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领域,关于人、人生、人的生活、生存、生命等等人生题材,始终是编导选择的主要题材。但在这些年制作出来的数量不少的我国人生题材纪录片中,真正闪耀着突出的人性光辉,或者充满着深刻的人性价值,并在这样一种深度上达到使观众心灵震撼、灵魂受到启迪的纪录片,其实并不太多,大多数纪录片还停留在一般记录生存现实的阶段上。这一点也许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到我国许多人生题材纪录片的思想深度、人文价值。并非所有的人生题材纪录片,都要去挖掘人性价值才能深刻,但我们面对的许多人生题材,例如面对战乱、疾病、突发性灾变…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我们的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如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可视性,使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这是新闻报道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抛弃陈旧的报道模式,转换新闻视角,变工作角度、业务角度为生活角度、思想角度,变领导角度为群众角度,变“指令式”的报道方式为循循善诱式的报道方式,使我们的新闻报道能立体地显示多姿多采的社会生活,见人见物见思想,这是改变报道形象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新闻传播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运动过程。它既包括采访报道的主体与报道客体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经济报道有些人不爱看呢?在我们的读者调查中,一些读者说,主要是那些让人们纳闷的专业术语、叫人头痛的枯燥数字和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让人生厌。有的人甚至说:“尽管我们读者有意(阅读),但经济报道却往往无情(没有可读性)。”经济报道果真就是无情物吗?事实上经济报道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领域宽广,大到世界经济动态和国家经济政策,小到一则信息和一  相似文献   

4.
陈莉 《青年记者》2012,(17):87-88
如爱情一般,英雄也是永恒的主题.如果说爱情模式是人类充分摆脱野蛮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后人生的仪式过程,英雄模式则是人生追求成就目标活动投射到心灵中的情结反应.①无论是现实英雄、理想英雄,都可以用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演绎.  相似文献   

5.
报纸上刊登报道人物典型的通讯,主要是颂扬一种精神,传播一种思想观点,从而引导人们怎样走好人生之路。由于对这个根本目的认识不到位,不少人物通讯仅仅停留在写新闻人物创造某一成就或产生某个先进行为的过程和现象上面,而不能深入人物的思想深处,揭示人物作出这个成就、产生这个行为的思想原因。这样的人物通讯,既不能从思想上给读者以启示,又不能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长期实践的总结,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贴近实际,就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和概念出发;贴近生活,就是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贴近群众,就是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更好地代表广大人…  相似文献   

7.
朱珉 《新闻窗》2010,(5):93-94
新闻策划、报道策划,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字眼,它是新时期媒体竞争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为什么要策划?这是因为:稿件之间存在着多种联系。不能无视来自生活的联系;从听众的心理看,单篇稿件不能满足听众的新闻欲:从传媒特点考虑,大众传媒是集合传播,稿件的编辑使报道在空间上得以拓展,时间上得以延续:从传播效果考虑,整体大于孤立的部分之和,  相似文献   

8.
杨圆 《出版广角》2016,(20):83-8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风雨百年——季羡林自传》由季羡林先生亲自编订,记录了季先生从贫寒学子到学术泰斗,从海归到牛棚,从看门老头到北大副校长的人生经历.该书既是季羡林先生的百年人生记录,也是一部全面了解其生活与思想的文学传记.对于大师的文学作品,我们一向怀着敬畏的心态进行阅读,笔者姑且只对出版作品的一些意义与价值做简单述评,并不能全部领略其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2日,农村大众报的领导安排我们去写一组关于《打工农民离家时》的稿子。3月3日,我们便带上照相机、笔记本电脑上了路。在路上我们想:这组报道不深入到农户是不可以的,只要深入到农户了,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情况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采访的第一天就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真正的深入采访必须去真正融入被采访的思想,生活,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作为凝结调查研究劳动成果的调研报道稿件,由于写作上的某些缺陷,读起来往往觉得沉闷、呆板,不能雅俗共赏,失去了不少读者。这类稿件是否就应该循着那个老套套,搞得沉闷,冗长,不大让人感兴趣呢?不是的。因为生活是生动的,调查研究比一般采访对生活了解得更透彻,调研稿件也理应比一般报道更能使普通读者感兴趣。 1985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至少参加一项专题调研。在写作上,有的报道确实难以跳出老的版式,但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春天,我国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执政为民”的思想,并形成了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那么,作为一线记者,我们该如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深入到我们的报道中去呢?怎样做到  相似文献   

