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兰瑞钰 《今传媒》2022,30(1):104-107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许多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运动,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在当地政府的政策下被有效保护起来并更新利用,其中一些优秀的历史建筑在被良好保存的前提下,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功能,成为了文化艺术作品的展示场所。而展览展示作为人们活动性频繁的公共空间,能为原先较为封闭的历史建筑建立与城市紧密良好的互动关系。当代文化展览在历史建筑中举办,一方面可利用历史建筑场所的特殊性增强展览的视觉效果和主题概念的阐述;另一方面文化展览为历史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历史建筑的更新活化和文脉延续,两者从而达到了和谐的互文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文物古迹保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际上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历程 国际上最初对历史古迹的保护起始于欧洲,在18世纪中叶,英国的古罗马圆形剧场成为第一个被立法保护的古建筑。1830年,法国任命了首位历史建筑监察官,并于1840年成立了历史建筑管理局,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开始对历史建筑进行登录保护。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村落历史建筑档案是少数民族历史建筑及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在探讨少数民族村落历史建筑档案及其保护意义的基础上,以江永兰溪勾蓝瑶寨历史建筑档案保护为典型案例,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村落历史建筑档案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从档案保护主体责任、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历史建筑档案合理利用等视角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兰台世界》2014,(Z4):98-99
<正>每个城市都是由不同时代建造起来的建筑物所构成,这些历史建筑承载着城市记忆,传承了人文精神和地方特色。保护历史建筑对于保护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增加城市厚重感、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增加城市吸引力、创造城市新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众多的历史建筑正面临被拆除或改造的严重威胁,为了更科学、更精细的保护历史建筑,矢量档案库的建立刻不容缓。一、明确历史建筑矢量档案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刘静 《北京档案》2023,(4):61-62
<正>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术机构,由北洋政府官员,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古建筑学家朱启钤创立。学社广纳贤才,整理了大量有关建筑的古代书籍,通过实地调查测绘等方法,基本理清了中国古代建筑自辽至清千余年来的演变历史,同时,学社广泛参与各种文物建筑的修缮和复建工程,是中国建筑史学与历史建筑保护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建筑学术界的一座圣殿。北京市档案馆藏的中国营造学社的相关档案,可对学社的历史细节提供些许印证。  相似文献   

6.
浅谈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档案管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东红 《云南档案》2007,(11):31-32
优秀近现代建筑档案是建筑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客观反映了建筑的内在联系,记载着建筑经历的历史沿革,承载着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对建筑保护和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继2013年6月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制定了《沈阳市历史建筑认定办法》后,2013年12月26日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辽宁省文化厅联合印发了《辽宁省历史建筑认定办法》。《办法》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我省历史建筑的保护,规范历史建筑的管理,并提出城建档案主管部门应负责提供历史建筑的建设档案资料管理。作为集中统一保管城市建设档案的主要部门——城市建设档案馆必然是责无旁  相似文献   

8.
《新上海档案》2004,(11):F003
虹口区有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单位18处,这些历史建筑风格体现了民族性、外来性。有效地保护这批历史建筑从而使它们能得以永久地传世是我们大家的责任。这里选登的是其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的照片。  相似文献   

9.
李思文 《新闻世界》2013,(7):309-310
【摘要】城市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城市改造与扩容,不应以牺牲历史建筑为代价,而应高度重视与保护历史建筑。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妥善学习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才能“走出去”,与各种文化比肩、平等交流并长久立于荣耀之地。  相似文献   

10.
何智亚先生长期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历史街区、传统古镇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景仰的成就,重庆湖广会馆、重庆人民大礼堂、杨尚昆故居等中外闻名的建筑物的修复就是在他的具体参与组织下成功完成的。重庆市20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已经获得的1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和付出。成功的历史建筑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11.
承德老城区应该以传承历史文脉为核心,加快拆除与避暑山庄、外八庙不相协调的建筑,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加快恢复道台衙署、庙字楼阁等历史文化建筑.建设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商务文化等休闲旅游区.重塑独具特色、古风古韵、古朴典雅的魅力古城。而清王朝在承德肇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相似文献   

12.
陶忠华 《北京档案》2002,(10):30-32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气势恢弘的城市发展史迹和数量浩繁、多姿多彩的建筑遗产,形成了极其珍贵的建筑遗产档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在城市的改造、扩建过程中,各级政府为了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也纷纷采取有力措施致力于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修缮改造,恢复了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建筑、历史街区,不断丰富了建筑遗产档案的内容.加强建筑遗产档案的研究、管理与开发,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拓展城市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事业、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思成(1901-1972),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中国建筑教育事业,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奠基者,享誉世界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由北海市的骑楼文化为起点,引入老建筑保护和改建及置换其使用功能的思考。围绕着老建筑的再生,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进行高职院校环艺专业特色教学资源的探讨;以北海市珠海西路165号老道精舍为例,重点做老建筑作为高职院校环艺专业特色教学资源进入教科、教研、教改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历史·话旧·怀念》是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校友会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于1984年出版的香港中国新闻学院纪念文集。全书共五个部分:一、前言,二、历史资料,三、回忆与话旧,四、悼念为祖国献身的师生,五、师生通讯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现代建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历史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中华书局最近出版了一本迎接香港回归的巨著:香港版《史记》。全书包括了《三年零八个月》、《六七暴动》、《九七回归》等几个数字,组成了香港的历史,这是首部由内地历史学家撰写的香港历史书。这部书以大事记形式,按香港年、月、日时序排列,记述的时间为从远古到1997年香港回归,总共6000年的历史,对具有特别意义的事件,则用特写的方式予以重点记述。书上还配有2000多幅历史照片。是一部了解香港、索引香港历史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究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历史建筑保护和民俗学的学科交叉点,并且详细说明了美国民俗学会下设民俗与历史建筑保护政策工作组的一项倡议。在美国历史建筑保护的政策和实践中,历史场所有资格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名录》是认定它的意义的一条黄金标准。向"国家名录"推荐某场所为"传统文化场所",意味着该场所的意义来源于其活态社区的文化实践。然而,近期关于扩大"传统文化场所"的运用的讨论常常将重心置于与民俗学者不一致的"传统群体"的定义上。为了更好呈现与文化实践密切结合的场所的多样化特点,上述工作组开启了一项试验性的项目,向"国家名录"提名位于纽约市南布朗克斯区的、以传统波多黎各音乐著称的一个波多黎各社区场所"克里奥罗人林孔小屋"为"传统文化场所"。根据对该项目的案例研究,本文证明民俗学者为传统群体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定义,而且他们可以通过民族志田野工作和民俗学方法论展开对传统文化场所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出版信息     
《香港发展地图集》出版 第一本涵盖香港150年发展的综合性地图集——《香港发展地图集》近日已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共分五章:自然、历史和政区;经济;城市;社会与社区;环境。书中以香港发展过程为中心,集中而系统地介绍了香港自1841年以来各方面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形态,包括基本设施的发展、经济活动的转变、土地利用、城市及人口迁移、人口素质的变化、财政、福利及环境的变更、香港和内地的关系及对外贸易关系等。作者薛凤旋教授认为,自然地理条件、配套的政治经济和地缘因素,是香港得以获得世界  相似文献   

20.
香港历史档案馆又是香港政府档案局的历史档案处。为了集中保管历史档案,改善档案的保管条件,香港政府投资近一亿港币,新建一栋6000平方米、56米高的12层档案大楼。新馆参照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建筑形式,安装了通风除湿系统,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防火、防盗自动报警系统等现代化设施,该馆于1997年6月19日,也就是英国人撤离香港的前夜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