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叙事画"的范畴中,讨论按照线性顺序展现苏轼《后赤壁赋》的长卷作品。在相关的图像群内部,文徵明的《仿赵伯骕后赤壁赋图》是继北宋乔仲常之后的第二个高峰,展示了赤壁主题叙事性长卷的另一种图式来源,并在其成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这不仅因为"苏轼情结"贯彻了文氏一生的艺术道路、赤壁主题是其晚年最重要的创作,更是因为这幅作品革新了为乔仲常开启的段落型叙事,创造了崭新的流畅型叙事方式,而这在明中后期的苏州画坊中被广为接受。相关的三件作品-徵仲本、赵孟款本和居节本,反映出当时通行的赤壁长卷图式是以"流畅型"叙事为基础,通过组合乔仲常本与仿赵本的布局安排,临摹仿赵本的风格细节,并自创部分人物形象,得以最终定型。其过程显现了明中后期画家对图像的叙事能力及叙事结构的通俗化探索。  相似文献   

2.
关于宋代诗人对“周郎赤壁”及“华容”地理位置的认识问题,还要从苏轼谈起。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谪黄州,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遂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之瑰宝,众口传诵,历久不衰。它们吊古伤今,慷慨悲壮,即景抒情,沉郁苍凉,如果誉之为千古绝唱,那是毫无夸饰之嫌的。但是,苏轼所借以抒发怀抱的这个黄州赤壁,却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苏轼是否误认其为“周郎赤壁”了呢?抑或如有人所说,苏轼确知其并非“周郎赤壁”,但也不妨暂时借以抒发情怀呢? 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严格地说,都应该是否定的。 北宋诗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周瑜破曹公于赤壁,云阵于江北,而黄州江东西流,无江北。至汉阳,江南北流,复有赤壁山,疑汉阳是瑜战处。”张耒字文潜,号柯山,江苏淮阴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有《柯山集》存世。他已经怀疑黄州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了。苏轼自己在《东坡尺牍·与范子丰书》中也说:“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这是苏轼自己对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好像总是和几位好友泛舟赤壁之下,醉心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扣舷而歌,谈玄论道,其间还不停地洗盏更酌,大吃大嚼,飘然于尘世之外,豁达,洒脱.这是他前后赤壁赋文名太盛造成的错觉.其实,并不全面.近翻《苏轼文集》尺牍书信部分,却从中看到了东坡思想情怀的另一面.在《与朱鄂州书》中,他说在武昌听到岳  相似文献   

4.
苏轼过歧亭     
人们在品赏苏轼的名篇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常有些疑惑:为什么当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大儒竟有"人生如梦"慨叹,心灵深处又何来"羽化登仙"的念头?这些疑问,我们或许能在苏轼过歧亭的一段经历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的游记散文,珍品满目。如宋代苏东坡的《石钟山记》、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都是传世之作。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则是这个时期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它以写山水而寄寓政治感怀,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和高度的哲理性。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后赤壁赋》、苏舜钦的《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等一大批游记散文,融写景、写情、抒情、托志、阐哲理于一体,达到艺术和思想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彩绘《九边图》屏,是目前发现的《九边图》屏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幅,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该图以许论《九边图论》图版为基础摹绘修改而成,概括反映了明嘉靖末期九边长城的全貌,还收录了一些传世长城文献、舆图中较为罕见的地理信息。本文结合与此图出自同一底本的辽宁省博物馆藏《九边图》屏,归纳了其文字注记方面的特点,举例考察了图中的3处罕见地名,初步梳理了屏风背面《后赤壁赋》题写者郭全仁的生平。  相似文献   

7.
7月17日,原省政协主席刘枫向浙江图书馆赠送亲笔墨宝:书苏轼前、后赤壁赋长卷。该卷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关田题签,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郭仲选题跋。该幅作品将被浙江图书馆永久珍藏。  相似文献   

8.
陈丽华 《大观周刊》2011,(36):81-81
本文通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来说明该词是写景、咏史、抒怀三者有机结合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在谈到辑佚的起源时,王余光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说:"宋代学者曾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和鲍照《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相鹤经》一书。"杨燕起、高国抗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也说:"辑佚出现于南宋。当时黄伯思从《意林》、《文选注》、《舞鹤赋》等书中辑出佚书《相鹤经》。"洪湛侯先生《中国文献学新编》在《辑佚的取材》一节中也说:"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所见《相鹤经》是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大略’的,  相似文献   

10.
四、以效果写声不写声音本身,而写声音后的效果,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写声音,让读者看到效果再回味声音的味道。苏轼《前赤壁赋》写箫声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是说月夜中的箫声,使藏于深谷中的蛟龙都为之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为之哭泣。从中体会出,那箫声是深沉而美妙的,哀婉而凝情的。有一首有意思的元曲《朝天子·咏喇叭》:  相似文献   

