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省编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五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试用课本教师备课手册》(以下简称《教参》中,在讲解复句(一)时,选例中有两个例句值得商榷.(一)“那驰名中外的红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峻青的《秋色赋》见《教参》116页)书中分析道:“苹果”是主语,谓语是“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这三个短语  相似文献   

2.
一、丞簿选愞怖急选愞,属文言中同义并列的语词现象,共释为“怯懦”。 1、选: 通“巽”,八卦之一、《易》巽:“象曰:‘随风,巽。”引伸为懦弱。例句(1)恐议者选耎,复守和解。(《汉书·西南夷传》) (2)选懦之恩,知非国典。(《后汉书·清河王庆传》) 2、愞 读nuò怯懦例句:匈奴入雁门,太守坐畏愞弃市。(坐;因为) (《汉书·武皇纪》) 二、县尉得张黄盖,拥纛 1、盖:遮阳障雨的工具。例句(1)轮人为盖。 (盖:指车篷) (《周札·考工记·轮人》)  相似文献   

3.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 998年又修订过一次 ,但笔者认为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在此不揣浅陋 ,把它们提出来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对难懂例句的注解和串讲有误。1 998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字典》)第八页“榜”字义项④b劋n犂(谤 )。划船的工具。所举例句为屈原《九章·涉江》中的句子。“乘船余上沅兮 ,齐吴榜以击汰。”对这个例句的串讲为 :船 :有窗的小船。齐 :同时并举。吴 :通“舟吴” ,船。汰 :水的波纹。笔者认为对“吴”字的注解有误。首先 ,这本字典没有收“舟吴”字。查1 979年版《辞海》(缩印本 )也无此…  相似文献   

5.
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知识》一章中,在讲到“动词谓语句”时,有这样一个例句:“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主——动+补)”笔者以为此例欠妥。因为若把“打扫”当作作谓语,则与编者所渭的“主语”“教室”难以搭配。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是动词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教室”只能“被打扫”,而不可能发出“打扫”的动作。所以把此句当“动词谓语句”看是不妥当的。此例句真正的谓语并非动词“打扫”,而是形容词“干干净净”,“打扫”只不过是“干干净净”的状语,因此,这个例句实际上是一个“形容词谓语句”即“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6.
一点异见     
我看《中学语文》(79.3)所刊吕振亚、张凤峨的《文言文中词性的活用》一文后受益甚多。但对其中一些问题另有看法,特此提出商讨。文中在“数词用如名词”一题中开头说,“数词作主语或宾语时用如名词。”并列四个例句说明之。(例句在此从略)  相似文献   

7.
在高语四册的《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编者将“霍然”一词注释为“突然”,笔者实不敢苟同。诚然,《辞海》将“霍然”注为“突然;忽然”,似乎已无疑可质。但词语的解释决不能离开具体的句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嘛。且看《辞海》所引的例句吧:①“焕然雾除,霍然云消。”(司马相如《大人赋》)②“涊然汗出,霍然病已。”(枚乘《七发》)这两句中的“霍然”均为副词,注为“突然;忽然”是正确的。我们再看一看《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的例句:“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显然,此句中的“霍然”与上两句中的“霍然”词性并不相同,若仍将它释为“突然”,就很不恰当了。  相似文献   

8.
初语第三册《祈使句和感叹句》里,有这样一个例句:“借你的笔给我用一下好吧?”附录《句子用途表》里,也有这样一个例句:“能把你的笔借给我用一下吗?”把这两个句子都归到祈使句里,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9.
一、从一组例句说起在著名的语言学前辈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古汉》)“词类活用”中,有这样一组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句(见1980年修订本P34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战国策·赵策)  相似文献   

10.
1.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窦娥冤》) 例句中“没来由”课本未注。“没来由”是宋元明清戏曲、小说常用语;据《汉语大词典》、龙潜庵的《宋元语言词典》、陆澹安的《戏曲词语汇释》等,作“无缘无故”、“无端”讲。“没来由犯王法”就是“无缘无故地犯了王法”。  相似文献   

