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博藏战国错金干支仪,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原在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但鲜为外界重视。作者最近对这件器物做了全面考察、研究。首先,通过仔细观察,对它的尺寸、形制、铭文、使用方法等,一一做了细致描述。其次,将这件器物与战国墓和汉墓出土的干支筹进行比较,认为此器铭文与河北柏乡县东小京战国墓出土的象牙干支筹字体最为相近,应属同一国别,即战国时期赵国的器物,属于三晋系统;而出土汉代干支筹的字体则可能属于新莽前后。最后,讨论了干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这件干支仪设计精巧,类似今日箱包上的密码锁,比干支筹更适合推算时日,而且非常罕见,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战国秦汉社会风尚研究,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值得学界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一件双联玉管,做工精致、形制独特,推测具有实用功能,由于迄今尚未发现类似器物,长期以来一直不清楚其具体用途。近年来,考古出土毛笔实物较多,笔杆均精细长直,无论长度还是管径,其大小均能装入这只玉管。另外为了便于携带和保护毛笔,与之配套使用的笔套在全国范围内多处墓葬发现,形制有短套、长套、双联套,材质有竹子和木胎漆器,显著特点均是一端封闭,另一端开通,也与玉管特征相同。因此通过与考古出土的毛笔和笔套比对,结合其尺寸和形制分析,这个双联玉管应是放置毛笔的容器—笔套。狮子山西汉墓出土笔套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汉代双连玉笔套。  相似文献   

3.
河南永城南山一号汉墓1号陪葬坑出土一件铜锺,其肩部与腹部之间阴刻"上御锺常从盗者弃市"铭文九字。本文对铭文进行了详细考证,并根据历史文献,对铜锺发现于西汉梁国王陵墓地的原因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年代出土的东更道七器是古代祭祀泰山的遗物,对研究古代的山川祭祀是难得的实物见证。过去,由于器物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很多细节缺乏报道,铭文和器物对不上号。因此,作者做全面调查,通过目验原器和汇总有关资料,按出土情况、地理环境、埋藏顺序、器物编号、尺寸重量、形制纹饰和铭文释读,对这批铜器做系统介绍。最后,得出的初步认识是:这批器物可能是战国晚期齐王建利用获自鲁地的六件楚国浴缶,由留在齐地的燕国工匠加刻铭文,和一件三足铁盘,埋在泰山脚下,用来祭祀泰山。  相似文献   

5.
山东泰安龙门口遗址出土两件青铜簠,器盖与器身内底部铸有相同铭文,根据铭文内容可将铜簠定名为"商丘叔"簠,其时代为春秋早期。有学者认为"商丘叔"簠系卫国铭器,笔者则认为其为春秋早期宋国器。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马永盉是一件带管流的筒形卣。最新的考古资料表明,商式筒形卣与周式筒形卣的发展演变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从类型学分析来看并非是从鼓腹到直腹的线性发展模式。以往有学者主张商式筒形卣来源于殷墟同类型陶器。长江流域出土的同类器,显示了商式筒形卣受到二里岗文化高体折肩瓿影响的可能性。通过对提梁铸造结构的分析,确认其技术风格在商文化中心出土的极少,而在长江流域地区却有大量的发现。本文根据筒形卣与长江流域瓿形器的形制关系,以及提梁连接结构的技术风格,认为商式筒形卣与南方青铜文化的关系比较密切,可能是这类新器型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9.
在南阳地区发掘的汉墓中,出土有不同形制的动物陶塑"神兽",学术界以其埋葬在墓中,可以起到镇墓辟邪的作用而将其命名为镇墓兽。南阳地区位于南北交汇地带,这些陶质镇墓兽的形制,与东周时期楚国镇墓兽似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造型又有所不同。类似甘肃地区及川渝地区常见的独角兽、吐舌陶塑镇墓兽(俑),南阳地区均有出土,但其造型与以上两地也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南阳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塑镇墓兽,大致分为五种类型,造型艺术表现为一种以上动物的合成体,是根据以意取象的主观意象构成法创作出来的,深刻地反映了汉代人的信仰意识。同时,镇墓兽以它怪异凶猛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富有特色的陶塑艺术品,为研究汉代的葬俗及陶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在南阳地区发掘的汉墓中,出土有不同形制的动物陶塑"神兽",学术界以其埋葬在墓中,可以起到镇墓辟邪的作用而将其命名为镇墓兽。南阳地区位于南北交汇地带,这些陶质镇墓兽的形制,与东周时期楚国镇墓兽似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造型又有所不同。类似甘肃地区及川渝地区常见的独角兽、吐舌陶塑镇墓兽(俑),南阳地区均有出土,但其造型与以上两地也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南阳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塑镇墓兽,大致分为五种类型,造型艺术表现为一种以上动物的合成体,是根据以意取象的主观意象构成法创作出来的,深刻地反映了汉代人的信仰意识。同时,镇墓兽以它怪异凶猛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富有特色的陶塑艺术品,为研究汉代的葬俗及陶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入藏了1件爯鼎和2件爯簋,它们与此前所见的3件爯器应属同一青铜器组合。国博所藏的3件爯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且器内均铸有相同内容的长篇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诸件爯器的铭文记载了器主人爯受赐于遣伯、遣姬,因感念其高尚的道德言行,铸作宗庙彝器以奉祀其文考的历史背景。铭中"遣伯""德音""余一子"等称谓、用辞均属金文首见,为研究商周时期的遣氏家族及相关历史、语言、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从几件爯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及等级规格来看,该组青铜器约铸造于西周中期,其器主人爯的身份大致相当于诸侯国封君。  相似文献   

