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中篇小说《觉醒》的主人公埃德娜从被动接受传统女性角色到主动与社会传统作斗争的转变,可以发现及物性系统不但能够有效勾勒出人物的转变过程,还能具体说明人物的心理、行为变化。对及物性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解读作品的文学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凯特·肖邦的《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埃德娜为了追求独立的自我与自由,勇敢地走出家庭,从一个丧失自我的传统家庭妇女成长为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新女性的过程。本文试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埃德娜女性意识的建构过程,全面展现埃德娜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凯特·肖邦在其代表作《觉醒》中运用了诸多意象,如“小鸟”、“戒指”、“房子”、“大海”等,其中“大海”这个意象的运用贯穿全篇,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大海”这个意象深刻剖析了主人公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尤其在小说结尾,通过埃德娜投身大海了结自己生命的描写使小说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描绘了女主人公埃德娜想挣脱家庭的牢笼和社会强加给女性的重重枷锁而逐渐觉醒和反抗的过程。埃德娜的觉醒是全面彻底的。通过分析埃德娜三个层次的觉醒,即精神觉醒、女性角色和女性自我冲突的觉醒、性意识的觉醒,揭示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困苦和挣扎,从而探讨女性追寻自我之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韩礼德的人际功能学说,对小说主人公埃德娜觉醒前后与丈夫庞德里耶的关系变化过程进行解析,并发现人际系统不仅能成功地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还能为小说的美学与文体意义赋予更深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将女主人公置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她的心路历程。埃德娜追求个性解放经历了三次觉醒,每一次觉醒都将她推入一个新的认识,同时又将她一步一步推入一个背离社会规范的境地。这一过程之所以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归结起来由两种原因导致:其一是外因,包括孩子、父亲和情人的阻碍;其二是内因,即主人公所处的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制。两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了女主人跳海自尽的结局。女性追求独立解放的道路虽然充满曲折,但是《觉醒》的作者凯特.肖邦以及她塑造的女主人公埃德娜勇敢地成为这条道路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7.
《觉醒》中的阿黛尔和雷西不仅是对主人公埃德娜的烘托和反衬,更是埃德娜观照自我的一面镜子。她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伴随了埃德娜的整个觉醒之旅。从她们的身上,埃德娜认识到自身潜在的女性气质,释放了压抑已久的对情感和欲望的追求,并且以艺术为媒介探索自我的生成。但同时这两位女性的自我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其中阿黛尔所代表的“母性枷锁”注定了埃德娜的觉醒和抗争以悲剧告终。而埃德娜回归大海的结局则是肖班对女性存在与自我实现这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的一个乌托邦式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岳聪聪 《考试周刊》2012,(88):19-20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埃德娜是一位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寻求自我的女性。作为一位女性,埃德娜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求主体意识及独立个性,与当时不平等的文化与社会道德抗争。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运用其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探讨了在三重人格即自我、本我、超我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埃德娜经历的从觉醒到死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尽管如此.埃德娜的死亡不能简单地视为对传统准则对抗的失败,而应被看做埃德娜的新生。  相似文献   

9.
本从心理学分析入手,从自然本能与社会职责两个方面分析《觉醒》中作为母亲的女主人公埃德娜对子女受恨交加的复杂情结,并且引用女 权主义“母性功能有罪”的观点证明母性是女性自我的牢笼,两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觉醒的埃德娜的死亡。  相似文献   

10.
<觉醒>是美国现实主义优秀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叙述了已婚女性埃德娜的自我意识和性意识觉醒的过程,和由此导致的结局--绝望的女主人公选择跳海自杀的故事.肖邦在<觉醒>中成功地运用了意象刻画,她让女主人公埃德娜沐浴在太阳与月亮,音乐与绘画以及大海的意象世界中,再现埃德娜心中滋生的特殊情感的意蕴,插上觉醒的翅膀寻找自我,展翅高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