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2.
对于报业的管理者和发行部门,他们最关注的是她所经营的报纸是否拥有很多的读者,报纸的发行量是否令人满意。近年来,《半岛晨报》、《辽沈晚报》在市场上的热销,已令人有所感悟或者受益匪浅。但有人说,小报好办,什么内容都可见诸于报端,而党报就受很多限制。其实并不尽然。要说限制有的地方是自己对自己的限制,党报越来越不受读者喜欢的弊端在于离读者越来越远。所以说只有贴进读  相似文献   

3.
活动分子     
好友小盐年初自某知名500强企业跳槽到一低调私企,薪水维持不变,属于平行移动,这让大家觉得匪夷所思,好歹以前她公司的名头还可以强身健体,现在连她自己都不适应这种要加若干附注解释才能让别人稍微了解自己公司的底气不足。  相似文献   

4.
韩国电视剧《匹诺曹》中,身为电视台某新闻部门负责人的女主角的母亲,在一次有关新闻报道影响力的报告中举例说:有人问我喜欢什么样的男人?我回答说是个子高的男人,后来这人这么报道:“××讨厌个子矮的男人.”她认为这样的报道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因为“相对于‘喜欢’,人们对‘讨厌’更感兴趣”;她并不认为这样的报道失实,因为“虽然不十分准确,但也相去不远”.  相似文献   

5.
顾芳 《新闻传播》2009,(9):13-13
只看封面上的这身装扮,您一定就能猜到这一定是~位新闻主播,端庄、知性、淡雅,对于在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一坐就是十七年的杨伟玲说,其实她心底一直有一个不愿意公开的小小愿望.就是能留一头长发,然而.为了能够在主播台上为大家呈现出最佳的主播形象.她十七年来从未实现过这个简单的愿望,自己的所有照片,也只能如封面上这样的干练短发。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后悔。采访中.她重复最多的几个字眼就是——“我就是喜欢”,她喜欢新闻主播这份职业,她说只要可以,她就会一直做下去。  相似文献   

6.
苏童 《图书馆杂志》2006,25(7):81-88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这儿来听我胡说八道。基本上,我是属于一个在书房里的作家,不常以这样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其实我挺紧张的。确定我今天讲的题目,有一段渊源。前不久,我在复旦大学参加一个中法文化交流,和一个法国作家探讨一些文学的问题的时候,那位作家突然冒出一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算什么东西!”这句话经过了翻译,仍然是法语,却让我很震惊。我想不是她出了问题,就是我出了问题。为什么对一部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的经典,一个法国作家如此贬低它,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却下意识地要维护它?我想其中涉及的不是不同国别的文学观,而是不同的写作者的文学观,她也许不用多谈她不喜欢的理由,我却有必要谈我喜欢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在进入正式的话题之前我说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女孩儿,她特别喜欢读书,雨后来她长大了遇到一个同样很爱读书的他,这个男生深深被这个女生的做博所吸引,然后他在知乎上面发了一个帖子,男生说“宝贝,你嫁给我吧。”在大家的祝福中,女生就很害羞的答应了,于是他们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屈指算来,我搞宣传报道工作也有十个年头了,发表的稿件有厚厚的几大摞。作品不仅多次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而且还30多次获奖。我写稿的体会是:把自己当“读者”。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把自己当“读者”,作品的好坏优劣一目了然。如果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往报刊投稿自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写稿时,十分注意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时常将自己放到读者的位置,读者喜欢“吃”什么就“端什么”;在撰稿时,不贪大求全,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穿靴戴帽;有必要“洋洋洒洒”…  相似文献   

9.
赵婕  辛渺 《出版参考》2005,(4):39-39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我也是这样,和自己喜欢的人见面的次数有限,所以,我每次见他所穿的衣服一定记得穿给路子看看。这是我们之间特殊的分享方式,除了述说那些细节,还要彼此帮忙留存一些印象。路子对我说:“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10.
报纸副刊与专刊的区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是你们杂志的一热心读者,平时喜欢读书看报,藉以满足自己对知识和外部未知世界的好奇。前些时候,朋友到我家来玩。当时我正在看北京青年报。记得当时朋友说:“递我‘数码专刊’看看,有没有好玩的‘东东’。”给她后我心头满是疑惑。那不是副刊吗?她是学新闻的,我拿不准。也没说出来。为了解开心里的这个疙瘩,我查阅了好些专业书籍。专刊确有其名,初看定义,顿感有所得,再仔细看时却迷惑了。专刊一般都是和副刊放在一起讲的,并不像副刊与刊登新闻消息和新闻评论的正刊那样容易区分。虽有的书对专副刊做了比较(从内容和形式上)可我还是没能理清头绪。《新闻与写作》专家名师云集,希望老师能帮我找有关权威解开心头的迷惑。  相似文献   

