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彬 《天津教育》2008,(6):18-19
依据学校发展阶段的理论,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是有生命力的。学校的发展是有周期的,要想从普通校(包括新建校以及所谓的“薄弱校”)转变成优秀的学校,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好学校,其间要经历规范校、特色校和示范校三个动态的、递进的阶段。我们先来了解学校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以便于学校对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以后如何发展有一个正确、清楚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如何主动设计学校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教育系统的根本基地,学校必须有一个长远的价值基础,也就是要有一个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理念和信仰基础,同时,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情。因此,“以校为本”,理性地认识学校的发展状态,注重阶段,准确地把握学校的阶段特征,是学校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校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主流方向的、积极向上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变革,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并得到不断调控的、综合而系统的连续过程。学校发展过程包括诊断问题、分析学校发展力,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以及解决问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等四个阶段,各阶段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作为一校之长,要面对不同的人,处理不同的事,协调好了,这个学校的工作就会井然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协调不好,整个学校就像一锅粥,一团乱麻,不但不能发展,反而会混乱下去,久而久之,校将不校了。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学校有序健康地发展呢?这就涉及校长工作策略方面的问题了。当然,学校工作一定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这些大的方略来指引和布局,但同时也要有一些灵活的、机智的和符合学校实际的工作方法或者说工作策略,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在这里主要要谈的就是校长工作的一些小策略。一、校长要把处理的每一件事都当成是第一件事,接待的每一个人都当成是第一个人作为校长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事,接待很多的人,有让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全面性等特点,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当均衡发展。但事实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差距巨大,出现了许多薄弱学校。为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薄弱学校要挖掘潜力,走内发式改进之路;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良性运行环境;政府是改造薄弱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应有所作为;建立强弱校人员的双向交流机制,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把内在动力和外界推力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有望使弱校变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和谐校同的生成与发展,校长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人物。学校和谐发展对校长素养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目前学校越来越呈现出开放办学的姿态,所以家校合作是促成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的一环。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但家校合作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要增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各部门监督指导,促使家校合作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相似文献   

8.
陈何芳  陈彬 《教育科学》2001,17(4):25-27
在国家中小学适龄人口数量减少、社会择校风盛行、学校有了一定的生存压力的社会背景之下,中小学强弱并校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仅表现在能帮助弱校走出困境,促进强校高效率地发展,而且表现在促进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所受的教育质量的公平。但是,这种并校是有难度的,需要慎重对待,因此,文章进一步对并校过程提出了若干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最近参加一个学校管理交流会,无意听说一个新名词——"微研",很是好奇。仔细打听,才知道是本市Q校的发明成果。Q校这两年发展很快,师生成果丰硕,学校美誉度提升很快,据说每年开学都有很多学生家长找关系想进这所学校而常不能。既然该校的"微研"被人称颂,莫非学校发展与之有某种关联?恰巧有个机会去该校,有幸观摩到了他们的"微研"。  相似文献   

10.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初级中学,特别是一个地区的重点学校,如何做好学校的定位和管理工作,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学校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以人为本,突现人文管理首先,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要更新。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教师要积极探讨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宽松环境,搭建稳固平台。而领导则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计划,继续完善“以校为本”的管理制度。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学习、研究环境,搭建稳固的发展平台。其次,领导的管理方法要转变。前一轮基础教…  相似文献   

11.
家校纠纷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个人教育利益的追求越来越主动明确,极端化的家校纠纷不断出现,家校纠纷已经出现了解决目标、过程和结果上的异化。其根源在于在学校安全的敏感化、学校秩序至上和教育公正感的缺失。治理家校纠纷,要把握导致家校纠纷的矛盾性质,践行学校的公共责任,建立学校治理的协商机制,增进家校沟通,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校园安全网络治理体系,降低家校纠纷异化风险。  相似文献   

12.
顺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需求,学校发展已由“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时代进入“特色立校”、“一校一品”的个性化时代。创办个性化学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学校个性或特殊性的过程,因为学校条件不同、情况各异,在建设和发展上必须保持区别、体现个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育;只有这样,学校自身才有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才会具备自己的核心发展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合班并校、联村办学后,相继组建了一些寄宿制学校,这是党和国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制度,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推行寄宿制学校标准化管理则是当前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真正解决好寄宿生学习  相似文献   

14.
在中小学校的培养规格上,以往的提法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现在更多的提法是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若此,则学校首先必须有特色,如果学校千校一面、同质化办学,都是一个模子烙出来的,又如何能够让学生有个性?学校要实现特色办学,打造特色文化,首要之举是要找准抓手,也就是统领学校一切工作的"魂"。有了这个"魂",学校教育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家校结合主要是指在子女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家长可能与学校发生的一切互动行为。当今世界各国对家校合作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都十分重视。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家校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性格、习惯、人格的关键时期,因此,家校结合全方位教育孩子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6.
纵观许多成功学校的发展,不难发现,任何一所学校的成功都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规模发展、优质发展、名校发展阶段。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创建成功学校、争创名校之路,创建成功学校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我认为,成功学校一般要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有效地进行战略调整,以实现学校新的发展,是新时代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三年多"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探索实践,从目标定位、策略调整、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教学方式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东风东路小学科研兴校、信息化强校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王晓川 《宁夏教育》2006,(10):19-20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学者认为,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是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校与校的差距,或者说名校与普通校的差距,城市校和农村校的差距关键就在于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融合教育,不仅能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优越性,同时能够有效规避学校教育的局限性。通过家庭与学校的有效合作,能够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关怀与教育。家校融合教育是很早就被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多年以来,不断被用于实践中,有一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因为一直以来缺乏一个系统规范的家校融合教育策略,使得家校合作一直流于口号。因此,家庭与学校需要更加努力,探讨出发展家校融合教育的措施并付诸实践,共同营造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学习成长平台。因此,教育一个孩子,需要家校共同携手。本文基于家校融合教育的理念,共同探讨如何发展家校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20.
案例 马校长所在的A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初高中尚未分设)。现在市教育局对学校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该校高考本科进线率,而同类学校B校近几年高考本科进线率明显要超过A校。马校长很是心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与B校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后来经人指点,方知B校有一个秘着:每年初升高时预留了一些优秀学生,并给这些学生一笔奖金,高考时这些优秀生便充分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