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美术教材,是践行文化强国战略、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重要举措,对于如何进、进到什么程度等问题,需要借助评价工具进行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分析。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借鉴,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美术教材的评价指标为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其中3个一级指标为:与传统文化主题要素的对应性,对美术门类的覆盖性,与课程标准的对应性、内容的连贯性与延续性。为了验证评价指标的效度,对13个版本的美术教材进行实证分析。为应对庞大的教材评价工作量,应充分发掘信息化评价工具的潜力,开发美术学科知识图谱分析平台辅助教材评价工作,全面、高效地呈现相关信息,从而有助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材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优质课程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传统节日、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历史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是促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应以大单元为教学视角,通过确定学习内容、明晰素养目标、设计真实情境任务及注重学习评价等途径来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本项目采用资料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在借鉴前人对科技论文和案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教学案例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包括文面结构、案例素材、所拟问题、案例内容、写作技术等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各有4个二级指标,同时给出了每个二级指标的评价等级。该评价体系为案例的撰写和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传承发展。文章研究对比了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的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共20本教材(2019年版)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地理联系密切;传统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问题导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的核心栏目;同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侧重“因材而异”,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蕴含自身的价值内涵与精神理念。最后,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总结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地理融合的路径,可潜移默化地实现“培根铸魂”。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构科学、合理、可行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文献分析出发,梳理了我国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运用专家咨询法,确立了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社会服务文化和特色文化等6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求得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此为理论模型,对某高校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的重要体现,而这尤其表现在古诗词的鉴赏与评价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承载,在古诗词的音韵特点、主旨意蕴与优美意境中,学生能够涵养正确的审美意识与品味,对传承与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高校具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高校需要通过优化教育顶层设计、营造生态教育氛围、打造核心教育理念、创造新型媒体格局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双赢思维”,树立文化自信,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旧版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核心素养之一。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发挥育人功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经典的文言作品,在“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之外,语文课堂应指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9.
数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数学学科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围绕中考数学试题“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个问题,以近5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数学试题为研究对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数学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载体形式2个维度,分析探讨中考数学试题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命题特征,以期全面提升数学教与学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进一步明确,考试命题工作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国家观、文化观”.由此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1.
台湾重视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系统连贯且具有阶段性,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强调经典性和时代性,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与评价强调理解性和体验性,对大陆中小学语文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个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之一,教师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挖掘技术教育元素,将其落实到教学中;利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翼”结构,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路径,打破课内与课外、技术与人文的界限,开发“技术+文学”“技术+文物”“技术+建筑”“技术+工程”系列的具有技术色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从实现方式和策略上,设计“明晰原理,情境融入”“滋养品格,多角度解读”“模仿制作,经典工艺传承”“承陈出新,文化附加”等多种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将浓郁的文化底蕴融入技术活动,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与发展的古典文化体系,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为内容的育人活动,为新时代学生培根铸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归属,其教育过程是个体生命在文化涵养浸润中从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养成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要寻根探源,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在课程化实践中具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种活动实践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主要实践样态为:融入语文校本课程、融入语文选修课程、融入语文课外活动、融入既有的语文课堂。鉴于这四种实践样态均存在种种不如意现象,为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应从微观层面的语文课程结构入手,即分化并单列一门语文课程,专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确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独立课程目标,单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教材,构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专门课型,加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5.
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奠基性的关键作用。今后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时需把握以下几点内涵:坚定站稳"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的一个核心立场;精准把握"融入什么"和"如何融入"两个基本点位;系统建构适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框架与具体指标;全面贯穿指标体系于幼儿园教育的典型活动样态,以期从起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赵飞 《高教论坛》2011,(1):12-15
从一体化建构的视角来探讨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品德结构理论是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依据和逻辑结构依据。从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全面性与典型性相统一等几对关系上把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并在实践层面上以认知、情感、行为作为一级指标来建构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结构范式。  相似文献   

17.
借鉴国内外生态型大学及可持续发展系统建模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评价生态型大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即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生态型大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办学理念要生态化、科研成果要生态化、大学管理要生态化等。评价的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沃土,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和内在需求。翻译专业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应从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层面提升翻译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课程以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以涵养高尚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为重点,以全面提高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初中校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特色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学校,需要在传统学科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传统节日活动等课外活动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校园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