11.
《卧虎藏龙》、《英雄》、《投名状》、《武士》、《十面埋伏》、《夜宴》、《三枪拍案惊奇》、《赤壁》……细数近几年有影响力的这些电影,他们都有一批相同的演员,演员很特殊,不是人,是马,确切地说是孙文瑞的马。  相似文献   

12.
东坡与酒     
诗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李白“斗酒诗百篇”被传为佳话,杜甫“饮酣视人极”也常为人所称道。苏东坡的酒量可能不如李杜,但对酒的兴趣却毫不逊色于他们。苏武的作品许多都直接写到酒。不太著名的就不说了,名篇如《前赤壁赋》,前有“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后有“杯盘狼籍,相与枕籍乎舟中”;《后赤壁赋》先叹“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接着就写从扫得酒,“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水调歌头》一开头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末尾是“人生如梦,一蹲还酸江月”,《江城子·密州…  相似文献   

13.
苏轼黄冈赤壁未必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真正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县。但苏轼故意把传说当事实,借以抒发贬官黄州的感慨,所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韩国和日本的文人也把他们国内的不少地方当作赤壁,举行赤壁之游,留下了大量诗文,把东坡赤壁和周郎赤壁联系起来抒发感慨。  相似文献   

14.
<正>一、人物简介刘海粟(1896—1994),原名刘槃,滁州凤阳人,寄籍常州,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的开创者,敬慕苏轼,撷其《前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更名为刘海粟。早年留学日本,中年遍游欧陆,为传播中国绘画,促进中西美术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萌芽和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尽管刘海粟学贯中西,但他在坚持中国绘画前提基础上,促进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发  相似文献   

15.
1998年5月底,我参加在蒲圻举行的《新闻与写作》笔会,并途经武汉小留。登黄鹤楼,观赤壁,游陆水湖,感而有赋。 登黄鹤楼 俯仰天地宽 且待黄鹤来同欢 大江唱恋歌 赤壁唱今 一战古今颂 千载胜迹立大功 驾赤壁东风(注) 注:蒲圻市即将改名为赤壁市。湖北省省长蒋祝平题词说:“巧借赤壁东风,发展旅游事业。”  相似文献   

16.
在赋学史上,庾信《愁赋》是一篇直接以人的感情为描绘对象的赋。其文本已经亡佚,在宋代的类书和古注中还存有佚文,且此赋在宋代文学中引起很大的回响,北宋诗歌中已经化用其意象,而南宋的遗民词人则喜欢整体上用“庾信《愁赋》”这个意象,以表现其亡国之余的内心痛楚。庾信《愁赋》的成功之处, 在于其运用了化虚为实、“一与多”对比、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最后本文又从赋体文学史上作纵向的比较以见其艺术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书名是一本书的眼睛,古人对书籍命名是很讲究的。 一、以作者的姓名命名。例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其文集即命名为《诸葛亮集》;东晋时的陶渊明,其诗文集即命名为《陶渊明集》;中唐时的刘禹锡,其诗文集即命名为《刘禹锡集》;晚唐时的李商隐,其诗集即命名为《李商隐集》;北宋时的苏轼,其诗集即命名为《苏轼诗集》;南宋时的陆游,其诗文集即命名为《陆游集》;  相似文献   

18.
南宋《京城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明确标示国家档案馆位置的古地图.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的地图《京城图)始载于咸淳四年(1268年)由潜说友编纂的《咸淳临安志》,距今已有700多年.  相似文献   

19.
南宋时期编选和评点古文的风气十分盛行,它们大都为科举教学而编,对古文文法的探讨尤其深入,周应龙的《文髓》即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家。《文髓》成书约在南宋理宗绍定至度宗咸淳之间,是周应龙归家后为教授二子及门人所编。《文髓》在编选和评点上都极具特色,首先,《文髓》尤其重视苏轼之文,苏文篇数将近一半;其次,《文髓》所选唐宋名家数量最少,但却印证了在"唐宋八大家"经典化的过程中,早在南宋时期苏洵就已经与"韩柳欧苏"一起进入到最经典作家的行列;再次,《文髓》的评点对古文节目的分析尤其细致深入,揭示了"对眼字"等相关句法的使用,突出了结句使用虚词所达到的"软冷"效果,具有重要的文章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南宋楼璹《耕织图》的元代程棨摹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中的服装式样与装扮来考证图中人物所处的年代,推测人物形象是否忠于楼璹原版,为后续研究人员探究古代耕织图"母本"面貌提供依据。经图像和文献考证,元代程棨摹本《耕织图》中的人物形象确实与南宋时期的人物装扮一致,且衣着形象与当时职业群体的人物身份相符。所以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说,程棨摹本中的人物忠于南宋楼璹原版的可能性较大,基本保留了楼璹《耕织图》中的人物原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