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瑟·丹图是二战后美国著名的分析的历史哲学家。笔者认为丹图在历史语句的中观层面上为历史叙事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丹图的历史叙事理论体现了历史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张力,同时包含了叙事实在论与叙事观念论的对立与融合;从其历史哲学论述中已经可以窥见他的历史表现的概念萌芽。直到今天,丹图的一些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为后现代历史哲学家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研究提供了启发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于革命历史叙事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性、革命历史叙事的比较、"后革命"视域中革命历史叙事特点以及文学接受与革命历史叙事关系等方面。流变的历程、作家思想和叙事的深层联系、经验教训以及发展可能,均是深化革命历史叙事研究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中学历史课程几乎浓缩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宏观及放宽视野导引的"大历史"."大历史"式的教材编写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是一种宏大叙事,教学中必须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史景迁的历史叙事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细节叙事中引出了"大历史".历史天然就是故事.学生爱听历史故事,生动的细节叙事就是学生爱听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4.
民国主题电影因为"民国范"思想潮流的影响,超出了单纯的历史叙事,而处在一种文化的、历史的、消费的、艺术的诸多因素交织的场域中,呈现出影像叙事和历史语境对立融合的矛盾张力。在影像叙事和历史语境的两极之间摇摆,民国主题电影出现了"严肃大片""艺术电影""隐喻电影"等不同的表现类型,体现出对"叙事/历史"这一问题不同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并宣布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开征税种.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 2600 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国农村正式进入了后农业税时代;从现实的角度看,这意味着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代.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将打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原有的投资责任体制和管理格局,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其中又必然伴随着农民素质的持续提升。成人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担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使命。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转移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早的国家英国,早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的二、三产业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劳动力,于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流动,使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工业革命前,农业…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中等专业教育经历了恢复、困难、倒退、调整、改革和转型六个时期的历史变迁。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方向、办学能力、办学规模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均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并在办学宗旨、办学思路、办学形式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对实用型技能人才需求强劲的新形式下,发展农业中等专业教育必须借鉴历史经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优化专业设置,拓展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扩大培养规模,为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在探索建成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对"三农"发展路径的又一探索,这一探索离不开世界历史发展的宏伟叙事,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系统梳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多视野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民族与世...  相似文献   

9.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中国所有职业中人数最多,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民则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回顾新中国的整个改革与发展历程,农民群众的创造与贡献对中国的伟大崛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中国的农民在党和国家的有力领导下,得到了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方面的照顾,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加之脱贫工作的大力开展,种种政策都为我国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农民生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应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格局、破除二元体制,促进农民生活不断提高、农业发展不断进步、农村生态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1.
农村义务教育的战略转型:由数量关注走向质量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在我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随着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农村教育投入"公共财政"机制的确立,农村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上好学"的矛盾依然突出。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发展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农村义务教育需要战略转型——从数量关注转向质量关注。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历史小说大体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为史传文学叙事模式,另一种为通俗演义的叙事模式.清末民初,以《孽海花》为代表的另一种历史叙事在悄然崛起.本文主要从人物的非英雄化与非道德性、多重叙事话语的交响以及在历史与小说之间三个角度来对《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作了初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孽海花》在叙事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史家办报"从提出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从诞生之时起,就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新闻实践中不断走向纵深。本文通过对"史家办报"思想的提出和初期发展的考证,分析"史家办报"在我国新闻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以史为鉴,探讨"史家办报"在现实新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奎生 《职教论坛》2004,(22):31-32
当前,"三农"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羁绊.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增收,只有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让农村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不断推广和运用农业保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长远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以有效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是一种福音,对农村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是发展机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民、农村、农业”这一“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而在工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型科技不断地被开发和利用,中国作为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7.
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本来就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彼此之间常常互相渗透,互相汲取,那种过于严格的学科界限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在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相通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文学研究的历史视角就显得愈加不可或缺了。同样,历史研究也从文学研究中得到启发。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从历史视角来考察文学的价值的,"美学的观点与史学的观点"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正是他们将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融合为一的标志,而这种方法对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研究显得尤为有效。  相似文献   

18.
"文革"结束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政治转型的逐步展开,中国社会处在"后革命氛围"当中.在这一政治文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叙事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多样的景观,在不同精神层面上展开了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重写,即革命历史再叙事.革命历史再叙事纠结在政治、市场、大众、知识分子等多重关系中.本文归纳、阐述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几种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续写:文化怀旧中的英雄归来与神话再造;补写:历史疑惑中的思想偏转与话语突围;改写:批判视域中的理想解构与神圣祛魅;戏写:娱乐消费中的狂欢谐谑与传奇重构.当然这几种书写也常常相互纠结.  相似文献   

19.
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便成为历史教育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何谓叙事?彭刚认为:"叙事……将特定的事件序列依时间顺序纳入一个能为人理解和把握的语言结构,从而赋予其意义。"[1]基于此,叙事中时间的开始、结束,事实的选择,叙事的结构、语言等都会直接影响其历史意义与解释。历史解释虽基于证据进行理性分析,但因证据或叙事本身带有的选择性、主观性,势必有解释者的主观认识。  相似文献   

20.
孙雪 《文教资料》2020,(1):156-158
"教学相长"作为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是我国教育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社会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对"教学相长"一词的思想起源和历史嬗变进行分析,总结"教学相长"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反映的不同教育理念和教学主体关系,并得出时代启示,探析其在教师成长和师生关系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