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农民工进城就业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但他们的权益没有保障。近几年,要求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呼声越来越大,已引起政府和学术界、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农民工社会保障待遇受损的原因等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建议,以期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使得我国农民工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变老,退出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城市的舞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的表现特点,使其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各种因素的渗入,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其合法权益的受侵害和法律教育的缺失是产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之一。探讨保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教育的实施途径,确保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必要、有效、可行的法律援助,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正常、有序地从事职业劳动、参与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城市和繁荣农村的双重任务,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城市社会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基于身份所建立,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中形成了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这些歧视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工的权益,而且还严重地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原则,阻碍了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因此,如何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是当前法学界及政策部门应当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但由于种种特殊的制度背景造成了进城农民工发展权的缺失。在民生导向视角下将保障和改善进城农民工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既作为发展的目的,更要作为发展的动力。要通过加快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就业、社会保障等机制,建立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在代际传递中实现进城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途径才能更好地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由于体制障碍和自身素质等原因,农民工子女教育在城市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出发,提出了解决对其教育的相关措施:改革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低收入家庭实行教育补贴;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农民工教育管理机构或农民工教育协会。  相似文献   

6.
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和农村大量劳动力的闲置,我省农民工进城人数也在大量增加。他们的到来不仅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发展,而且也大大增长了农村经济收入,改变了农民收入偏低的状况。但这一弱势群体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紧跟着时代的步伐逐渐增多,如:“留守农民”、医疗保障、失业保障、拖欠工资、子女教育、农民工的再教育及农村妇女进入城市卖淫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由于制度和体制的种种障碍,他们在城市里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农民工问题,它不但影响到城市的稳定和繁荣,同时也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因此,必须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现状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城镇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欠缺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是目前农民工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各界和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以及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9.
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法律援助在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向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境,如援助工作宣传力度不大、援助机构还不完善、援助经费不足等现象依旧存在,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十分必要。本文将通过对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完善有所裨益,从而推动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阶层,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对我国农村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如何解决好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问题,就显得很迫切、很必要。本文在论述社区体育独特文化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探讨社区体育对于改善和提高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独特作用,并就社区体育如何为农民工提供文化、健身和娱乐服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自组织是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主要路径之一。农民工自组织的社会资本具有初级的社会关系网络、非制度化和羸弱的组织化特征。通过发挥城市农民工自组织的正态效应,从自组织的内部和外部来构建农民工自组织的社会资本,提高城市农民工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从而达到农民工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可以使农民工基本掌握一种在城市就业、创业的技能,有助于提升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认真分析制约农民工参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各种原因,有助于我们找到更为有效的建设路径,提高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权益保护已成为转型期中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推进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做到:转变城市本位的管理理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加快立法进程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简化农民工权利救济程序;严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权益;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府对农民工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15.
因民族身份的印记和民俗习惯的差异,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面临着城乡流动和跨民族交往的双重挑战与考验,显得更加复杂和敏感,给城市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加大了城市民族工作的难度,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文章在以往注重推动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基础上,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发展,选取西北地区兰州市少数民族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适应的衡量指标体系,定量研究现阶段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挖掘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是未来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带子女随迁一起前往城市,随之而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也就是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保障问题。然而,在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中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仍较为薄弱。本文通过诠释城市农民工子女平等权的内容和现实困境,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缺失的原因,提出构建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机制,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外具有边缘身份特征的群体.农民工的体育参与和身心健康状况对于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的缺失、社会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漠视、农民工健身系统的不完善、农民工自身的价值观和体育认知度加上农民工繁重的生活压力是影响农民工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提出农民工体育改善的具体措施,以改变目前相对落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通过研究,寻找能有效解决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的相应对策,为有效推动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帮助。从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的现状入手,阐述了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的权利,分析了当前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意义,最后从政策支持、经济支持、精神支持、体育文化支持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民工体育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农民工体育权益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分析了城市农民工体育权益受损的原因,认为农民工的经济基础、工作生活条件、社会失落感、组织缺位是产生该问题的关键和直接原因;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原因之一.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却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应遵循以人为本和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相对独立的进城农民工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