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读者     
最近有读者询问有关刊物级别的问题,本刊现摘登《中国报刊报》1987年11月11日上一篇记者专访,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1987年2月10日,《人民政协报》发表张隆为文《<汕报>与汕头事件》,该文曾被《报刊文摘》转载,并为1988年新编《汕头大事记》采用,文中说:“1933年朝鲜义士尹奉吉行刺日本天皇失败,以身殉国。”《汕报》社长兼总编辑张怀真在《汕报》发表社论,号召我国民众应向尹义士致敬,团结一致,共御外侮。不料,这篇社论竟引起了一场‘汕头事件’风波。据笔者手头接触到的一些资料看,这段文字似有两处失误须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英语课程标准》试行7年来,在英语教学领域内,在某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上,曾展开一定的讨论,有共识,有分歧。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2004年,《中国教育报》曾发表过我的一篇文章:《外语学科中的辩证法》(后经许多杂志转载)。  相似文献   

4.
"您给孩子报班了吗?"这是家长们见面时经常互相询问的一句话。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居多,有些家长能如数家珍般地列举出给孩子报的各式各样的特长班:绘画、钢琴、芭蕾舞、围棋、书法、外语、珠算……多的竟达四五个;还有一些家长徘徊在特长班的边缘无所适从,到底该不该给孩子报班?报几个合适?报哪种合适?  相似文献   

5.
2003年2月18日的《科学发现报》载文,提出了一个“当今世界上还没有能够破解”的“看似稀松平常的‘小问题’”——温水为何比冷水结冰快。此文被6月号《教师博览》转载。5月号的《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又以该刊资料室的名义发表了内容大同小异的文章,连题目也仅将“为何”改为“为什么”。相似的文章早几年也已见诸其他报刊。  相似文献   

6.
内部发行的教育刊物《教育参考资科》及《世界教育信息》曾多次出现“人学”一词。读者来信询问何谓“人学”。现将《中国教育报》1994年8月3日登载的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负责人陈志尚教授答该报记者问:《人学——21世纪的显学》一文转载如下,以代解答。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湘报》及其转载各类新闻报道的内容及其意义,对原始文献进行考证和统计,结果表明,《湘报》是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一份以言论为主的报纸,同时也大量转载了国内外其他权威媒体的新闻消息和评论,主要包括时事政治新闻、新闻时事评论、自然科技新闻和商务经济新闻等。《湘报》转载的新闻报道对当时湖南整个社会风气的开化和推动湖南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链接】看完《我校来了个新校长》这篇文章,读者朋友一定会对这位小学校长充满钦佩和好奇,恰好这位校长近期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现全文转载如下,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感受一下他的管理理念吧。  相似文献   

9.
正一、对话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两个问题,你们喜欢写作吗?写的习作有没有发表过呢?生:喜欢,但是没有发表过。师:是啊,要想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发表,谈何容易。但是,老师想告诉你们,习作发表其实也容易。(出示:《学习方法报》)瞧,我们学校就有一位顾玮同学的习作发表在《学习方法报》上,这可是一件大事啊!但是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5日刊有《课堂辩论词引发的著作权案》一文,说某老师为改革课堂教学形式,撰写辩论词并组织了一场课堂辩论会。尔后,她将辩论词的内容撰写成教学论文发表并被转载。一年后,另一地的另一人发表了一篇包含着和上述辩论词部分内容相似的论文,引发了著作权诉讼。文中称,公开课前,这位老师“让学生自己写了关于‘辛亥革命是否成功’的小论文,因学生们写的文章内容较浅,不能满足公开课的要求”,这位老师“便自己撰写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支撑     
前些时,《中国教育报》发表一篇题为《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教育的思想支撑》的专访,内容是华东师大单中惠教授谈《外国教育家评传》一书,大意是说我国不少教师开始关注外国教育家的理论,期盼寻找思想支撑,而《评传》“会给寻找思想支撑的教师一些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这样一句话:“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在有些注释中,直译为:“绿色的云彩纷纷扰扰,那是宫女在早晨梳理头发。”似乎“云彩”和宫女的头发都是绿色的,显然有些不妥。也有人认为译成绿黛色。绿黛,一般用来形容青的山色,也用来形容女子的眉毛(因为古代女子常以青黛画眉),表面上好像能说得过去了,但细究起来也不免有些  相似文献   

