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11月至12月,为配合焦作市东城花园小区工程建设,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焦作市文物勘探队对该小区内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编号为2011JDM106的墓葬形制较大,保存完好,出土器物数量较多,且墓中出土的三层三联仓彩绘陶仓楼极具特色,为研究焦作地区汉代葬制、葬俗以及陶仓楼形制、发展序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木俑源于战国楚地。汉代木俑集中出土于四个区域,以甘肃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以四川、两湖和江苏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其中江苏地区出土木俑以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市域为主,类型多样,有仪仗俑、侍俑、伎乐俑以及动物俑。其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内涵以及文化属性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江苏汉代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分别是整木雕刻和拼接。木俑线条刻画上,江苏木俑整体偏圆润,楚俑线条方硬。在发饰、服饰等方面,江苏木俑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木俑组合与墓主身份上,西汉早、中期木俑以兵士类仪仗俑为主,侍俑为辅,有一定数量的乐舞俑;中晚期以生活类俑为主,舞俑、乐俑基本消失不见,部分汉墓仅出现动物俑。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但不同地区的随葬木俑在随葬位置上具有一定共性。  相似文献   

3.
<申报>作为上海本埠重要的新闻媒体,其有关女性服饰讯息在当时板具代表性.<申报>关于女性服饰讯息的主要形态有服饰新闻、服饰广告和服饰评论三种,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女性服饰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一、档案学期刊的现状 1、区域分布.当前档案学专业期刊分布极广,每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档案学期刊.其中数量较多的地区包括北京、四川、江苏、山东、上海、浙江、湖北等省市.由于受到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大多数档案学期刊的名称都标识出版地,例如:<北京档案>、<浙江档案>等.  相似文献   

5.
2009年5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关林大道与兴洛西街交叉口西南部进行配合基本建设施工中,发掘了一座魏晋时期墓葬。该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单耳室土洞墓,方向100°,平面呈靴形,由墓道、甬道、墓室、侧室四部分组成,共计出土器物57件。其中有东汉时期常见的壶、仓、灶、井、猪圈等模型明器和一组乐舞俑,以及西晋时期的四系罐、碗、盘、尊、耳杯、多子盒等。其中乐舞俑在洛阳地区东汉墓中常见,但在西晋墓中绝无仅有;"位至三公"铜镜和"别部司马"铜印,是西晋时期洛阳地区常见的铜器类型。综合诸多因素,此墓葬具有从东汉晚期向西晋早期过渡的特征,年代应在曹魏正始到西晋泰始之间。洛阳地区现已发掘的晋墓大多为西晋中晚期,西晋早期墓数量较少,此墓的发掘为洛阳地区东汉晚期、曹魏至西晋时期墓葬的发展序列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西安长安县秦藩国奉国将军墓出土了墓主丝织衣物。在总结了目前丝织品文物清洗加固的方法后,我们针对该文物样品采用了硼砂溶液清洗,Paraliod B72丙酮溶液进行加固的保护方法。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证明该方法确实对丝绸文物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2001年4月至11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市文化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体局等单位,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关山辽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先后挖掘了肖德温、肖德恭、肖知行和肖谐领等九座辽墓。关山的辽墓,为辽代中晚期的贵族墓葬。墓的结构、等级、形制、壁画和墓志,对补正  相似文献   

8.
2021年底至2022年初,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三门峡市开发区甘棠学校工地发掘了一处墓地,其中东周墓葬70余座。M568为一椁重棺墓,出土文物29件(组),其中铜礼器7件。该墓的发掘,为三门峡地区春秋晚期的墓葬制度、风俗习惯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2016年3-7月,为配合山西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工作站、汾西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在山西临汾汾西县郝家沟村北发掘了3座金代砖雕壁画墓。其中,M153是一座仿木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虽彩绘层保存较差,但墓室结构完整且特殊,雕刻内容丰富,出土瓷器特色鲜明,在晋南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罕见。M2与M19是两座毗邻的家族墓,M19墓室大部被毁; M2是仿木构八边形叠涩顶单室砖墓,墓室虽经扰乱,但仿木构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相对完好,妇人启门图较为生动。从墓葬形制、砖雕样式、壁画内容及出土瓷器分析,这批墓葬年代为金代,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地区金墓区域面貌和葬制传统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南秦墓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南秦村西南,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各时期墓葬9座,M6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该墓时代为春秋晚期,保存完好,墓口面积近30平方米,一椁两棺,积石积炭,出土各类文物150余件套,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墓主身份应为卿大夫,或与赵氏有关.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墓葬制度、人...  相似文献   