12.
穆乐 《大观周刊》2012,(45):18-18,9
鹿邑县太清宫镇隐山遗址发现了一座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它的发掘进入1998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提名。从其出土文物、所处地理位置的历史变迁可以证实此墓属于历国境内。从此墓中夯土城墙的发现以及墓葬形制、埋葬习俗、铜器器形及组合综合分析,此墓有明显的商文化因素。结合长氏墓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地理位置,长氏墓当属商周时期厉国的墓葬。  相似文献   

13.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是一处重要的周代国君贵族墓葬遗址,M2009虢仲墓是一座经科学考古发掘的高等级国君墓葬,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貌等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类型学、考古学、文献学的方法,通过对比器物的形制、纹饰,系联铜器铭文,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虢仲的身份进行了考证。传世虢仲鬲器主虢仲即M2009墓主虢仲,为国子硕父鬲器主硕之父,器物年代较虢季氏(虢文公)子鬲稍晚,较虢季(虢公忌父)鬲稍早,在两周之交;虢仲墓出土的两类虢仲鼎均具有明显的西周晚期宣、幽时的特点,其时代亦在两周之交;虢仲生前曾"受天子禄",其身份地位与两周之交时扶植周携王的虢公翰相符,M2009墓主虢仲应即虢公翰。  相似文献   

