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子牛——春秋时孔子的门生司马耕以“牛”自喻,立志自己要像老牛那样不辞艰辛、勤于劳作、躬耕而有所得,就将名字改为“子牛”。后来他也真正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学有建树。病牛——宋代高宗时李纲曾做《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此诗题为《病牛》实则写人,以自喻其人生的坎坷与艰辛。李纲官至宰相力主抗金,虽遭谗受贬,但仍忧国忧民,借“病牛”这一形象,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孺子牛——鲁迅先生的《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相似文献   

2.
3.
“格物”一语出自《大学》。《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如欲致知、诚意、正心乃至欲修、齐、治、平,  相似文献   

4.
孙景龙 《学子》2003,(12):58-58
2003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有一道题,问“脱颖而出”的“颖”字的本义(字幕写作“本意”)是什么?给出的正确答案是“锥子把上的环。”“脱颖而出”语出毛遂自荐的故事。《史  相似文献   

5.
“阿堵物”是钱的别称。这源于《世说新语》的一则故事:西晋大臣王衍“雅尚玄远”,厌恨老婆“贪浊”,口中从不愿说一“钱”字。有一天,老婆想试一试他,叫婢女把钱绕床铺下。王衍晨起,见钱挡住去路,就招呼婢女说:“举却阿堵物!”  相似文献   

6.
"夷"字自诞生以来,其意义一直在不断地拓展延伸,而对其本义的解说则争议颇多至今没有定论。我们认为"夷"意义的发展变化是基于其历史条件和语言发展规律而产生的,本文将从形、音及其对立面的意义等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历史、语言条件追本溯源,探索其本义。  相似文献   

7.
"京"字的本义,两部大型汉语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与《汉语大字典》均释为"高丘"。"京"在上古文献材料中的实物指向,它有高大建筑、高丘、大仓、国都、都邑诸义。"京"本义宜确定为干栏类的高大建筑,其余皆为引申义。  相似文献   

8.
9.
“恩”是个形声兼会意字,它由“因”和“心”字组合。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83;语文》(2003版)第一册第四单元选有鲁迅的《〈呐喊〉自序》一文,课后给出了鲁迅的《自嘲》诗。而随课本配发的《语文读本》第四课也编选了此诗。我在向学生讲解“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时,多年前的一个疑问又跳了出束。《语文读本》对“孺子牛”一词的解释是:”据《左传》记载,齐景公经常自己装做牛,”口里古着绳子,让儿子骑着玩。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孺子原指孩子。  相似文献   

11.
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反映作者在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敌斗争既激流勇进,又巧妙周旋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韧”的斗争精神。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看作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评价这两旬诗为“肝胆照人”,“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很多出卷入也对这两旬诗中的“千夫指”和“孺子牛”的含义设题。但答案却很不一致,让答题者无所适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3.
14.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与时俱进”,是我国近几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固定短语。“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21世纪中国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前进的精神风貌。这个短语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它简洁精辟,结构固定,完全具备了成语的特征,有不少成语词典已把它收入其中。按理说,一个成语一般需要几十年甚  相似文献   

16.
寿宇 《教师博览》2004,(12):21-22
三味书屋原是我祖上教授私塾的一间书屋,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含义,我想谈一些实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然而它的本义并不是这样,与今天人们所理解的意思完全相反。“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  相似文献   

18.
杨立见 《现代语文》2006,(10):109-109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何,喜吾父母在,可以时常尽孝也。惧何,惧吾父母老。恐不能长久以尽孝也。故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死而哭,不如生之顺。与其致敬于无形,不若承欢于眼。与其伤心于日后,不若尽心于生时。——《论语》  相似文献   

19.
“一丝不苟”出自《儒林外史》语:“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国语”一词最早使用于战国初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的名字,主要用于记言,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国家大事言论的记录。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认为,《国语》是左丘明写的。其实该书作于战国初年.作不详。[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