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手机诗歌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手机诗歌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而兴起的第五媒体,人们把它与手机短信、手机小说一起统称为"手机文学".确切地说,手机诗歌是以手机网络为载体,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彩信等闯进了人们的生活,集短信、网络、视频等技术于一身的手机,成了人们随身必备的工具。它以携带方便、功能多样等特有的优势,从普通的通信工具逐渐成为信息的接收和发布终端,当仁不让地成为媒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传播视角浅析手机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林娟 《新闻窗》2008,(4):106-107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各种信息可以迅速海量地游弋于小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网络时,手机早已突破其技术层面的意义而渗透到人类的文化和生活中。手机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也是一种媒体”的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本文以手机作为一个文本,用传播理论、社会消费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从文化传播视角来分析手机文本体现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4.
卢洋 《青年记者》2016,(11):87-88
电影中的新媒体 电影《手机》似乎是一部具有预示意义的冯氏电影,电影中葛优饰演的男主人公因为手机有了情人,也被手机所累失去了家庭.之后的《神奇手机》《社交网络》《搜索》等都将新媒体作为电影故事的一部分搬上了银幕.当新媒体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时,反映和表现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变化的电影就越来越多.《手机》中的新媒体是手机,如今的手机对于人们而言是一个工具、一个生活必需品,可是在电影《手机》中它是个人隐私、是秘密.  相似文献   

5.
短信情缘     
唐聪 《湖北档案》2004,(5):34-34
手机,一种快捷现代生活方式的最好诠释,有人说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人说它使人心变得更加冷漠、虚伪。当冯晓刚的《手机》引起人们的婚姻恐慌时,我和我的老公正享受着手机带来的无穷乐趣。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与现在的老公是恋人关系,他在县城东边一个乡镇的派出所,我在县城西边的一个乡镇的党政办,东西交通不便,加之工作忙,一个月见不着两次面。为了方便联系,他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图节省我买了个小灵通。每天一两次通话使我的电话  相似文献   

6.
杨虹 《记者摇篮》2009,(4):45-45
相对于具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发展史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来讲,“手机报”无疑是一种新锐媒体。“通过手机获得信息”,手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正成为一种传播媒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7.
手机与无线网相结合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媒体,为用户提供手机报、电视、微博、购物等服务,凭借其小巧、便捷的特性成为新媒体中的领军者,被学者称为“第五媒体”。它以全面深入用户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信息传播模式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8.
进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间手机的变革,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21世纪初期是手机发展的飞速时期,在短短十几年间,手机的外观、功能等都得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特别是与互联网的结合,更丰富了手机的种种功能,手机APP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中,其中聊天工具是手机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软件,而微信就是目前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聊天、社交APP,成为APP市场中的主力。微信带给了人们更多的聊天体验和新颖的聊天环境,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自身功能的优化中不断的发展,微信文字聊天、语音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常用方式,带给人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本文将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具体的探讨一下微信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5G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都急速加剧了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当前,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工作中必备的智能终端工具,各种信息都能通过手机实时进行了解,信息传播的途径和场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逐渐地依赖于各类信息传播平台,使资讯类短视频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必然影响和促成审美观念的变迁,方兴未艾的手机传播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审美感知世界的方式,它催生了新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手机媒体以其审美交互的主体性、审美客体的虚拟性、审美体验的主动性及审美创作的个性化、生活化为审美特征对传统的审美方式无疑是一个冲击和颠覆,它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带来了人们审美生活的深层变化.  相似文献   

11.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多媒体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2.
“拇指时代”的到来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然而在我们享受技术进步成果之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任何技术进步的成果都可能被扭曲利用,给人类带来挥之不去的烦恼。毋庸讳言,手机传播在给人们的沟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成为实施侵权及违法犯罪的手段和工具,近年来通过手机实施的侵权和违法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这样的一种新媒体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无法回避的苦恼和困惑。那么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呢?随着手机的不断更新换…  相似文献   

13.
数字时代带给人们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同时,也赋予了人们全新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传统的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的转型。本文通过阐述近年来手机和数字档案馆各自的发展情况之后,认为手机与数字档案馆相结合的手机数字档案馆则将成为一种"后现代"的数字档案馆信息利用新模式,这种模式能展现的种种优势使我相信它应该是档案馆发展的方向,并将成为后PC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人类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在人类传播史上,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都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是知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更是人类思想、行为、观念、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变革.手机具有高度的便捷性,这是手机最基本的功能,现在随着功能的增强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手机还可以读新闻、看电视、写博客、玩游戏、炒股票等,手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交往中,手机已经取得了“元媒介”的统治地位,手机的交往特性也成为了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手机的在场方式是一种“想象性”的在场和“共时不共空”的在场的结合,它造成人们在信息交往中是处于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之中,给双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造成一定的限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共同的语境,共同的生活经验,可视手机的出现等因素在...  相似文献   

16.
手机文化的特性与手机文化的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光富  袁满 《新闻界》2007,(4):107-109
手机文化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它是指以手机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工具,以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以信息、知识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传播和文化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大众的流动文化生活空间和生活样式。手机文化具有流动性、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跨媒体性等特性,这些特征对手机文化的产业化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手机的普及速度和范围是任何一种电子产品所无法比拟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沟通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手机之所以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是因为它拥有其他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作为最新出现的媒体,手机在很多方面都优  相似文献   

18.
2000年的钟声响过 ,一个崭新的世纪向我们走来。21世纪———人们期盼以一种新的方式赋予生活、工作和娱乐新的内容。人们一直期盼着彼此之间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流 ,随着2000年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 -2000的启用 ,这种想法已经不再是一种奢求 ,随时随地享受多媒体交流的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一、移动通信在中国的发展人们不会忘记80年代的中国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刚刚起步 ,手机凤毛麟角 ,它的功用似乎不是用来交流信息 ,而是一种身份、地位和收入的象征 ,人们称这又大、又笨、又不美观的东西为“大哥大”。进…  相似文献   

19.
闵惠泉(以下简称“闵”):朱老师,大约半年前人大出版社出版了何道宽先生翻译的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我觉得他对手机这一媒介以及它引发的社会现象的思考是相当深入并富有启示的,这也很值得国内从事哲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的学者思考。我首先一点感触就是:倒退十几年,手机绝对是极少数人炫耀的工具,如今几乎地球人都有了手机,它可能是现代社会中被炫耀“最短暂的”媒介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和对社会的平等与人们身份及观念的平等贡献太大了,不知您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朱德生(以下简称“朱”):谢…  相似文献   

20.
2012年秦皇岛诗文咏诵活动是由秦皇岛电视台发起策划的一档高端文化品牌节目。它以诗歌为载体,在优雅吟诵中展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以及人们热爱生命、追求美好的永恒情怀,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与优美,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和高贵气质,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对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诗词爱好者和广大群众中深有影响,并且影响在不断扩大,远及河北京津等地。分析它成功的几个要素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