14.
刘家庄遗址位于济南市古城区西北约3公里的城中村—刘家庄村,是一处商周和唐至明清时期的遗址。2010年7月—2011年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灰坑、墓葬等遗迹。M121、M122两墓规模较大,随葬器物丰富,出土大量青铜器,器形完整及可辨者共计121件,其中容器22件,有鼎、甑、簋、爵、觚、斝、卣、壶等;兵器77件(组),有戈、矛、刀等;另有少量玉器及陶器等。部分青铜器上带有族徽铭文,共计4种14组。两座墓葬出土器物与殷墟同类器物极为相似,初步推测两座墓葬时代为殷墟三期,墓主人为中等贵族。发掘表明,晚商时期刘家庄区域居住着至少一支与商都殷墟有密切关系的氏族,再次验证了济南在商代的重要位置,为山东地区商代政治、经济格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对研究济南的城市变迁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两件元代钧窑双耳连座瓶,体量高大,形制类似。瓶颈处有双兽耳,肩部饰铺首衔环贴塑,下有壸门式底座。两瓶分别出土于元大都后桃园遗址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窖藏。本文认为,前者为元大都道教宫观西太乙宫所用故物,与一同出土的黑陶八卦回纹贯耳瓶、"昭惠灵显真君"铭文龟趺牌位等道教器物属性一致,应为西太乙宫用供器,此宫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建成,该瓶烧造应在此之后。后者应为古丰州城佛教寺院大明寺用,与窖藏至大二年(1309年)"己酉"款香炉搭配组成"二瓶一炉"的三供仪具。两瓶应产于河南禹州神垕镇窑或鹤壁市鹤壁窑,并非一般民间市场流通商品,应是由中上阶层或官方为当时等级较高的宗教场所专门订烧的少量供奉用瓷。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瀍河区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8座墓保存较好,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垂直,填土为五花土;5座墓底部带有腰坑,一座带壁龛。葬具一般为一棺,大部分墓葬被盗扰。尸骨严重腐朽,葬式不明。出土器物较丰富,有陶瓷器、铜器、玉石器等73件。陶器均为泥质灰陶,有鬲、簋、豆、罐、爵、尊等。纹饰以弦纹居多,绳纹次之,另刻划有三角形波纹、网状纹、S纹、云雷纹及附加泥饼堆纹等。这批墓葬规模小,而且随葬品中无车马器,可见其身份不属贵族之列;因随葬陶、玉、铜器等小形器物,应属于普通平民墓葬。其中5座墓有腰坑,并有少量仿铜酒器(陶爵),可能受到殷代埋葬制度的影响,与洛阳上窑等地发现的殷人墓相同。该批墓葬应为西周早期和中期。  相似文献   

17.
铜版冥币是所有楚仿金版冥币中最罕见的一类,目前仅发现于安徽寿县李三孤堆以及河南淮阳平粮台两座高等级楚墓中。关于安徽博物院藏李三孤堆墓出土的60件楚铜版冥币,尚未进行材料的全面披露。文章在公布楚铜版冥币信息的基础上对其来源、分型、与墓葬等级关系、铸造工艺等进行梳理与考证。通过对铜版冥币的类型学研究可知,铜版冥币分为龟板形与圆饼形两类,两种类型可与金版实币严格对应。运用XRF射线荧光检测设备对4件铜版冥币的合金成分进行检测,并与蚁鼻钱铸造工艺、合金成分进行对比,发现铜版冥币为陶范“一器一范”铸造的、以铜锡为主要成分的铜锡型青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妇好"青铜偶方彝系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其形制独特,是商代晚期一件重要的大型青铜礼器。本研究利用X射线成像、红外热波成像、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便携式X射线荧光(p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拉曼光谱分析(Raman)及三维视频显微镜等分析方法,对青铜偶方彝的历史修复状况以及锈蚀种类进行分析研究,对器物的整体保存状况予以评估。研究表明,该器由多块残片焊接而成,表面存在大量修复痕迹。本研究揭示了修补材料的化学组分和分布位置;锈蚀产物主要包括稳定锈蚀和含氯锈蚀两类,探讨了各类锈蚀的稳定性及除锈依据。  相似文献   

19.
雅安芦山东汉晚期墓中出土一件红砂石摇钱树座,其整体作山形,四周满布高浮雕,为目前所见浮雕画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雕刻最为精美的摇钱树座。其上画像大致分为三层:底层主要为古代故事,可识者有"季札挂剑"、"力士椎秦"、"高祖斩蛇"等;中层以天门和西王母(以半开门和玉女暗示)为主,还有一幅与神仙思想有关的"刺猿"画像;上层为突出平台与仙人六博。文献中记载的昆仑山正好为三层,其最上一层"悬圃"便是大型平台,该树座应即昆仑山的表现。当时人认为西北方的神山昆仑又正好是宇宙的中心天柱,是升天的中心,天门也在昆仑之上。西王母在东汉以来与昆仑信仰融合,成为昆仑山上拥有仙药、掌管仙籍之神。该树座在总体上即是这种以昆仑、天门、西王母为中心的升仙信仰的反映。而其上所插的铜树,则是结合了早期传说中关于宇宙中心的神山和神树内容,形成昆仑—建木的登天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