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中,主谓词组可否作句子成分?王力先生认为,“现代汉语用句子形式主语和句子形式宾语的地方,在上古汉语里用的是名词性仂语,而不是句子形式。”(《汉语史稿》中册396页)又说:“包孕句  相似文献   

2.
早年外国人讲汉语语法的曾有一说:汉语被动式“但用于凶事”,但用于“一种不吉之事”。后来这种说法在我国语法学界也有人采用过,如王力先生就是代表。王力先生说:“现代中国语里,也有它的不容争论的地方”,例如“被动式专指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我加的着重点,下同);又说:“被动式所叙述者,对主位而言,必须是不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趋向动词“来”和“去”形成于哪一个时期,这是汉语史研究中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册中论述了“使成式”(即以形容词、动词作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及其发展,他认为:“依我们现在考察到的史料看来,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但对于以趋向动词“来”、“去”为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和发展,王力先生未作专门的论述。史存直先生认为“来”、“去”在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时是一种助动词,他在《汉语语法史  相似文献   

4.
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黎锦熙先生提出了他在语法研究中遵循的一个原则:“例不十,不立法。”后来,这句话成了汉语语言研究中的名言。可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许多人在征引这句名言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失真甚至讹传。通过对历史文本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王力先生在最初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疏漏,但是在后来的新版文本中,王力先生订正了自己的疏漏。然而,一些人在转引黎先生这句名言的时候,大多参考的是王力先生著作的老版本,似乎没有能及时注意到王力先生在新版本中已经订正了的说法,致使讹传愈广。  相似文献   

5.
双宾句是现代汉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句式。它的基本构成形式是:S—V—O_1—O_2 早在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就把“我告诉你这缘故”中的O_1“你”称为近目的位,O_2“缘故”称为远目的位,并说:“近目的位指人,远目的位指物。”五十年代,黎锦熙先生第一次提出“双宾”这个术语,他说:“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交接一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是当代中国语言学大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语言学界,在汉语的各个领域里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仅对他在现代汉语语法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做一评述.王力先生从三十年代起,就在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工作中,孜孜不倦地耕耘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结构同义词的特点之一是,把两个同义成分联结成一对而形成复合词。在研究关于这类现象的汉语语言学著作中,当讲述这一问题时,通常是与词汇同义词构词方法问题相联系的。王力先生将这种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成分联结起来的语言现象称为“意复”。这是一种古老的构词方法,如“讨论”、“土地”、“替老”、“修饰”等。在用汉语翻译外语单词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如“社会理由行为攻击王力先生将这种汉语的特征解释为思维的反复。大家知道,汉语不属于那种词级非常发达的语言。在俄语里,语义色彩和新义的表达是借助于词组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自从作为一条语法法则提出后,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首先摆出“意动”的是陈承泽先生(《国文法草创》)。以后的语法学者大多沿用他的说法,如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汉语史稿》等。不过,他们在意义关系上比陈氏说得更周详、更具有“法则”化。  相似文献   

9.
英语是拼音文字,异于汉语的方块汉字,因此在谜语的形式上也就有了不同。如汉字谜面“二十一日”(打一字),谜底是“昔”。英语谜语也自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认知基本范畴理论为核心,对汉字类化进程背后的认知成因及认知规律进行探究。通过对加偏旁类化、更换偏旁类化、双音节词类化等三种类化的外在形式分析,揭示认知范畴化在汉字字形上的投射及赋形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有"字充当动词词头(即"前缀"),在古今汉语中都是一种常见用法.然而,这一重要的语言现象却未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 一些颇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材及有关工具书.牲谈及"有"字作词头的用法时,往往只涉及"名词词头"、"形容词词头",而"动词词头"却被忽略了.例如,汉语学权威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版,P52):  相似文献   

12.
王力先生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了大半个世纪,巨著纷呈,成就斐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十分宝贵的财富。笔者对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即时常从先生的著作里获得教益。然而,在学习王力先生的著作时,我也偶或发现先生的立论未必都十分精当,其中如其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汉语语气词“春秋发生说”就似可商榷。于此笔者谨略陈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形体类化,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形体发生变异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新字产生的一种重要途径。以往探讨汉字的类化主要着眼于形声字形符的类化,其实类化不仅有以义相从的类化,还有以音相从的类化和以形相从的类化。这些现象对我们探讨汉字的形体演变,同源词的认定,古今字、假借字、异体字的辨识,以及研究汉字使用者的主观思维活动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汉字创造的语法修辞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也是汉字的“构字方法”;汉语语法先积淀于“字”,再显现于“句”;汉语先有语法,再有字法,后有句法;汉字还以言语的修辞法为创造方法,这是中华成为“诗的国度”之基因;汉字的创造积淀了“语法”与“修辞”的系统逻辑。  相似文献   

15.
王力先生曾提出,汉语“哥哥”一词可能是外来语。本文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作者认为,鲜卑族西迁与汉族相互融合的漫长历史奠定了鲜卑语“阿干”(兄)一词被汉语借用后演变成汉语中外来词的基础,就语音和构词形态而言,“阿干”也完全存在着演变为“哥哥”的可能性;西北地区之外广大汉族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外来词,有其必然原因,也有其偶然原因  相似文献   

16.
汉大赋中汉字的义符类化现象是文学表现与汉字发展彼此作用的结果.它在赋文中能够突出整齐划一的同类排列,辅助表现对偶和文章的节奏、韵律;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它赋予名物固定的文字形式,使之从异词同字的假借状态分离出来,也使一部分概括性强、意义宽泛的词在指称不同事物时产生了略有区别的广义分形字.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义符类化对形成汉赋的形式特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一作用的意义是积极与消极共存的.类化的结果也必然受到社会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动态助词"着"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总之,动词形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它们在未成为形尾以前,经历过一些什么发展过程,是值得我们深切注意的。”王力先生把“了”和“着”称为“形尾”,我们把它们称为“动态助词”。在现代汉语的北方话中。“了”是表示动词的完成貌的,“着”是表示动词的持续貌和进行貌的。文章所要讨论的是“着”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符号视角下的词和词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词,词是什么。关于词的界说问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我们先扼要介绍一些这方面的论述: 1.王力先生认为:“一个词,就是一个简单的意义单位。”(《中国语法纲要》) 2.吕叔湘先生说:“语言的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是词。”(《语法学习》) 3.陆志韦先生认为:“凡是拼音的时候必得联起来写的一堆字母就是一个词。”(《北京话单音词词汇》) 4.高名凯先生说:“词是语言建筑材料的单位,它表达一个概念,而有一个语音形式。”(《汉语语法论》)  相似文献   

19.
贿、赂与赇     
现代汉语中有“贿赂”一词,古汉语中贿、赂常分别使用。贿、赂词义接近,一是表赠送的财物,作名词;二是赠送财物,作动词。《说文》云:“贿,财也。”“赂,遗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赂”字较多用作动词,“贿”字较多用作名词,其原因就在于此吧!不论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还是王力或郭锡良的《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20.
一主谓谓语句是汉语句子按谓语的结构形式划分出来的一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里虽然早已广泛存在,但对它的认识,却只是近半世纪的事。一九二一年,陈承泽先生最先提出“得以句为说明语”的看法①。一九二四年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也谈到这种现象,但他队为是“宾在句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