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月丰 《文化学刊》2015,(4):105-107
外军形象在军旅文学创作中长期存在,但长时间没有被纳入军旅文学研究的范围。实际上,外军形象文学体现了军旅作家对外军的想象和对现实世界的判断,但客观上却存在创作局限性和不足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胡秀春 《文化学刊》2009,(2):168-172
古典诗词中,男性视角观照下的女性形象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来写的,是男性言说的代符号,因此呈现出普泛化、类型化的特征。例如晚唐“花间”词中出现的大量“代言体”作品,其中的女性形象并不是作为主体呈现的真正的女性,而是男性欲望和审美的客体。而李清照则在她的词中塑造了中性化的真实的女性自我形象,体现出女性作者冲破男性强势话语的胸襟。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简要回顾佛经翻译史的同时,以《西游记》为例,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及文学语言3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子,探讨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从而凸显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翻译史的重视,并为未来佛经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西游记》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政治化书写的角度探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西藏形象产生的背景、具体的文学表现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学中的西藏形象被烙上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选择性视角的支配下,西方人摒弃了过去对西藏的"蒙昧化"叙述,着力于强化围绕西藏形成的"香格里拉"神话。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西方常见的叙事模式,"中国人"总是作为邪恶的象征出现在美好的"香格里拉"化的西藏的对立面。西方文学所建构的这种对立分裂的西藏和中国形象与西方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与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文学初始 ,就有“女性写作”。虽然这种写作被称为是“第二性”的 ,但却是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胚胎型或幼婴型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创作 ,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群的集体突击 ,整体性地完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工程 ,并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2 0世纪的 80年代 ,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而 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完成了臻于成熟的多元发展 :其表现 ,一是文本的多样化 ,二是理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笔下《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和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飘》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的经典女性形象。通过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姚木兰和斯佳丽的性格气质、人生轨迹、价值体系、爱情经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探讨造成她们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坛,官方主流以多种政策鼓励迁台知识女性投入写作以配合政治需要。但那些片面追求文学的现实干预功能的作品在读者中少有市场。读者的文学消费需求成为有品位的女性文学作品生产的内在动力。在女作家及编辑们纯正文学品味的坚守下,众多女作家好作品丰富了50年代的台湾文坛,并进入了读者视野,影响了此后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加之明朝统治者对人们思想控制力度的减弱,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并得以张扬。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塑造了大量的鲜明女性形象,其便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传统认知。该文从大胆追求自由真挚爱情,忠贞节烈、至死不渝,德才皆备、勇敢正义这3方面分析书中的女性形象,并与宋元话本中的典型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进而探讨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新冠疫情肆虐,如今已经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因此瘟疫文学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该文以《白雪乌鸦》《瘟疫年纪事》《失明症漫记》《红死魔的面具》四篇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瘟疫文学作品为解读对象。依托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理论,从叙述视角和叙事空间的不同来剖析比较文本背后文化思维的异同,为人类在新时代共同抵抗疫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卢霞依 《文化学刊》2024,(3):100-10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以女性为核心的“她综艺”应运而生。现象级“她综艺”系列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将视角对焦于中年女性,成为研究“她综艺”中女性形象构建的典型案例。笔者以该节目为主体案例进行展开分析,探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共同串连起了丰富多彩的女性成长叙事。而面对“文化工业”复现的问题,《乘风破浪的姐姐》仍然会受到传统的性别意识与资本市场的影响,消费主义对女性形象的限制因素依旧存在,女性的个性化发展难以快速实现。“她综艺”类型节目应摒弃过于娱乐化的浅层表达,走进普通女性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健康积极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谁决定了时代美女?--关于百年中国女性形象之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百年中国女性形象由传统而现代的过程,也即是各种社会权力塑造"时代美女"的过程.其变迁、演进、昭示的不是社会风尚、审美眼光的简单改变,而是资本、物质文明和技术、现代性叙事以及意识形态等各种权力进行微观运作的生动历史和符号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申报》广告为视点,从社会审美和女性的社会参与角度分析了女性形象的转变、社会对女性的关注与关怀及女性自身的追求与进步,认为女性对时尚的追求与表现,日益体现出女性的个体意识,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则是个体意识张扬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折射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钟碧来 《职业圈》2007,(7S):117-118,152
文章阐述了利用励志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是否存在影响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励志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是明显的,实验组的被试情绪强度均值与控制组的被试情绪均值存在显著的差异,励志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影响与中性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女性文学经历了思维层面的巨大嬗变,解析村上春树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能感受到日本女性渴望摆脱凄怨命运的思想动态。村上春树所著小说中不乏青春懵懂、跌跌撞撞的男性形象,即便是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视角看,也能体察出日本社会及男性的本质,因此,探析《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中女性形象,对了解日本社会及女性思维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晋 《文化学刊》2015,(2):104-106
享有日本情爱大师之誉的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美丽而又极富个人色彩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渡边淳一对于女性的敬畏、关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本文以渡边淳一的作品《为何不分手》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利用励志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是否存在影响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励志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是明显的,实验组的被试情绪强度均值与控制组的被试情绪均值存在显著的差异,励志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影响与中性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往台湾文学史著论及台湾女性文学的出发,多以上世纪50年代大陆迁台女作家的群体崛起为标志;近年来学界的研究,开始将目光延伸到日据时代的台湾女性书写。事实上,1927年至1937年的台湾文坛上,随着左翼文学不断高涨的情势,叶陶、张碧珚、黄宝桃、张碧华、张泪痕等女作家崭露头角,文学意义的女性书写由此登场。本文拟从婚恋议题开掘、女性角色认知以及殖民地境遇描摹等层面,来发掘并彰显台湾女性文学出发伊始的行动路线。  相似文献   

18.
雷馥源 《文化学刊》2023,(7):107-111
《呼唤》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以19世纪末澳大利亚淘金地亚历山大一家三代的家事传奇为主线。作者对中国抱着友好的态度,在小说里对中医药予以肯定并创作了众多值得赞叹的中国人形象。本文拟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出发,关注文本中的中国元素,探析他者形象的呈现形式,并梳理出其中隐藏的中国人形象套话。  相似文献   

19.
刘利音 《职业圈》2007,(7X):07-108
费·韦尔登是一位专写女性题材作品的英国作家。在其短篇小说集《坏女人》(Wicked Women)中,韦尔登细致的把握了当代女性的心理、生活和情感,描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状态。社会风气和经济萧条的冲击,家庭和事业的两副重担使女性心力交瘁,没有余力为自己的婚姻进行抗争。这些女性迷惘于以牺牲幸福为代价换来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中。韦尔登以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把不同时代女性的生活状况展现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她的作品忠实地记录了20世纪英国妇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宗旨是探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笔者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通过对国际文学世界化的透视 ,解析业已形成的文学世界 ;经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岔口 ,揭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 ;进而从中外文学的新向度 ,展望中国文学世界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