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存在争议的话题.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以及语言实践、言语行为、指引性和参与性等理论方法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基于语言人类学从象似性和指引性两方面来探讨语言的非任意性,认为任意性原则是针对语言系统内单个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而言的,而象似性则主要表现在符号组合之间.  相似文献   

2.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他语言观的第一原则。透彻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才能把握索绪尔的整体语言观。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出发,分析语言符号的真正本质,说明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一些学者主要从概念邻近性对转喻进行认知研究。这种转喻观是以结构主义的空间邻近性为基础,并从认知角度对其研究进行了拓展。但认知框架下的概念邻近性转喻观研究仍有一些不足,如未说明转喻是实体间关系还是域间关系,未澄清转喻是否必须要发生指称行为,未探讨影响常规转喻和新奇转喻形成的因素等。从概念邻近性角度对转喻定义不应忽视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影响,概念邻近性转喻观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4.
转喻是用事物易于理解或易于感知的凸显部分来转指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一方面或部分,转喻的认知理据是基于两个概念域之间的邻近关系。转喻可分为语言和修辞两种,其中语言类转喻可分为领属性和合成性两种,修辞类转喻则可分为明喻式、暗喻式、比拟式和借喻式四种。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实践出发,在厘清意义概念与知识概念、理解概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达米特提出了理解的意义理论。理解的意义理论以显示性原则为手段,从言语者的语言能力、言语行为以及言语意向等层面显示归属给言语者的隐含知识。显示性原则是达米特意义理论的灵魂,贯穿于达米特意义理论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在语言学界一直是个争论的焦点,受到了很多理据论者的挑战。关于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任意性的关系前人有很多论述,但各家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所以争论比较混乱,笔者试就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运用隐喻、转喻以及提喻的认知模式分析日语委婉语的生成机制,指出其根本是建立在相似性、邻近性、突显性以及包含性基础上的替代关系,这与委婉语使用表层语言形式代替表层背后的委婉含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说隐喻、转喻及提喻的认知模式是委婉语生成和理解的重要认知机制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突显了语境的重要性,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根据该理论,从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性解释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制约性,亦即话语的生成与理解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文章从诗歌中存在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译者在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象似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语言系统保持平衡的两个原则,孤立地研究索绪尔任意观的一系列术语是不妥的.两个原则的关系为:任意性和理据性各有其对象和范围;任意性和理据性协同共存,在互动中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非言语行为具有加强言语、配合言语实现反馈、传达情感等作用。非言语行为有以下几种常见表达形式:目光注视、形体动作、声音特征、距离和角度、沉默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对非言语行以予以全面的观察和妥为运用,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为基础,从语言对文化语境的选择,文化语境对语言理解的作用,语言理解反映语境三方面来论述了文化语境与语言理解的关系。我们认为文化语境是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借助文化语境可以使语言理解更为贴切具体。  相似文献   

13.
云南的壮侗语族以傣族为代表,具有明显的语言特点和地域特点。它是汉藏语系小的语言群体,属于特定汉藏语系的一个语族,按语言亲缘关系的远近又具有若干语支。这些语支体现了云南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文章主要针对云南壮侗语族的各语支的分布状态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抑制机制、理想认知模型和相邻/相似性作为语言理解中的重要加工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尝试揭示这三者在会话含义推导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会话含义推理的整合模式,以期能对会话含义的解读做出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In research on learning, one of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concerns issues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A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interplay between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 matter and meanings of language expressions to be more dynamic and ambiguous than is commonly acknowledged.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outline an alternative intentional-expressive approach to the interplay between use of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 matter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in research on learning. The approach is based on a conception of language that focuses on the function of learners’ language use in relation to subject matter in developing and expressing understanding. The learner is seen as an agent, and the focus is on the use of language from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 Four aspect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rners and subject matter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Conclusions concern the value of this approach as a complement and alternative to the dominant communicative and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learning.  相似文献   

16.
17.
成功的语言模因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的忠实性三个特征。文章以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公布的年度热门词汇榜单体现出的语言现象为例论证成功的语言模因还具有领域性、时效性和贴近性三个特征,增强了模因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空间语的文化含义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语言交际起着重要作用。空间语的非语言意义主要通过领域性、体距及空间取向等方面表达出来,并在不同文化群体中呈现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只有充分理解空间语的重要性,才能较顺利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刘伟 《海外英语》2012,(16):274-275
In the past ten years, Korean language has received a remarkable success in its spread over East Asia, especially in China. There are generally five geographical factors making Korean language achieve in its spread.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s, immigration, politics and diplomacy,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pread of Korean shows that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bilingualism, an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nciple of proximity and population center.  相似文献   

20.
正确理解"语言工具论"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语文性质的科学认识。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认识与思考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语言的本体性、主体性角度告诉我们:语言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关系;人的思想是在语言中生成;语言不等于文字。这些为我们反思"语文工具"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