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晚唐诗境与词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时代风气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原因,晚唐诗歌表现出三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深情与苦调,即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二是艳体与曲笔,即以秾艳之辞写儿女之情,在很多场合下又借儿女之情以寄托身世之感;三是细意与静境,即描写对象细小,艺术构思细密,而境界趋于静谧深邃。晚唐诗歌的这些特色对于处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词的特殊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篱"词境体现的是生命的意义。作为"东篱"词境的创始者陶渊明来说,他所展现的是一种诗意:人生洒脱的诗意。陶渊明以超然的生命态度来体认生活、感悟生命,实现生命。作为"东篱"词境的继承者李清照来说,她所展现的是一种词境:人生愁苦的词境。李清照以惑然的生命认知去体察生活、把握生命。作为"东篱"词境的发展者马致远来说,他所呈现的是一种曲界:人生狂放的曲界。马致远以已然的生命把握清楚地表现生活,将社会的创伤予以扩大化,从而达到批判生活、批判社会的目的。马致远将"东篱"词境在全方位上予以发展:从对个人生命的把握到对社会生活的把握,从小我进至大我。"东篱"词境得以提升,谱写出"东篱"词境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朝是我国审美文化相对完整的朝代,创造出无数绚丽多彩的艺术珍品。在这一时期,诗歌、辞赋、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文化现象都以成熟而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诗境是诗歌的魂灵。从物境、情境、意境对唐诗诗境进行解读,以期回唤诗歌之美,感悟诗歌之精髓。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6.
感知论是学创作的主要论题,唐代王昌龄对感知的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指出了它在学创作理论上的开拓意义,以求艺理论界对“三境说”的重视,并赋予应有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标带来了新理念。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教育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以境立新”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一核”贯通、“二主”合一、“三数”统一、“五境”并生来展开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学习情境,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素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对中唐“以境论诗”说所言之“境”的涵义源变、诗论主张及表现的特点、诗论产生的历史机缘及与佛教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认为这种诗论从佛教义学中变出,尤与佛教天台宗教义关系密切,并对后来的诗歌评论和创作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山水画写生的宗旨是写“境”。当下山水画写生的“对景久坐”之法,是对传统的“偏而常之”的写生方法的一个丢失。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画写境之法,应当重倡写生的自然之境源于观物取象、写生的审美之境取之象外、境是山水画写生的终极目标等命题。  相似文献   

10.
羊彦姣 《学语文》2022,(6):46-48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选择多种情境创设的方法形成教学之“境”,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创设之“境”中“我”的主动性,由“境”“我”关系探索一种充满趣味的、开放延展式的阅读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问题”是思维的源头活水,如果能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不同的眼光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思维主动探究,那我们的课堂无疑又多了一分乐趣,多了一分活力,多了一分亮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3.
情境教学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较为轻松地学习,还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陈廷焯在继承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词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前辈词论家张惠言、周济、谭献等人的"词境"理论进行了修正与完善。他把"比兴寄托"说与传统意境美学理论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将二者纳入儒家"温厚和平"的诗教之中,作为其品评词人、词作的最高标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章可循的治词、评词途径。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根本不可能每节课都能如实地创设好教学情境.此时,教师要有"拿来主  相似文献   

16.
“境脉”源自情境,是一种更加深层和结构化的情境,而“境脉”课堂则是以情境为脉络的课堂。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冲突、质疑、再现等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仅有效促进学生较为轻松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让学生主动探索、互动交流,使得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对于“无我之境”的渊源及内涵,学界已有许多精到的点评和分析,但对于其类型却至今无人涉足。笔者认为,“无我之境”其实有类型的不同,本文拟结合陶(陶渊明)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谢(谢灵运)诗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对“无我之境”的类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同学们,当你看到盈盈夏水,你可发现那水底下早已流动着闪闪的金秋;你面对皑皑雪天,你可发现那地下早已攒动着报春的芽儿。春鸟放飞,让我们领略趣境的新鲜美丽;夏水盈盈,让我们体验情境的融和深沉;秋空澄彻,让我们品悟理境的晶莹明净。趣境,情境,理境.相融共生,为我们创造出一片自由作文的新境。  相似文献   

19.
刘佳丽 《文教资料》2013,(31):52-54
南宋词坛在逐渐接受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之后,开始寻求改变词风的道路。北宋婉约轻柔、含蓄蕴藉的风格在风雨飘摇、国事微茫的南宋王朝必然被主流词坛所摒弃。陆游以作诗之余的闲暇时光写词,却无意暗合了此际词风思变的契机,成为南宋词坛“以诗为词”的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20.
与其他文学巨匠相比,苏轼有其独特之处:他能把从生活中体悟到的发人深省的哲理与耐人寻味的诗意相融合,构成所谓“理趣”,达到了宋人“言理”的最高境界。苏轼作品有诗词文三种文体,其“尚理”在各种文体中都有体现,而且这种“尚理”是有社会原因和其个人原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