11.
"拔苗助长"是带有贬义的成语,多用来比喻有些人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好心反而办了坏事. 但是,我也听到有人用这句成语表示自谦的.2011年某出版社下属的公司请我去给新编辑讲课,中午请吃饭,陪同的有几位总监,总经理席间介绍某女士,说她是新任的编辑总监.这位年轻女士,前几年也是新编辑,入公司时听过我的课,请我审过稿,她说,我们公司年轻编辑多,总经理让我当总监,是"拔苗助长".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黄婕  郭峰 《网络传播》2005,(4):66-67
26岁的年轻白领兰兰认为自己患有“换台强迫症”,她在QQ上对我抱怨说:“每天所有正在播放的频道内容都让我觉得无趣,然而我莫可奈何,只能一个劲按遥控器,将那四五十个频道按过一遍再一遍,倘还没找到自己喜爱的,便去找些家务活干。此外,我喜欢睡懒觉,所以经常借过早上的一些精彩节目,然而逝者如斯乎,我唤不回来,还好不只是哲磨我一个人,爸每晚都要看新闻,不巧得很,他有时得上夜班,”  相似文献   

13.
吴静 《新闻世界》2005,(3):17-20
第一次见到张越,是在半边天栏目的机房里,她正在修改将要播出的节目。她的坐姿非常豪迈,一只脚高高地翘起来搭在桌子上。问张越的第一个问题是她在上学期间有没有记忆深刻的高兴或是悲伤的事情,张越笑笑,停顿几秒后说:“我是一个没什么新闻和故事的人,也不是什么明星,所以没多少大家爱听的故事,我跟你一样,是一个记。大学学中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东西,毕业理所当然就被分去当了老师,开始不愿意当,不过后来当上了,感觉也不错,工作一段时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给电视台写剧本,慢慢又开始做上了主持人,基本经历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池莉老师是我非常喜爱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字不矫情,干脆,直截了当;她的故事充满生活气息,把很多生活的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坦白地说,从看上去很美的电视行业转战到越来越被大家说“不好做”的出版行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当图书编辑就有可能与自己喜爱的作家合作,我指的“喜爱的作家”便是池莉老师. 像池莉这样级别的作家,很多出版商都盯着,她作品的市场保证且不用说,也绝对可以提升出版商的品格.当我得知,我要来做《汉口情景》的责编,从策划到编辑到营销——接到这个任务,我觉得是2014年我所有工作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5.
有了钱或有了权的人,喜欢指使别人替自己过日子。比如,许多家庭特别喜欢把孩子送出去;留学生把新生儿送回国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大家有钱后连天伦之乐都外包了,让别人替自己享受  相似文献   

16.
翻开今年第七期《新闻战线》,《好党员刘衡》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情非常激动。对于刘衡同志,我既陌生,也熟悉。说陌生,因为我没有见过她,同她没有过任何来往;但是我对她又是熟悉的,因为二十年来,我常听人们谈起她,大家说她“犟”、“死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太吃眼前亏”……逐渐地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有机会就要打听她的消息。当时人们在谈起她的时候,语气间没有憎恨却是同情,是呀,这么一个老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象刘衡同志这样坚决不承认的是少数,因此她吃的苦头也最大,作为一个女的,我也就特别同情她。后来听说刘衡同志的右派问题被改正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但是她后来又怎样了呢? 凡是刘衡同志写的文章我都读,我的好奇心变为亲切感,我对她产生敬意,从她身上受到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摄影记者对我说:世界上的报社总编辑,都是重文字,轻摄影的;而全世界的读者,却都是喜欢看照片,不喜欢看文字的。他说这是一位外国名人讲的。我当时对他说:外国人讲的就都是对的吗?文字和照片都是报纸不可缺少的左右臂,各有各的特殊功能,不能互相替代。搞好了,都受读者欢迎,哪一样搞得不好,读者照样不喜欢。从报纸的版面上来看,照片占据的篇幅不比文字多,但就重要性来说,正象举重运动员一样,缺少哪个胳臂手也不行,两手花的力量不一样也举不起,举不平。报纸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照片,也是不易显出特色的。后来,听说穆青同志对于文字与照片在报纸上的作用有“腾飞的两翼”的  相似文献   

18.
同桌     
我的同桌故事多,我的同桌真快乐。可不是,每天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好像每天都吃了“开心果”似的。他喜欢唱歌,是个名副其实的“追星族”,每天都搅得我心神不定。可当我有一次无意中发现他的记事本时,才觉得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疯狂。他把许多歌词改了改,变成自己想说的话。他这样锻炼自己,有什么不好吗?尤其是他的一句“我喜欢音乐是为了陶冶情操,让我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原来他和其他歌迷不一样。他在狂热中没忘记自己是谁。从那以后,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听他唱歌,我们成了不错的朋友,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他接触多了,…  相似文献   

19.
20年的运动生涯让郎平懂得,在运动场上,今天大家是对手,明天,甚至下了场就是朋友。但是,她也知道,公众的心态与教练和运动员的心态永远是不一样的。她说,不管谁赢,她都高兴。排球对她.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雅琳一个月前才进这家公司实习。进公司实习的第一天,她主动留下来和杨姐一起加班,边忙着手头的活,边开心地小声哼着自己喜欢的歌。开始杨姐告诉她,她的歌唱得很好听时,她以为杨姐喜欢自己唱的歌。后来,杨姐又问她,是不是在学校里也这么喜欢唱歌?直到后来杨姐拿出耳机戴上,她才明白过来,根本是她唱歌打搅了杨姐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