12.
宰飞 《新闻战线》2022,(15):33-35
<正>烛照时代的热点,离不开深入的现场采访,起于内容的开掘,经由脉络的编织,最终抵达思想的高地。深度报道不能从概念到概念,推理了再推理。无论是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还是特稿,深度报道都应以事实为基础,将事实置于分明的脉络中,从而展现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3.
卢平 《新闻前哨》2005,(9):34-35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国企民有化与民企公众化、扩大就业与加速工业化、富裕化与两极分化等一系列矛盾开始显现。有经济专家称,中国经济进入了全面悖论的时代。各种利益和矛盾的交织,使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热点。这既给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也使报道面临诸多陷阱。处理不当,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使热点变难点;处理得当,则可使热点成为突破点,矛盾得以化解,事物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定价:29.80元作家出版社2012年6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到今天,国家富强了,人们富裕了。但当我们忙忙碌碌了一天、一年以至几年坐下来小憩的时候,往往觉得金钱的富足并没有使我们过多的愉悦。究其原因或许是,作为有思想的人,在有物质享受的同时肯定会有对生活品位的追求,"文化"应该是很好的对象。本书以"人生感悟""情感体验""精神追求"及"文化品格"四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领域也同样,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而我们的经济报道长期以来习惯于就生产写生产,从生产领域报道多,从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报道少;从领导角度报道多,从群众角度报道少;从经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角度报道少。艾丰说:旧模式经济报道的问题出在“把活生生的经济活动‘层层剥皮’,剥至最后只剩下干巴‘骨头’了”。他所说的“层层剥皮”是指把经济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同人的活动,同矛盾的转化过程完全剥离开了。显然,这样的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经济改革实践的需要,必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处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改革处于攻坚时刻,稳定处于非常重要位置,时代和社会造就了一批领军人物,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这些典型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经过媒体的创新报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但一系列感人的典型报道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本刊特组织三个典型的采访者讲述那一刻的人生感悟,分析报道理念、组织模式的创新. 200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任长霞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座谈会上指出,任长霞先进事迹的成功宣传告诉我们,新闻宣传改进的余地很大,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空间很大.新闻宣传要唱响时代主旋律,必须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来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在深入挖掘思想内涵上下功夫,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上下功夫,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唱响时代的正气歌.  相似文献   

17.
正原本像芸芸众生一样,忙于学业、工作、家庭、人际、职称等等,忽然一下像掉链子一般被时光遗忘在某个时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特别孤独,无力感充斥全身,开始怀疑自己每日忙忙碌碌的意义,开始反思这人生中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抑或人生的本质就是虚无?从而陷入悲观甚至绝望中……无力感正在吞噬我们每个人。谁不曾有无力的时候?你又为什么无力?一有些人无力是因为思虑太多,想法太多、过于理性因而缺乏行动力。生活中,心思缜密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却往往沦为残酷现实的傀儡。人生是经历出来的,不是想象出来  相似文献   

18.
全景再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民生新闻要做到真正的亲民,只有通过全景式的报道,才能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使新闻的各项要素得到完整的保真。如果仅停留在关注的层面上,不仅不能打动人心,个体的真实状况也无法通过媒体得以反映。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新儒学代表方东美认为,艺术创造就是美的创造,方东美鼓励人们感悟生命意蕴,重视生命情感与人生体验,并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以艺术的方式把握现实。方东美哲学研究的前提是在生命哲学基础之上,觉察创作之理,建立文艺美学思想,在艺术的创造欣赏中,体悟宇宙与人生的和谐圆融,将情感和创意投射到彰显美感之情的艺术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人生境界为我们在网络生活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启发,他的人法自然、上善若水及正言若反的思想为网络教育及网络道德的构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