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唐代著名画家张璪绘画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把它理解为"食桑之蚕"。齐白石老人曾说:"我象是吃了千千万万人的桑叶,才会吐出丝来"。绘画以形象反映外物,这是绘画创作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中以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中的事务委描写对象,必须按照客观对象的本来面貌来表现。但这里的表现,必须有作者的取舍,有想象和夸张,不能主观臆造,主观的东西必须合情合理,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我国艺术创作的瑰宝,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造化"是创造的源泉,"心愿"是创造的过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我国绘画艺术追求意境美最本质的概括。中国花鸟画之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的统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理论的典型体现。本文在阐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中国花鸟画意境美德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花鸟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理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本是对作画人的一种指引、一种鞭策、一种激励!而在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发展中,我们也要中得心源,有所造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中既有以工整、细腻、逼真等写实特点为主的工笔画,又有以挥洒、流畅、气韵贯通,具有中国书法特质.以写意特点为主的写意画。世人由此将绘画分为写实派和写意派,且就重形还是重神之问题争论不休,而未知两面一体之理。对此,从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写实与写意、重形与重神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相似文献   

5.
写生已成为绘画重要的学习途径和实践活动。写生绝非仅指面对实物作品如实的描绘。只对"模特儿"依样画箶的描摹"记录"。它是包含了作者对观察对象的生态从中获得感受并捕捉这些感受。通过对观察结果的理解并注入画家的主观感受。这个"生"即是对"对象"生动的神情,典型的姿态在造型上更高的艺术追求是作者生命气质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气势恢宏,意境幽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绘画史上特立独秀,风采出众。中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提升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中国山水画质量,弘扬中华国粹,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以此为契机激发初中生的爱国热情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思想,提倡人们要师法自然,深入生活.并通过画家的情感、想象,创造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阐述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的创作指导思想.不模仿,不跟随别人,走自已个性化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美学意义上,山水画教学所具有的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个阶段,实质上是要求技法和意境的完美融合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二者常是分隔的。特别是作为技法训练基础的临摹,大多偏重于描摹古典作品的笔法形貌,师法技巧而忘其精神。而技法与笔墨的运用,是传达心灵与意境的手段;在运用中,不仅勾勒出大自然山水的美妙意蕴,而且抒发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性的体悟,是画家生命的表达、人格的呈现。作画即做人,对于中国画专业学生整体人格的培养,应该在这一高度上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王兰老师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也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她认为"让学生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再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形象化、儿童化,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掌握它。"认真学习王兰老师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其与全脑教育理念的有机契合。一、王兰的和谐教育思想与全脑教育理念内在关联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刘立涛 《教师》2010,(27):38-38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培养他们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让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培养能力的动态过程。那么语文教学活动过程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四个方面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李静  陈尧 《英语广场》2024,(8):89-92
本文按照副文本的表现形式,将《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副文本分成三个部分:译者序、注释和其他(封面、出版者的话等)。通过研究发现,译者许渊冲在副文本中展现了诸多杰出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策略能力、翻译知识能力、语言外能力以及良好的翻译职业道德。副文本不仅为翻译课堂提供了大量立体、生动的案例,还为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视角。因此,将副文本研究引入教学课堂能够为中译外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