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坤 《文教资料》2011,(25):11-12
"虚静"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主体有重要意义,历代学者对此都有自己不同的阐释,苏轼作为集书画、诗歌、散文创作所长于一身的大家,对"虚静"有自己的理解。探讨苏轼文艺思想中的"虚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说“虚静”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强调酝酿构思文章内心要清虚宁静。“虚”即空虚,指心头没半点别的事,这样心里才宁静。写文章为啥要有这样的心理环境呢?在“养气”篇中他解释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说水停止不动,就能像镜子一样把人影照出来;火焰静止不飘移,就能把事物照清楚;写作时文思也不要被打扰,我们才有清明的精神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3.
宋代大诗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时曾作过一个著名的评价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诗曰 :“兰溪白石出 ,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 :“非也 ,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兰田烟雨图》 ,按 :王维《山中》诗原句“兰溪”为“荆溪” ,“玉山”为“天寒”。)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是指以画理画法入诗 ,这当然是正确的 ,也是一个要点 ,但也并非就专指此一点 ,其所指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诗的题材。苏轼是在评王维的《兰田烟雨图》这幅描绘自然…  相似文献   

4.
说“躁”道“静”叶青脸面可以装,心静难得修。儒家说的七情,概有外界刺激而来,唯心静要由自身修炼所得;佛家崇泰“六根清净,万念归一”;气功师追求静声敛气、意守丹田;“板凳要坐十年冷”更是学问家治学的经验之谈。可见,修炼不易,成家更难。乐道心静,非为禁欲...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张载“性”说的辨析,揭示了“性”范畴的基本含义,“性”说的内在矛盾:即宇宙“气”。本论的“性即天道”的“性”和人类学“性”本论的“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外在地表现为宇宙“气”本论和人类学“性”本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二程的“理”本论中得以克服,所以,关学“洛学化”并非偶然,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辞达”说是对孔子“辞达”说的创造性发挥,是苏轼一生创作实践的总结,是他学思想最成熟的表现,是他独特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更多地表现了他学思想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辞达说”是苏轼后期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文论。“辞达”的说法源自孔子,但苏轼却做出了独特的发挥。他认为“辞”之“达”决非易事。一难难在时“物理”、“物之妙”和“已意”认识不易;二难难在已认识到,表达更为不易,非有高超的语言技巧不可。苏轼这一观点是针对王安石科举改革给文坛造成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有力地纠正了当时“千人一腔”的粗陋文风,有效地保证了宋代散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艺术史上,苏轼主要是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而不是专门的理论批评家。但是苏轼作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后中国十一世纪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作为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越的古文大师,他的理论文字,特别是以“辞达意”说为重要内容的创作理论,不仅是当时古文运动的重要理论文献,也是古文运动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理论标本。今天对于我们探讨苏轼的文学活动及创作实践,揭示作家创作的一般过程,进而对于研究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的发展实际,无疑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刘勰受儒佛道诸家治心为本思想影响,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从创作主体角度明确提出了“虚静”理论。“虚静”之要意在于“卫神养气”,创作主体灌入以“志气”创作时才能文思泉涌;主体“虚静”,则必须去“物我”,在超越了物、我心智之后,才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万物,在创作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0.
“别材别趣”说辨析陈名财要想正确地解读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与命题,就不得不先找到一种恰当的解读方法。正确的解读方法,实为探讨一个理论真正涵义的前提,特别是渺渺难知的古人,由于不同的言语方式和已经变化了的理论土壤,正确的解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1.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相似文献   

13.
“消解说”是关于教师权威问题的一种尚欠明确和欠系统性的认识,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如:“消解”之含义不清,对于权威与民主、自由的关系认识不全面等。正确看待教师权威消解状况,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教师权威存在的基础及其具体表现。事实上,教师权威的实际运行基础并无本质性的改变,“消解”也并非一种根本性的变化,消解论者所指的教师权威消解实质上只是指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负面消解影响及表现,故不全面。  相似文献   

14.
批儒评法时,文字改革领域也热闹了一下,发表了几篇文章,指责孔子“极端仇视和反对文字的发展变化”,“反对创造新字”,“是反对汉字革新的祖师爷,是汉字繁难化的罪魁祸首”。以上诸说的主要依据是《论语·卫灵公》记载的孔子的一段话: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批判者把这段话解释为:“人们写字只能用已有的古字,如果古字里没有,宁可空着不  相似文献   

15.
审美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诗论,词论和画论中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到了近代,龚自珍和王国维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先后提出了新的命题,这就是“出入说”。有的论者只注意到他们的相同方面,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差别。笔者认为,龚自珍和王国维的“出入说”有相近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出发点和文学思想的不同,在内涵、要求和目的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龚自珍的“出入说”见诸其《尊史》。他说:“史之尊,非其职语言。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说,十八世纪的法国人几乎全都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支配,“可是,在本来意义的哲学之外,他们也能够写出辩证法的杰作”。他把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就看作这样的杰作。确实,在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中,狄德罗的辩证法思想是比较丰富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相当彻底的唯物主义同辩证法思想结合起来了。这在他的“美在关系”说中表现得尤  相似文献   

17.
曾小霞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1):66-68,86
关于《汉书》抄袭的言论分为两派,即"抄袭"论与驳斥论。通过对两派言论的辨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史书著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可以"述而不作",可以在前人之书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因此,《汉书》无论是因袭《史记》,还是因袭班彪书、刘歆书,一如《史记》因袭前人之书,均无可厚非,不应视为"抄袭"。  相似文献   

18.
苏轼之于文学的贡献,主要在其词的成就。其词的成就历来认为主要在其对豪放词风的贡献。但 如果我们站在整个词史的角度,站在苏轼整个词作的角度来观照苏轼词的风格,会有许多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先秦时期各家都谈论"虚静",而且基本意义相通,所以那时的"虚静"一词还不是一个有特定意义内涵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文艺学的概念。《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而形成的崭新的古代文论概念,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先秦诸子的"虚静"和刘勰的"虚静"强行挂钩,我们可以说《文心雕龙》中"虚静"思想吸收了诸子中"虚静"观的某一些方面,孰多孰少,但一定不能判定其专属诸子之某一家。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练汝说”和“形胜说”是苏轼葬郏之因的主流舆论。文章通过揭示从“练汝说”到“形胜说”主观臆猜演变过程,利用大量史料和逻辑推理比较客观地剖析了它们背后隐含的三大认知误区,并阐释了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所造成的误导,指出了苏轼葬郏探因应遵循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