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文论的传入,中国的女性写作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开始通过女性化写作突围经典的男性话语。尤其是当代都市女性小说的创作。更是体现了这种转变。而且随着女权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入,女性文学的审荑流变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性别意识的初步觉醒、题材内容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彩、对被侮辱者和被损害者的关切同情,以个人经历和独特感受为情感主线结构作品、自叙式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勾划了五四--中国女性文学的首次崛起轮廓。  相似文献   

3.
蜷缩于己的审美心理在当代中国女性艺术中的确立有着多重原因,既来自于她们对自身生命的审美体验,也来自于被排除在传统文化中的公共领域。蜷缩于己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表现为自叙的方式,也表现在身体、记忆、镜子、花卉等艺术语言,这一方面开拓了女性艺术的创作资源,确立了自身性别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造成了艺术表达的不断重复,阻碍了女性艺术成为伟大优秀、具有震撼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学兼具黑人民族和美国化的特点,其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形态各异、别具特色。黑人男作家笔下的女性虽然已经摆脱了奴隶制的束缚,但她们中的多数还是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都无法得到保障,其性别意识更是处在一种蒙昧和遮蔽状态;而美国黑人女作家,多以女权主义的姿态出现,她们向男子沙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其笔下的黑人妇女由麻木状态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既可以让我们看出她们走向解放的曲折的心路历程,也多少可以让我们听出她们灵魂的颤动与诉说。  相似文献   

5.
在以“革命”和“救亡”为主题话语的三、四十年代,少部分女性作家承袭着五四传统,创作出富有“性别批判”内涵的作品。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对男权意识的批判与解构和对女性自身的审视与剖析三层面。她们在文化夹缝中进行性别抗争,为二十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宋代女性文学审美空间狭小、幽深而封闭,文学创作意象大多集中在闺房之内,呈现出以闺房为轴心向外辐射的空间结构模式。这既反映了审美主体特定空间内管中窥豹的审美特征,又再现了她们内心深处对幽闭空间交织的爱恋与厌弃的矛盾情绪。幽闭空间给宋代女作家认识外部世界带来局限,然而她们通过闺阁门窗这只特殊的心灵"眼睛",观察和认识着她们生存的世界,感受着女性独有的痛苦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女性文学与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相比具有特异性和复杂性。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行为使她们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同时也带来了性别意识的萎缩和消解。这种现象体现出新的伦理道德在女性问题上的矛盾性及与历史难以割舍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女性发展与社会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当代女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当代女性虽然已从古代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中挣脱出来,但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始终没有得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所以,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增强全社会的性别意识,促进女性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学对于女性人体的表现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传统,建构了截然不同的理想美范型。而至西风东渐的近代,中国大批作家受东西方文学碰撞交融的影响,带来了现代中国女性审美标准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在二十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中,无论是陈染们的疏离现实图景、沉溺于自我世界,还是卫慧们在开放中对自我欲望的暴露,她们的写作姿态都注重凸现女性性别意识,从而构成了对男性主流社会的背离与颠覆,并深化了文学对人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处境的多向度的关照与表现。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经历了"从压抑到觉醒、从模糊到明确、从抽象到具体"的曲折历程。在女性价值的抗争中,它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并在反思中重塑了自我表征,彰显了边缘叙事之特质,同时,在消解性别二元对立的探索中,通过切身体验获得了理论思考与创作经验的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2.
试析晚明小品家的审美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学角度剖析晚明小品新变的原因 ,并从审美理想、审美方式等方面阐释晚明小品家体现出来的审美新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方言再次作为一个极重要的语言资源受到许多作家的关注。以张炜、莫言等为代表的山东作家,采用独特的"地域声音"、别样的方言词汇和古朴的方言语法,不仅创造了个人言说风格、表现了复杂生活体验的审美追求,而且丰富了方言写作的审美传达策略,呈现出别样的原生态叙述魅力及地域特色的陌生化、民间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以道为中心、气为基础,由此决定了中国艺术追求虚实结合、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西方哲学重科学、重逻辑、重数理,由此,决定了西方艺术强调和谐、比例、对称、平衡等。将这两融合起来,寻求一种全人类的审美共识,是宗先生学术生命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5.
凭借电子媒介优势,新媒体文学批评更加自由、及时、娱乐化,给当下文学批评研究带来新契机。但新媒体技术也导致文学批评过于庸俗,偏离艺术的审美价值,陷入庞杂无序的状态。新媒体文学要树立开放多元的批评观念,使其既不脱离理性思辨,又可达到追求个体化、生命体验式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审美经验既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也是艺术研究与评价的基本切入点。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梳理分析及具体作品的再评价,阐述审美经验的独特性、主观性、活跃性,使理论研究对创作实践产生纠偏与激励作用,以形成艺术创作的宽松、自由环境,从而激发艺术家尽情抒发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和认识,使我们的文学事业在新世纪更加健康地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尹兴 《宜宾学院学报》2005,5(2):115-117
全剖析中国学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从中国电影学改编题材的变化和改编原则的变化来探讨新时期中国电影学的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在语言表达、艺术形象、时代思想等方面包含了丰富的审美内容。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融入知识传播和能力训练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校美育评价体系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校美育工作水平进行反馈和分析、对高校美育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考核、对高校美育工作效果进行追踪和检验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对高校美育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提高高校美育质量,增强高校对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强化高校育人功能。当前高校美育评价存在美育评价认识不到位、方式落后、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新时代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引领,通过构建校内自评与校外他评的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式,采用大数据评价技术等举措进行应对和完善,进一步强化高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小说中的情感意象与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小说中女性人物带有浓重的情感,其情感传达方法是为情感立像,即创造出生动传神的文学意象。她创设的小说意象带有不同的情感品味,呈现着不同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