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民国老电影是在无声影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使得无声片更具有艺术效果并开始与世界电影接轨。阮玲玉便是当时著名电影明星,并成为民国老电影艺术的象征。同时,她的艺术成就更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2.
温强 《大观周刊》2013,(12):34-34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青铜器艺术便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一术价值,其中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一种文明的符号,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出纳台艺术的含义人们往往只注意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性艺术,却容易忽视存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里的许多艺术形式,中小型图书馆出纳台艺术便是其中之一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刊的装帧设计是起步较晚,是从近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陈之佛便是近代书刊装帧艺术的引领者,他为书刊所做的装帧设计是一门图案装帧的艺术,具有较高的审美特征,为中国现代书刊装帧开拓了道路,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5.
张威威 《大观周刊》2012,(43):20-20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周边的社会相互联系又彼此作用的。在与艺术相互影响的诸多社会因素中, 宗教与艺术的联系尤为紧密。它们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的成就,又是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宗教与艺术便是人类心灵最得意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黄常春 《今传媒》2020,28(5):131-133
近年来艺术乡村建设在中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便是在很多地方艺术介入乡村没能尊重和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法等方法,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论证了尊重乡村文化对实施乡村公共艺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篆刻小议     
篆刻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篆刻二字,顾名思意,是篆书与雕刻的结合,它是随着印章的使用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汉字是由绘画发展而来的以线条组成的方块字,商周到春秩战国的金石器物中的篆书,已经具备生动丰富,气象万千的艺术趣味。古代印玺、便是把这些精华集  相似文献   

8.
《天堂的缺憾——〈平凡的世界〉刍议》(发表在《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4期上,以下简称“缺憾”)一开头,作者自云“平素读书,只凭感觉”,接着便凭着自己只读过两遍的“感觉”,从艺术真善美角度对《平凡的世界》进行一番分析,结论是:它的艺术天堂里缺乏“真”,从而宣告了对它的否定。读过这篇评论,本人觉得作者的“感觉”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一、孙少平:青年知识农民的悲剧角色? “缺憾”认为,孙少平“最初的追求也不过是离开双水村而已”、“他并不知道该追求点什么”,是一个“迷惘”的悲剧角色。本人认为,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而播音主持人的主要工作便是利用语言,因此语音又作为播音主持人的基本功被加以特殊强调。笔者就结合对播音主持人的语音要求,对如何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语音艺术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部文学作品,重要的不仅在于它受到当代人的关注和推崇,更在于它能超越时空,被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人所欣赏和认同。和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一样,艺术的种子是"播撒"在集体无意识当中的,艺术是一个有生命的、自身包含自身的过程,它产生于个人之中,但超越个人,艺术最终是社会性的,是全人类的,这便是艺术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不知生,焉知死。——孔子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毛泽东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物的重要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整个人类很快就会毁灭。——卢梭  相似文献   

12.
张旭龙 《大观周刊》2013,(7):109-109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新媒介开始应用于艺术领域,使得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贵族文化,普通大众只要经过简单地学习都可以创作出像模像样的艺术,让人感觉艺术似乎就在身旁。新媒体艺术的最主要在于它的交往互动,但在我们发现在实际艺术交往互动中却表现的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不仅是媒介手法的转换,而且是艺术观念上对现代主义艺术理念的反拔。创作滞后、大众参与意识与能力的缺位等原因,都阻碍了新媒体艺术的交往互动.这尤其体现在以空间现代性为特征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激情。用学养去阐释生活,用激情去创作艺术,是中国文人画的要义。以中国五千年文明之积淀,包容当今世界,汲取艺术营养,获取创作灵感,在时代精神的鼓舞下,融会中西文化,唯美唯新,写意寄情,便是我的艺术观和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4.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11,(11):53-53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一种感觉的词语用来表示另一种感觉,使意象更为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王学文先生的时事评论《留白的艺术》之所以产生异样的美感和启示意义,并跻身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之列.很大程度上由于作者在论事说理中巧妙地借助和调动了读者的“通感”,言此意彼、形象生动、举重若轻地阐述了蓝色产业“科学发展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周伟业 《传媒观察》2023,(2):98-103
商业化与全球化互为因果,全面而深入的商业化的结果便是全面而深入的全球化。旨在谋取文化信息与价值主导权的文化战争已悄然展开。全球化的文化艺术浪潮削弱了本土艺术的影响,隐藏其后的危险是多元民族文化艺术的消逝和文化霸权主义以及文化殖民主义的威胁。全球化时代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生产走向繁荣?应该把握符号生产的意义,重视民族、民间艺术价值,学会与数字化、全球化浪潮携手并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向世界传播中国艺术和文化,为世界生产传播文化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6.
广播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既然是艺术,美感便是其追求的目标之一。从我们的节目实践来说,为什么有些节目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这个主持人来做就百听不厌,越听越想听,而换了一位主持人来做,听不了5分钟人们就要关收音机呢?个中原因就是后者没有满足听众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7.
白沙 《群众文化》2002,(5):37-39
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海岛风情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海洋化艺术,舟山锣鼓便是舟山群岛上美丽的民间艺术之花。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三思     
从小当报童,长大学新闻,于今编报刊,此生与大众传播这一行当结下不解之缘矣!如果说,新闻是只万花筒,我辈便是“筒中人”,每日做着刻花、印花、散花的工作,每当读者被那花团锦簇所吸引,自己便感觉像园丁一样,是一个清醒而辛劳的明眼人.  相似文献   

19.
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物是城市的风景线。建筑艺术的形象是通过形式、质感和色感来表现的。作为城建声相档案工作者,在拍摄建筑物时,即要了解建筑色彩的美学应用,又须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利用手中的拍摄机把建筑物变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首先需要了解建筑与色彩的关系。从色彩学的角度来看,色彩主要给人造成如下感觉:1、温度的感觉,即大家所熟知的冷暖色。一般暖色显得柔和,冷色显得沉着。2、重量的感觉。色彩的明度越大感觉越轻,反之越重。3、距离的感觉,又称亲疏感。高明度的色彩感觉近,低明度的色彩感觉远。4、软硬的感觉。一般暖色、亮…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整体感的需要是普遍性的。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评论一个陈列:“很舒服”,这就是人们对整体的感觉。整体是什么?整体就是和谐,就是多样的统一,就是美。陈列,是将杂乱的自然形态(文物、材料、空间、色彩等),在一定时空内运用艺术手法,构成整体而有秩序的律动效果的艺术形态。纵观整个陈列艺术设计流程,似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