11.
汉代画像石之“庖厨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根据目前发表的考古资料,发现庖厨图画像的汉代画像石墓集中在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地区,另外在河南西部、陕西、浙江、四川等地区也有零星发现。发现的祠堂则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重要的遗迹包括东汉早中期的山东长清孝堂山郭氏祠(东汉章帝,1世纪);嘉祥纸坊、平邑东埠阴画像石墓(东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2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义马市锦铺佳园小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座仿木砖雕墓,根据该墓买地券内容,断定时代为金代,这种墓葬形制在宋金时期较为流行,其结构较复杂,墓主一般是家庭较为富裕的地主阶层.该墓出土精美砖雕27幅(块),内容包括竹鹤图类、仿木格子窗类、花卉类、孝子故事类和"夫妻对...  相似文献   

13.
余洋 《今传媒》2023,(10):81-84
1978年,在随县(现随州)西北一处名为“擂鼓墩”的地方,考古学家发现了举世瞩目的擂鼓墩1号墓(现为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1万多件金玉器、车马器、兵器等文物,引发了学术界长达几十年的争论——“曾随之迷”。文物中篆刻的“曾”是否为文献记载中所示的“随”?随着曾国文物及遗址不断被发现,以曾随文物为载体的曾随文化逐渐引发中外学者关注。然而,湖北一直以荆楚文化著名,曾随文化和荆楚文化有着何种关系?曾随文化作为一种“南北兼顾”的地域文化,又呈现了怎样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本文从曾随文化视角切入,以小见大,系统回顾了曾随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规律,并剖析了曾随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现实价值及当代传承意义,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东吴村商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古绛镇东吴村北约1300米处的一块台地上.2019年,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在配合绛县公安局进行涉案墓葬勘探时发现,随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中出土随葬品5件,年代为殷墟一期.墓中出土铜礼器为典型殷墟风格,出土陶器则具有地方特色.该墓的发现对于殷墟一期遗存研究,对于研究殷墟一期商文化与北方青铜...  相似文献   

15.
一、云梦睡虎地秦简情况概述1.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情况.1975年12月,湖北省博物馆、孝感地区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孝感地区和云梦县文化局在孝感地区云梦睡虎地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代的墓葬.睡虎地11号墓的墓主,根据墓中出土的<编年记>所载,墓主名喜,秦始皇时期历任安陆御史、令史、鄢狱吏等与司法有关的职务,或卒于秦始皇三十年(前217).  相似文献   

16.
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为配合固原市旧城改造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博物馆周边区域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共发掘宋代墓葬19座,均为竖穴墓道土坑墓,其中M6、M19、M21保存较好,出土了一批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M6、M19、M36等墓均出土了形体高大、装饰繁缛的塔式罐。M21出土的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买地券,则为宁夏地区宋代墓葬建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这批宋墓的发掘,为固原地区宋代墓葬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宋夏战事等方面的研究增加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姜雪婷 《兰台世界》2016,(2):126-127
通过对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以及张家山西汉早期墓出土的汉简《引书》等文物进行认真的梳理,找到西汉刘安创编的"六禽戏"的源起,以及"六禽戏"创编的导引文化机理和中医文化机理。  相似文献   

18.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是针对文物建筑进行的保养、修缮、抢险、迁移等工程,不同于一般的新建工程或房屋的维修工程,其工程档案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尚未形成规范、标准和统一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和地方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投入逐年成倍增长,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与之相关的工程档案的数量和种类也大量增加.如何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档案进行科学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河南声称发现了曾操墓,舆论中很大一部分的回应是"我们不信".本该属于专业领域的考古研究,几乎成为媒体上的口水战.最近,中科院考古所公布对"曹魏高陵"的考察结果,肯定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该墓的阶段性认识,称尚不能盖棺定论.媒体报道中,强调参与论证的专家"阵容强大",俨然把这当作三国演义中的战场了.  相似文献   

20.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由于墓地严重被盗,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春秋中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山西地区春秋中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发现的青铜器对于认识当时青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以及铜器风格从西周向春秋的演变都有重要意义。2013年,隰县文物旅游局委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发现的青铜器进行修复,双方合作对该墓地发现的材料进行整理。由于铜器墓多数被盗,青铜器尚在进一步修复、整理中,该墓地发现的四座陶器墓未被盗扰,资料完整,本文先对这四座陶器墓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