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意义]探究知识创新扩散路径下的隐性知识扩散和转移行为,据此构建蕴含专家学者隐性知识的知识地图,对推动知识共享与创新至关重要。[方法 /过程]首先从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地图融合的角度明确创新扩散驱动的隐性知识地图构建原理,在此基础上建构隐性知识地图构建流程模型,并以微电子领域为例,围绕主题、学科、机构、地区4个维度内的创新扩散路径,衍生出隐性知识载体的内在关联,借助可视化方式构建隐性知识地图,探究专家隐性知识扩散和转移行为规律。[结果 /结论 ]提出以创新扩散为驱动的微电子领域内的隐性知识地图构建方案,追踪知识创新扩散脉络与隐性知识载体间知识流动行为,可充分满足专家定位、团队构建、专家推荐三个场景下的独特需求。  相似文献   

2.
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桂晓玲 《图书馆论坛》2006,26(4):201-202,234
阐述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类型结构,提出了组织结构、知识管理体系、知识共享机制、报酬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等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策略,以充分挖掘图书馆的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知识链模型中隐性知识的分析,从四个方面述了现代化图书馆中如何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即:培养知识型的馆员;创新组织结构模式;建立知识仓库,更新图书馆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研究规模扩大、知识交叉性的提高,知识创新更多地依赖团队化的研究合作,良好的学术团队能够对学术创新产生震荡放大效应。本研究分析了学术团队内在隐性知识共享水平与创新能力水平的关系,以及内在隐性知识共享水平的前因变量,并进行了验证性研究,根据样本数据调研结果分析可以认为团队内在隐性知识共享水平是直接影响团队创新的非常重要的变量,并且团队经验交流对隐性知识水平的影响大于团队学习。  相似文献   

5.
论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策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探讨了图书馆员隐性知识在图书馆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的结构,提出了报酬激励、组织文化、知识共享机制、以知识为根基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等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挖掘策略,以充分挖掘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6.
大量学者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有利于创新,文章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以知识螺旋模型说明了由知识溢出促发的创新本质。同时,已有的研究成果倾向于关注知识溢出对集群创新的积极作用,忽视其负面效应。围绕知识溢出相关的产业集群风险,全面解释了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创新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推动产学研各方更好地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进行知识共享,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在总结和归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和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中的结构方程对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隐性知识共享内容、移动互联网环境、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具有正向影响,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与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直接正向影响隐性知识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8.
胡泽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2):109-112
隐性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和关键,转移过程、转移因素和转移绩效既各成体系,又是隐性知识管理系统的一个配套环节。借助于对SECI模型的推理,演化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体系;由于隐性知识特性、知识转移者和知识管理方的各个因子在转移过程中交叉结合,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呈现差异化;引入平衡记分卡,从知识增长、教师能力提升和组织发展三个维度设立转移绩效的KPI体系有利于隐性知识管理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未来图书馆与知识发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文章回顾了图书馆与时俱进从情报化成为现代信息中心再展英资的历程,从知识在创新中的地位作用和获取应用的角度,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大类,进而,反隐性知识划分为主观隐性知识、客观隐性知识和主客观交叉的隐性知识3等三种。从实现创新的过程及其对知识的需求,论证了使隐性知识“浮出水面”的知识发现是创新的源泉与保障;论证了开创满足用户隐性知识需求的服务新领域,是图书馆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创新的螺旋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论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及其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探讨知识创新的螺旋模型,并将它与知识创新的其它模型进行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图书馆学术数字资源进行知识整合的动因,提出显性知识整合和隐性知识整合的具体方法及步骤.指出隐性知识整合的保障以及知识整合当前面临的挑战.得出知识整合是学术数字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揭示转化规律,促进企业创新;企业隐性知识类型不同,则转化规律和过程不同。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隐性知识进行分类,提出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理,分析不同类型隐性知识转化的焦点障碍与适用的转化方法,针对企业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分别构建转化模型,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基于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内涵来比较研究情报学与知识管理异同,指出情报学主要是研究显性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及传播,侧重于社会层次与个人层次;知识管理主要研究隐性知识的收集加工整理及传播,侧重于组织层次。同时,探究知识管理研究对情报学研究的启示,并给出情报学研究的基本模型及交流传递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隐性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对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及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对知识创新的关键要素--创意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指出隐性知识转移不仅贯穿于知识创新的全过程,而且始终发挥主导性的关键作用,是知识创新形成的核心动力。在创意过程中,知识创新者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始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通过感知可以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和想象,然后通过知识整合形成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5.
学术出版是重要的出版类型,它满足了社会对创新知识的极大需求,发挥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国学术出版具有规模巨大、学术出版工程迭出、学术译著出版长盛不衰、中外学术互动、出版合作日趋密切等发展优势。同时,也受到了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数量与质量的发展严重不平衡、专业化水平低、学术出版规范严重缺失、学术评价体系紊乱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繁荣中国学术出版必须抓住机遇,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着力提高学术出版门槛;重新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标准和知识分类体系;培养专业的学者型、复合型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16.
知识共享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公平的呼唤,而学术沙龙是实践知识共享的一种模式。实践表明,学术沙龙是解决隐性知识共享难题的有效途径,能平衡知识共享中的利他矛盾,促进信息公平和知识公平,有助于知识共享的常态化发展。高等院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科研创新基地,应该推广学术沙龙,促进教师群体的知识更新和知识扩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方法是构成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就不可能建设一门成熟系统的学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社会发展基础的当今时代,必然是图书馆学这门与人类知识具有直接联系的学科走向成熟的时期。整合不同来源的学术资源,构建适应信息和知识时代需要的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是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不能回避的历史任务。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21世纪的时代背景、图书馆学学者自身的内在结构及其个体性差异是构建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的确立,是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在上述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之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全面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图书馆学学者自身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包括学者个体素质结构和基于这些个体素质结构所形成的一定社会图书馆学学术共同体的整体素质结构)对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SECI框架下不同组织和层级间的知识转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秦铁辉  彭捷 《情报学报》2006,25(6):695-699
野中郁次郎的经典知识转化模型SECI建立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它讨论了一个组织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实现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本文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两种新的知识分类方法引入SECI模型,在SECI框架下探讨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及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间的知识转化。  相似文献   

19.
论知识转化模型SECI中的情报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著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提出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经典模型——SECI模型。在此基础上,论证SECI模型的知识转化过程,包括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在SECI模型中,分析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中的情报交流的过程,探讨其情报交流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图书馆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方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性知识对于图书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图书馆组织是直线职能结构或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结构,给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设置了重重障碍.为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的交流、转化、创新、共享,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