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四川旅游商品开发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是全国旅游大省,既拥有旅游商品开发的悠久传统和现实优势,又存在着品种花色单一、制作陈旧粗糙、市场价格混乱、生产技术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四川旅游商品开发除继续抓好传统工艺品生产外,应重点强化品牌意识,拓宽产品线,开发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食品、保健品和纪念品等。  相似文献   

2.
旅游空间模式反映了旅游者在空间上的活动行为以及旅游开发的空间组织形式。空间模式的研究对于把握旅游者的流动规律,找出旅游开发中的节点和关键地带,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回顾了四川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开发以及国内外旅游空间模式理论的研究成果,将Stewart和Vogt的经典旅游空间模式应用到四川省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开发中,可以总结出双核市场模式和依托型模式两种新的模式,以及四川旅游在空间结构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和解决途径,使传统的模式理论得以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的理论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军  陆强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12):104-108
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很多是以主题式开发的,主题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但目前,有关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的研究成果很少。文章分析了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的概念内涵,并对我国典型的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模式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建立在开发对象、开发战略定位及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文章以四川为例,提出了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具体操作构想,同时也对其它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敏 《文教资料》2006,(23):81-82
四川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虽初见成效,但也出现了“发展性破坏”等深层次问题。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四川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兴趣的各种自然及人文客体、劳务或其他因素,它是吸引、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前提。自然旅游资源是其中最具美感和观赏价值的典型自然景观。四川作为西部旅游资源大省,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山水之观在于蜀”的美誉,自然旅游资源尤其是山地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众多的山岳风光以其雄、秀、险、奇以及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海内外,在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全面探讨我省山地旅游资源的特征与优势,提出并采取合理的规划、开发对策,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若复制城市旅游开发方式,将导致其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乡土特色,导致其开发丧失民族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质性的价值将无法体现。以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评价三江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在"点—轴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旅游的三种开发模式,以期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在西部大开发中,创造性地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扶贫致富的手段之一。本文以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吉娜羌寨为例,从“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角度探讨了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和旅游开发模式的相关问题。吉娜羌寨定居点的建设和旅游开发,应当根据灾后重建的实际情况和羌族村落的传统,采取“政府主导下社区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社区广泛参与,发挥主要利益主体作用,形成合力,着眼长远利益,走民族定居点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李娟 《考试周刊》2007,(40):94-95
文章从四川文化旅游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国内现有的关于文化旅游的文章和著述,并对四川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以期对四川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5·12大地震后对羌族地区恢复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析,指出了羌族地区恢复发展乡村旅游能有力地推进羌族灾区的恢复与重建。在民族文化逐渐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今天,乡村旅游可以对羌族传统文化起到抢救、恢复、保护和传承作用。因此羌族地区乡村应把握好乡村旅游的开发原则,探索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开发模式,处理好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藏羌锅庄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推理方法,对锅庄、藏族锅庄、羌族锅庄、藏羌锅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和分析,认为藏羌锅庄是一种流行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一种参与性很强的大众化集体性民间民族体育舞蹈,它横跨体育、艺术和教育三大领域,融体育、舞蹈、音乐于一体,是一种民族特点浓厚、乡土气息浓郁的藏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3.
道路不仅是一个物质存在,还承载着重要的经济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对休溪羌寨而言,现代公路的进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主动脉"的进入,使休溪进入了公路的辐射区域,此时公路对休溪的影响是间接的;第二阶段为"毛细血管"的延伸,标准的现代公路修到了休溪,让休溪更为直接地受到了公路所带来的影响。现代公路使人们克服了交往的空间障碍,缩短了村落之间、城乡之间原有的空间距离,缩短了出行时间,提高了出行速度,使得现代化的发展能够借路上山。  相似文献   

14.
弗洛斯特的暗喻理论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要想理解和欣赏他的诗,必须弄清他的这一理论。本通过分析《火与冰》中“火”与“冰”的外延与内涵,对弗洛斯特的暗喻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学术界基本同意“ethnicgroup”是指拥有名称的人们群体,它具有真实或假想的共同祖先,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一种或数种共同文化要素。虽然当代西方学者曾经比较普遍地将“ethnicgroup”定义为大社会中小群体或次群体,但是,目前认为“ethnicgroup”也可以是主流群体或多数群体的观点渐成主流。因此,将目前汉语的“少数民族”和“56个民族”的“民族”英译成为“ethnicgroups”是比较正确的,并且继续使用“TheStateEthnicAffairCommis-sion”来翻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应该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6.
羌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对于中华各民族的交流、发展、融合以及西北边疆地区的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边疆威胁主要来自匈奴,羌人各部势力弱小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匈奴渐衰,西汉势力进入羌区,笔者从如何对羌人治理的角度论速了西汉王朝创立和实行的若干有别于内地的行政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呛”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义现象,而“呛声”则是目前我国台湾地区书面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不仅在生活领域,而且在涉台新闻媒体频频出现,呈现出一种多义倾向。它是当前台湾岛内政治局势在语言中的折射和反映。就两词最近的引申义来看,它们是等义词,但句法、语用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离合词,“呛”与“声”的结合不严密,它总是以一个自由语素的身份与其他词语构成新词,其构词能力很强。这在我国其他方言区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18.
边境民族村落旅游综合开发应通过优势品牌打造、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建设等,以实施国家战略和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民族文化里,藏羌文化是基础,外来文化是养分,这些充沛的养分,使得大树枝繁叶茂,反过来增强了藏羌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认真考察总结藏羌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藏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身绝非封闭自身、与外族隔绝所致,而应该归功于藏羌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再造力。“窥中原文脉,纳百川精华”无疑是对藏羌文化心态和文化传统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20.
北川灾后羌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品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文化上的竞争。谁抓住了文化这张牌,谁就掌握了旅游竞争的主动权。“5.12”汶川大地震。虽然北川成为此次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县城被夷为平地,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景区、景点遭受重创,但是地震也造就出了新的文化旅游资源,而全世界都将目光聚焦北川、聚焦羌族,客观上也为北川羌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