整体形象方面所采取的方式与其他剧班群体的表现方式是有所区别的,同时,在新闻传播领域很少有对于闺蜜这个群体的研究。本文从闺蜜的定义、闺蜜作为个体的自我呈现、闺蜜作为整体的剧班表演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精品力作,无一不是长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结果,深入生活才有好稿。当得知自己的作品《最是书香能致远》荣获辽宁省广播电视大奖新闻长消息一等奖时,欣喜之余有了更多的思考。笔者通过对我县教育系统开展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展示"活动的报道,向听众介绍了我县小学语文教学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传承了中华古文化精髓。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对创作思路做一梳理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1)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缺乏"范式",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宜的历史观,系统的研究方法、恰当的研究范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新闻事业落后于同期世界新闻事业的历史现实;二是长期以来倾向于片面学习某些国家新闻经验,忽视自身特殊性;三是将外国新闻史与中国新闻史分而治之,忽视了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都是以世界新闻事业、世界新闻理论发展为基础的。新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社会学、新闻文化史等研究方法的传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也发生了变化,学者们大多操持"社会史中的专门史"的立场,使得外新史中的国别史研究、专题史研究蔚为壮观。但这些变化依然未能解决"范式"的问题。本文认为,张昆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一书在研究"范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人类文明进程"为指导史观,以媒介演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研究思路,以样本分析为主要方法,以对文明进程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家、事件、人物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是美国学者巴巴拉·W·塔奇曼在1971年出版的一部名作。三十几年过去,书中某些史料、某些观点自然略有过时之处,但全书基本史料、基本观点仍然甚有价值,所以值得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处于信息时代的电视媒介面临来自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以及电视媒介内部两方面的竞争。电视媒介之间对电视节目制作上的相互模仿,使得某一电视节目的独创性不复存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受众口味越来越难迎合的现状,新闻评论成为一家电视媒体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方法,国际新闻评论的水平更是成为衡量一家电视媒体是否具有国际视野的重要指标。本文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框架下对深圳卫视推出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关键洞察力》进行分析,探讨人际传播在该节目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新闻传播,并不时地与新闻打交道,人们对新闻熟悉而关注,"新闻"一词也由此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且成为新闻学中最基本概念和核心术语之一.因此,新闻学研究者撒下大网,"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深入考证,追根求源,"新闻"词源不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6.
我1988年初入新闻圈时,正是中国新闻界公认的新闻繁荣时代.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闻界开始"发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忽然"发现,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这么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它记录现实、干预生活,影响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进而影响整个时代的进程.这是一个新闻自觉的时代,一个新闻发挥它应有作用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一、新闻框架的由来新闻框架(newsframe)一词来源于加拿大学者高夫曼,他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对“框架”一词进行了阐释。高夫曼认为,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监控着社会环境,以便根据周围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期望和行为。高夫曼提出框架概念本身,是要阐述人们如何理解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但后来其他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了新闻学,指出就新闻报道而言,理解框架有助于揭示其中包含着的、加以强调的元素;新闻框架帮助记者按照现行主流论调来撰写报道,同时塑造读者对事实的理解。①对媒体来讲,新闻框架通常设置一种主导的或首选的阅读,虽然…  相似文献   

18.
张梅 《东南传播》2010,(7):70-72
本文对戈夫曼的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作了文本细读与框架分析。本文认为:戈夫曼在借拟剧理论研究微观互动时,将人类的社会行动划分为角色表演和角色外活动两种,并在角色表演中详细论述了着重建构过程的表演框架和着重建构类型的表演种类,并以众多具伸缩性的概念使该分析框架具有了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微观走向宏观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4G时代的幵启,如何吸引更多的移动应用使用者成为各大媒体必须思考的问题,新闻APP的诞生为新闻移动应用的编辑工作提供了突破性的发展思路。文章在阐述新闻APP相对于传统新闻媒体的优势基础上,结合媒介是对人的延伸、市场新闻业等理论,对新闻APP做了两点思考:(1)作为人的延伸,新闻APP必须结合"移动性"、"便捷性"、"多媒体性"、"互动性"这些优势,才能实现新闻APP作为人的延伸的新功能,发挥其作为一个新媒介的独特优势。(2)在市场新闻业的环境下,只有引入多样性与层次化的思路,才能解决受众对新闻APP多样新与拒绝海量的信息这两个相对立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交往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的社会互动行为之中。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舞台”“表演”的隐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拟剧论(Dramaturgy),从而被后起的相关研究奉为圭皋。而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社交媒体中的云端交往使人们的自我呈现不再囿于面对面的在场情境,戈夫曼所言“前台”“后台”“印象管理”“舞台设置”等概念也在新的社交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姿态。在这一系列新变中,被戈夫曼在自我呈现研究中有意回避的“自我”构建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