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其中在新凹子村发掘的2座西晋纪年墓,一为元康七年,一为永宁元年,墓葬形制保存完好,未被盗扰,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40余件。尤为重要的是,M8出土的纪年砖,载明墓主身份与卒葬年月,是近年来六朝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M8出土的纪年砖与1960年代板桥石闸湖晋墓出土的同类纪年砖相比较,无论是文字还是纹饰均一致,为重新认识石闸湖晋墓墓主和墓葬用砖来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墓葬所在地板桥位于南京西南,是陆路与水路进入南京的交通要道。在此地发现的高级别身份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地理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其中在新凹子村发掘的2座西晋纪年墓,一为元康七年,一为永宁元年,墓葬形制保存完好,未被盗扰,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40余件。尤为重要的是,M8出土的纪年砖,载明墓主身份与卒葬年月,是近年来六朝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M8出土的纪年砖与1960年代板桥石闸湖晋墓出土的同类纪年砖相比较,无论是文字还是纹饰均一致,为重新认识石闸湖晋墓墓主和墓葬用砖来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墓葬所在地板桥位于南京西南,是陆路与水路进入南京的交通要道。在此地发现的高级别身份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地理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2013年7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南朝墓M1出土13件带有文字的墓砖。这些墓砖按其文字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宋景平元年太岁癸亥七月许作"砖,12件。砖铭揭示该墓年代上限为南朝宋景平元年,即423年;许姓人物应该是墓主的亲友,也是制作相关墓砖的负责人。另一类是"会稽永兴西乡相藏里许督自书之"砖,1件。其中"乡"、"督"等字写法较为独特,值得注意。砖铭表明其内容为墓主自定,而该墓砖很可能是在墓主生前就制作好的。此砖是萧山在六朝时期称"永兴"的第一件实物证据。值得注意的是,砖铭中出现了具体的乡、里名,可能是浙江省内首例,为研究六朝时期萧山地区的乡里制度提供了新资料。本文对其中疑难字作出释读,并对其中"自书之"、"乡里"等行文格式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南京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壁画谈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六十年以来,在被称作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地区,陆续发现了多处具有大型拼镶砖质壁画的六朝墓葬。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以著名的魏晋文人“竹林七贤”为主题的大幅作品。六十年代首先发现的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六朝砖墓中,南北两侧墓壁上嵌着对称的精美画面,每侧4人。根据人物旁边的文字题榜,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季、刘灵(伶)、阮咸”,以及不列入“竹林七贤”的荣启期。在此以后,南京西善桥油坊村、江苏丹阳胡桥鹤仙坳、江苏丹阳建山金家村与胡桥吴家村等大型六朝墓葬中也陆续发现了大型拼…  相似文献   

5.
屯溪土墩墓的年代判断过去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对随葬品摆放位置的分析,判断屯溪墓葬皆为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其随葬品的下葬时间应为同时。然后将墓葬出土铜器分为中原型、融合型、地方型后依次进行年代讨论,认为同墓内能够进行断代的铜器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年代差异,因此铜器年代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墓葬的年代,而非如一些观点认为的铜器年代与墓葬年代不同时。接着结合对墓葬出土原始瓷器的全面分析,认为目前证据已有把握说明M3属于西周中期早段,M1属于西周中期晚段,M4、M6、M7属于西周晚期早段,M2、M5、M8属于西周晚期晚段,下限或已进入春秋初期。再辨析以往关于屯溪墓葬年代争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最后指出要以整合材料的视角处理东南区铜器墓的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6.
岭南地处沿海,几千年来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及碰撞,使得岭南人很早就衍生出开放的意识,后来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岭南广播电视也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中国其他区域不同的特色。本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岭南广播电视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祛邪御凶,中国古代墓葬中多有镇墓神物和镇墓图像。这一现象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汉代墓门两侧的门侍、神兽等图案正是这种镇墓意识的延续。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在墓门两侧放置守护者的传统,墓室中还多有披甲执锐的镇墓武士形象。同时,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以菩萨形出现于佛传故事中的天王,与中国武士形象不断互动交融,最终形成了隋唐墓葬中的镇墓天王俑。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于守护死者灵魂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俑逐渐消失,但仍有天王形象的守护者保护墓主的安宁。不过墓葬的天王形象也逐渐转变为将军门神的形象,且在宋、辽墓葬中继续流行。王处直墓出土的彩绘天王石刻正处于这种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折天井"墓从形制、构造上看晚于禹山1041号墓,时代约为5世纪后叶早段,是集安地区高句丽最晚期积石墓之一,对于研究高句丽积石墓向封土墓的过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10.
《岭南电子媒体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是广东省广电厅领导撰写的一篇论的标题(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99年2期)。这里的岭南特指广东。1999年9月,我们一行五人专程南下,循着上探讨的电子媒体产业化的思路,对岭南广播同行进行了一番考察,先后走访了广东省台的三个系列台,即珠江经济台、  相似文献   