11.
1.……之谓也用法:宾语前置格式解释:说的就是……例句:夫子之谓也2.以故解释:因此,所以例句: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3.是以用法:“以是”的倒装解释:因此,所以例句: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4.自非用法:连词,用于句首,表假设解释:要不是,如果不是例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5.以……为解释:把……当做例句:梅以曲为美(《病梅馆记》)6.且……且解释:又……又例句: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中山狼传》)7.虽然用法:起承上转下的作用解释:虽然如此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8.要之解释:总之例句:要之,…  相似文献   

12.
省略号是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但在语义表达中往往具有“言尽而意犹未尽”的作用。笔者就小学语文教材的例句,分类说说省略号的修辞作用。一、表示想说而又未出口①“老班长,你怎么……”(《金色的鱼钩》) ②“光知道玩?不,我是有理想的,我要当……”(《小五更>) ③“哎,你这人真是……””(《高大的背影》)  相似文献   

13.
积累运用(22分) 1.按照原文填空,完成下列各题。(8分) (l)《蝉》一诗中借蝉抒怀,写出高洁的品格,不需借外力,自能声名远播的的句子: (2)谁怜一片影,。,衰多如更闻。(3)((鹤鸽》中,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鹤鸽声声哀鸣。(4)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2.由“水帘洞”你会联想到我国古典小说《》吗?书中的主人公是勇敢智慧的化身。此外请你再写出这本小说中的另外五个人物的名字(2分) 3.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2分)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拥有,就拥有4…  相似文献   

14.
吴然 《语文知识》2002,(7):26-26
先看下列有关“三”的例句,括号中是解释。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三次)——(《出师表》) B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多,很长时间)——(《论语·述而》)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 ——(《论语·述而》)  相似文献   

15.
刘娟 《现代语文》2003,(11):44-44
①国奥教练组首肯路姜杨琳,沈祥福满意国奥弟子状态。(《东方体育时报》2003年3月4日)②台商首肯西部大开发。(《中国工商报》2003年7月7日)③康师傅新外援训练真玩命,极佳表现得到首肯。(《每日新报》2003年9月1日)例①指路姜、杨琳两名队员表现良好,得到国奥教练组的称赞。例②指祖国大陆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因此台商对西部大开发大加赞扬。例③指新外援的表现得到人们的称赞。这三个例句都把“首肯”作“称赞、赞美”解,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首肯”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点头表示同意”,如以下例句才是正确…  相似文献   

16.
近该贵刊1999年第8期刊登的《这个例句不恰当》一文,笔者对文中杨美芳老师指出的问题深表赞同,但对文中把“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这个例句分析为“是一个连动句(详见原文)持不同意见。”笔者认为。杨老师只分折了这个例句的一个方面,而忽桃了另一个方面的分析,分析欠全面。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先来看两组例句: Ⅰ组中的两个“有”都是动词:一个表领有;一个表存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问题是Ⅱ组中的“有”,分歧就大了。有的说是动词表比较(如吕叔湘先生等),有的说是介词表比较(如宋玉柱《介词“有”应该肯定》,见《汉语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18.
1.乔丹余勇可鼓。(2003.3.《中国体育报》第四版“国际新闻”《乔丹神勇进前七帕克扬威降国王》的图片标题)例句中“余勇可鼓”的“鼓”字是“贾(gu)”字的误用。“余勇可贾”是一个固定成语,语出《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入,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相似文献   

19.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谭永祥在《修辞新格》一书中指出:“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是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这种有点儿‘是非舛互’的修辞现象,我们把它叫做舛互。”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训:“相违背,错乱。”“舛互”,意谓“交相抵触”。(《辞海》)这种“是非舛互”的修辞现象,既常见于名家名篇、书报杂志,也出现于小语教科书中。例如: [例句一]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第二册《诚实的孩子》) [例句二]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月刊》1996年第8期“文学修辞的手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其中“欢笑盛开”实际是“欢笑像花一样盛开”。我认为这段文字中的例句“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不是用的借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