13.
本刊举办的以讴歌人民教师、弘扬奉献精神为主题的“红烛奖”报告文学征文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评奖工作结束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和《新闻出版报》等发表了消息。《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日)转载了获奖作品《是一枚小小的砝码?》 (邵天殊作),《光明日报》 (1990年11月21日)和《文艺报》(1990年11月17日)转载了获奖作品《楷模》(李伶作),《中国文化报》于1990年11月份先后转载了《我们自家的老师》(石楠作)、《为赢得21世纪:开拍!》(涂怀珵作)、《小主人奏鸣曲》 (周桐淦作)和《是一枚小小的砝码?》四篇获奖作品,并加了《编后记》。《文艺报》还约请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张锲同志撰写了评论文章《红烛啊,流吧!——读“红烛奖”获奖作品<楷模>》。本刊特转载张锲同志的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现代教师,李老师能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有助于建立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聊天之外,教师个人的博客空间,无疑也会成为学生了解和认识老师的一扇重要窗口。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怀着较强的好奇心,时不时地浏览一下空间里的信息,关注里面的最新动态。于是,教师在虚拟世界里发表或转载的图文、声音、视频或其他符号,都将承载着让学生感知、揣摩和回味的信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15.
陈景润同志一九四八年春季升入我校前身福州英华中学念高中,一九五○年夏季,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进了厦门大学数理系。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许多同志关心地询问起陈景润在英华中学学习时的情况,——他在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有些什么特点呢? 提起陈景润,过去的老师和同学都有这样的印象,他沉静寡言,性格内向,很少跟同学接触。上完课不是上图书馆,就是背起书包回家。他不多讲话,讲起话来笑嘻嘻的,是一个和善的老实人。  相似文献   

16.
本刊关于“应该怎样看待参加劳动和升学”的问题讨论已经进行四期了,准备到此告一段落。这一期的问题讨论中,我们转载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陈永康同志给江苏《新华日报》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陈永康同志以他亲身的休会,就”当农只需不需要文化知识”、“农业有没有东西好钻研”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具体、生动,读来使人感到亲切,对于解决我们讨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是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不是能“继续深造”等问题,很有启示,特予转载,希读者注意阅读。本刊关于“应该怎样看待参加劳动和升学”的问题讨论已经进行四期了,准备到此告一段落。这一期的问题讨论中,我们转载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陈永康同志给江苏《新华日报》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陈永康同志以他亲身的休会,就”当农只需不需要文化知识”、“农业有没有东西好钻研”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具体、生动,读来使人感到亲切,对于解决我们讨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是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不是能“继续深造”等问题,很有启示,特予转载,希读者注意阅读。  相似文献   

17.
1.询问天气(Asking about the weather)人们常用的询问天气的话语有:1)天气如何?How is the weather?2)今天天气如何?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有些中国学生爱说:How is the weather like?这是典型的语法错误  相似文献   

18.
微信平台     
本订阅号由《中学生阅读》《中学生数理化》《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学生英语报》倾力联合打造。上述报刊的精彩内容均可免费看到!关注方式:微信公众号搜索"sszzbg",也可以直接扫描封面上的二维码。传递高考最新动向,刊发新鲜有趣资讯;转载报刊精华内容,服务读者订报用刊。全学科覆盖,助力高中学习!  相似文献   

19.
日前,《人民教育》记者程淑华、余慧娟就1999年基础教育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主任李连宁同志进行了专访。现将本次采访部分内容转载如下,供大家在进行教学和研完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不怕退稿     
在美国旧金山,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走进了《观察家报》的编辑部。他向编辑递上了一叠厚厚的手稿。那个编辑对这个小伙子很有些瞧不起,满不在乎地说:“这就是你最佳的作品吗?”“我想是的,先生。”“可你说过你还发表过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