11.
2015年3月,山东省济阳县垛石镇前刘村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唐代家族墓葬。两座墓葬的形制均为带墓道的圆形穹隆顶砖雕墓;M1为单室,M2为双室。M2出土的墓志中记载墓主人为顾忖,生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顾忖先后任官黄县尉,东光、章丘、临济县令。其家族是魏晋时期名门士族,多出官吏,涉及多位重要历史人物。M2是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年号的唐代砖雕双室墓,墓葬的形制、结构、砖雕风格均极富特色,为了解唐代穹隆顶双室墓提供了详细资料。墓志中记载墓葬的年代,准确解决了唐代墓葬考古上的断代问题,具有标尺意义。前刘村唐代家族墓的发掘,为了解济阳的地名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现存《济阳县志》只能较为详细地记录到金代的历史;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当地水利水文、自然环境变迁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何婵娟 《兰台世界》2020,(1):156-160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明代教育成就显著。明代岭南地区学校数量远超前朝,与此相应,明代岭南地区出现了不少学记。从人文角度来审视明代岭南学记,这些文章展现了明人对治理岭南的思考,也体现了明代士人对岭南学校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努力。学记承载了贤哲、督学使者、官员与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3.
2008年4-5月,由烟台市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在烟台市芝罘区夏家村东北约0.5公里的一处台地上,清理墓葬3座,均为塔式墓,由地上墓塔与地下墓室两部分组成.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文章认为,夏家墓地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僧人法常建的洪福寺的僧侣墓地,也为当地民间传说的"玲珑塔"所在地.其次,塔式墓主要分布于...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内有一块“仙鹤观六朝墓地——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文物保护标志碑,此处为东晋高崧家族墓址所在.墓共三座,墓主分别为高崧及夫人谢氏、父高悝夫妇、子高耆夫妇.高崧,东晋名臣,累迁侍中;其父高悝,至丹阳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子高耆,官至散骑常侍.高崧家族墓呈“品”字形分布,系砖筑结构,砖室长均在7米以上,墓室高达3米余,分“凸”字形穹窿顶和券顶两种类型,由封门墙、甬道和墓室等组成.随葬品丰富且精美,共出土金、银、铜、铁、玉石、玻璃、琥珀、水晶、漆木、云母、陶瓷等备类遗物300余件,制作精美,引入注目.  相似文献   

15.
2013年7月,在河南省偃师市首阳新区永宁路基建过程中,发掘、清理东汉墓M149。地表上原有封土,根据钻探,原封土平面近圆形,最大径约35米。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多室砖墓,由墓道、甬道前室、甬道、前室(附1侧室、2耳室、1壁龛)及四个后室组成。墓室前室平面呈横长方形,并列四个后室均呈纵长方形。残留器物5件(组),有陶多枝灯、石黛板、铜钱五铢等。M149位于东汉帝陵邙山陵区的陪葬墓区内,属于帝陵陪葬墓。M149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并列四个后室,在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绘有壁画,墓壁涂有"朱彩条带",以象征房屋的木架结构。通过布局分析,M149前室南侧室与四个后室均可葬1人,加上甬道前室2人,该墓至少葬7人。综合比较,M149始建年代可能为东汉早期,墓主人身份为高等级贵族。  相似文献   

16.
汉代较多墓葬砌建墓垣用于保护封土,并与丧葬需求相结合,衍生出一些其他功能和作用,内容与内涵也不断丰富。考古发现的汉代墓垣已有相当数量,地域上既有集中也有零星分布,有较多明显特征。汉墓的墓垣一般为1-2重,具体位置、平面形状存在不同,砌筑材料及砌建方式亦有差异,反映出相应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变化,折射出与墓葬及墓主等级相关的内容。汉墓的墓垣对于辨识原有封土的形状有重要作用,进而可探讨汉代墓葬封土的发展和变化。墓垣与墓地围墙存在差别,具体表现在面积、功用、配套设施及与封土距离远近等方面,文献关于汉墓围墙的记载较多,可能与围墙明显体现墓主身份等级有关,而墓垣相对低矮,较高等级墓葬极少使用是其少见于记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集安发现多座高句丽时期规模较大的阶坛积石墓,非常引入注目,根据其规模和有关材料看,其应为高句丽王的墓。笔者从有关材料和考证认为,将军坟为长寿王墓、太王陵为好太王陵、千秋墓为美川王墓、西大墓为西川王墓、临江大墓为东川王墓。  相似文献   

18.
201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雁塔南路发掘了一座北宋墓葬(M3)。墓主范天祐,官至普州安居县(今四川遂宁)知县,皇祐元年(1049年)去世,熙宁八年(1075年)安葬于宋永兴军万年县洪固乡。墓中不仅出土了铜镜、金饰、玉梳等妆饰用品,还出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酒器、文房用具,反映了北宋官僚士大夫的生活意趣。出土的32件黑色生漆薄片,是我国北宋漆器的重要发现,为研究当时漆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出土铜钱将近300枚,有北朝、唐代、五代南唐、北宋时期铜钱多种。该墓结构较为完整,随葬器物种类丰富多样,是一座典型的北宋纪年墓,为宋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古戏台的创建年代对其价值的判断有重要影响。山西翼城四圣宫元代舞楼的断代一直未能精准判定。本文基于文献考证,辅以纪年法的规律分析,最终得出该舞楼精确的创建时间。研究表明,该舞楼东北角角柱柱础石铭文中的"石鼎"为石匠之笔误,应为"石碇",其意为柱础石,此铭文中的纪年是舞台断代之关键依据;铭文中"至正十一年(1351),岁次辛卯孟秋中旬七日"兼用了年号、干支纪年法,可说明舞楼创建于元至正十一年(辛卯年)农历七月十七日。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将广泛影视列为第三产业。此后几年,岭南视听界对广播电视作为一个产业如何进入市场的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本文的岭南特指广东)。一、岭南视听界对产业化的认识电子传媒的产业化问题在岭南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非市场说。这一论派不同意电子媒体“企业化”、“市场化”的提法。1994年《岭南视听研究》发表一篇短论《企业化是改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