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的受自然决定性是第一位的,人的对自然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文化就是自然决定于人的结果的历史积淀,是人的和谐化,只有人将其存在定位于受自然第一位制约之下,人的文化才是和谐的文化。人的存在才是和谐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世界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哲学理论,反映出一种矛盾和谐观与病态和谐观,其辨证和谐原理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现实的文化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表现,对我们认识当下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存在之存在,在深广的时空结构中,和谐就是宇宙建构的秩序。人类在普遍性的发展过程中认识了和谐,形成了和谐范畴和普遍的和谐文化精神。回归和谐是人类对自身文化过程的反思和扬弃,人类社会自由全面永续发展的需要呼唤着和谐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人类自身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文化发展同物质文明的创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的繁荣可以弥补以往片面科学观的偏差,通过构建人的和谐的意识体系而塑造健全人格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高屋建瓴地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对以往存在的忽视文化战略意义的观念具有纠偏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本体的高度审视学校文化的和谐特征,对于深刻认识并发挥学校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和谐是改变制约因素使矛盾双方由对立转化为统一的有序发展状态。和谐是学校文化的本体意韵,是因为学校文化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的人的和谐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是民族得以凝聚的精神力量。文化内核是文化的核心要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内核,是搞好文化建设和发挥文化作用的前提。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必然的持久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7.
“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论语》提出的“和为贵”是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所在。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文化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发展主要在于文化的全息发展。学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根据文化形态学的观点,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核心文化、制度中介文化和物态外显文化三个层次。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在于心态文化建设——团队精神的打造和凝聚制度文化建设——人与人;人与事各种关系的和谐;物态文化建设——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和谐及人与环境的和谐。三个层面的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全息的学校文化场。通过对这个全息文化场的建设从而构建和谐生态校园,实现学校文化建设培养人、生成人、发展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事物的各个部分、多种成分和平、协调地共生,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西方学者对于自然、社会的认识,也包含着对和谐的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资源,并及时转化为社会和民族的智慧和物质财富。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调谐、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及其理想追求。它包括不同文化类型和构成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世界进步潮流与民族精神、满足大众的精神需要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健康发展等相统一的特征。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1.
梅山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充分地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平 《焦作大学学报》2009,23(1):110-112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文化的价值追求之一。生态价值观作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价值观,反映了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加强大学生生态人文主义、财富观、消费观等教育和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引导大学生确立生态价值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图书馆文化是高等学校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是和谐校园的重要阵地,是推动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和谐文化的现实语境,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和文化的使命。要实现这一任务,宣传思想工作应着力体现人文诉求,塑造文化形象,丰富文化内涵,积淀和谐精神,为构建和谐校园、提高育人质量而精心打造文化平台。  相似文献   

15.
和谐文化源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辩证的宇宙观是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社会单体意在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与之相对应。构建和谐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先进文化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与主导。它应该是具有和谐属性的文化。它与和谐社会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哲学视域下。和谐文化构建的关键点是通过创新先进文化。更新人们思维深处的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与时俱进的集大成文化。  相似文献   

17.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以及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上。应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9.
禅以养心为其根本,禅文化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实现了全面的人生关怀,它能促进人内心的平衡,人我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融合,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充分发挥禅宗文化的积极作用,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甚至和谐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内涵丰富,大学文化所体现的和谐性与包容性、先进性与前瞻性、批判性与创新性足以证明:大学文化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任。大学文化理当承担起传承和创新中华和谐文化、示范和引导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式、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等具体责任。大学文化要完成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责任,需要有大学内外部必要条件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